宋懿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4)
在社會主義的新時代,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是培養大學生意識形態和歷史使命的重要陣地。中國故事中蘊含著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不僅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理論性,還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在歷史的海洋中孕育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僅有利于深化學生的政治敏感度,激發學生對中國故事的情感共鳴,還有利于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因此,在高等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的創新教學模式和應用先進的教學理念,運用“中國故事”,依據高等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不斷地強化高等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積極的推廣、宣傳、發揚我國的傳統優秀文化。
中國故事是思想工作的重要內容,是人文交流的重要途徑。當前,“中國故事”成為熱門話題,但是大家并沒有對中國故事的含義進行準確的界定。何謂“中國故事”,“中國故事”是指凝聚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故事,蘊含著我國的民族特征和生活情感。以文學的角度分析,中國故事是指以中國為立場的故事,注重講述中國人的古今生活經驗和情感,以文化的形式,形象的展示中國人的現代歷程,以提升中國的民族文化,展示中國人的真實情感。中國故事,在大范圍上講,包括中國夢的故事、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中國道理的故事和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在高職的思政課中,教師應以頂層設計的角度,分析中國與故事的關系,注重中國故事在思政課中的創造,引導高職生的積極觀察、思考,并主動的表達對中國故事的討論,探索中國故事中的價值觀念和文化風格,以強化中國故事在高職思政課中的現實意義。
當前的高職院校學生,人手一部手機,在網絡上進行碎片化的信息沖浪,導致對中國故事知之甚少,使得學生對中國故事的認可度不高,政治覺悟和文化素養的發展有限。中國故事中涉及的古今內容,是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學生對中國故事的整體理解和深入探討,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認知發展能力。在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應利用中國故事,提升學生對中國故事的認可,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以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中國故事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代表,是形象化、生動化的中國風情和中國情感。教師在高職思政課堂中,講好中國故事,有利于提升高職生的文化素養和政治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思政文化素養。
中國故事有著清晰的脈絡和故事梗概,學生對“聽故事”有著極大的興趣,能夠在聆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以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傳統的思政課堂中,教師以講授法講解思想政治等理論知識,課堂內容枯燥無味,學生缺乏學習思政學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思政課產生抵觸甚至厭惡的情緒,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不高。教師以“講好中國故事”為導向,利用中國古現代的故事精華,以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將故事內容與課堂教學內容相結合,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開展新授課的課堂導入,在課堂開始前,應設計合理的導學案,將中國故事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出來,在學生了解中國故事的基礎上,有效地掌握思政課堂的教學內容,從而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的課堂效率。
在篩選中國故事時,教師應選擇正確的價值導向的故事。在思想政治課堂中,中國故事應順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需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利用中國故事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大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處于容易出現迷茫和叛逆的青春期,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有效的引導。中國故事有著具體、形象的特點,是思政課堂的最佳載體。在思政教學中,教師應選擇好的中國故事,結合我國現行的主旋律,積極傳遞社會中的正能量。好的中國故事應蘊含著社會共識,應為我國當前的社會改革凝聚力量,應積極的弘揚中國精神、產地中國好聲音[2]。例如,在高職院校的思政課中,教師可以選擇“中國女排”故事,講述我國女排的優秀比賽故事,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弘揚“鐵榔頭”郎平“不怕輸、不認輸”的“中國女排精神”,激勵當代的高職院校大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應奮勇直前,不能一蹶不振,以發揮中國故事積極向上的價值導向。此外,中國故事的選擇應是真實的、有力量的,不能憑空捏造,也不能道聽途說,教師應選擇真實的、客觀存在的中國故事,使得學生在故事中感受社會的真、善、美,積極傳播社會中的正能力和正效應。
當前高等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必不可少的部分,并且教師在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課堂中占據主導位置。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思想政治教師要提升自己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因為它直接決定了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對學生優秀品質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師應能夠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有相對高度的政治覺悟,可以利用自身的政治素養,篩選出有價值的中國故事,以宣揚中國當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強化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強學生客觀看待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應具備扎實的政治理論基礎和科研能力,掌握相關學科的教育知識,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的“講中國故事”的職業形象,將思想政治的理論知識與中國故事相結合,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現中國故事。
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課應歸納到人文社會科學體系中。教師應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情感教育,將人文知識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素質。在思政教學實踐中,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的過程,是將政治情感與認知發展統一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創設立體化的實踐情境,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以強化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思政課堂應以中國故事為主題,組織思政方面的實踐活動,利用角色扮演法等表演形式,形象、生動的展示中國故事,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呢過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思政知識的興趣,為中國故事增添活力和色彩。此外,教師應有效駕馭學生的思想變化,將故事的情節和學生的心理產生情感共鳴,使得中國故事得到學生的情感認可,敏感地捕捉學生的思想波動,提高教師對思政課的掌控能力。高職院校的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思政課教學內容,分析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理論水平,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落實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加強“講中國故事”的針對性和指向性,以達到思政課的講故事預期效果[3]。
在高職院校的思政課中,教師應甄選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中國故事”,挖掘中國故事中的思政內容,有效地傳承我國的紅色基因,這樣不僅有利于創設高效的思政課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思政學科的綜合素養。因此,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師,應將政治理論與“講中國故事”的客觀現實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積極性,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推動高職思政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講好中國故事、上好思政課堂,強調思想政治方面的時代精神,傳播馬克思主義觀,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