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制作部,重慶 400039)
聲音藝術在當代藝術領域占據著顯著的位置,圍繞聲音的理論研究不斷深入,聲音藝術相關實踐也在不斷進行,但聲音藝術的發展實踐并不長久,是近十來年才在藝術領域嶄露頭角,數字音頻技術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聲音藝術誕生于電話和錄音技術的發明以及關于聲音空間的古老觀念的聲音與圖像的分離。聲音與圖像的分離,代表了聲音也成為一個標識符,1925年絕對廣播是對無聲電影的一種回應,無聲電影是一種純粹畫面元素為根基的藝術,而絕對廣播則只有聲音沒有畫面(包括聽不到的聲音)。這是聲音藝術發展當中的一小部分,真正對聲音藝術發展做出貢獻,是在1952年,藝術家約翰.凱奇在紐約州伍德斯托克進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作品演出,本次演出總計4分33秒,整個演出過程除了觀眾焦慮的嘈雜聲、鋼琴開合的聲音之外沒有任何聲音。這一場演出真正打破了大眾對傳統音樂的認識,有力地將所有反傳統的聲音歸為藝術行為,但是此時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聲音藝術的概念,直到威廉哈勒曼出現才開始運用聲音藝術這一詞匯來表示以聲音來創作媒介的藝術形式。
聲音技術上的進步,帶來數字音頻技術,當數字音頻技術出現以后,便帶給當代人深刻的影響,包括生活、思維、娛樂、科學研究等等諸多領域。從早期的模擬音頻到現在的數字音頻,目前的音頻制作領域,已經基本上是數字音頻技術的天下。所謂數字音頻技術是經過采樣和量化后,將模擬音頻信號轉換為數字音頻信號的一種技術,具體來講由于計算機設備只能識別二進制信號,所以音頻必須數字化以后才能被計算機所識別。數字音頻有三個核心要素,即采樣、量化和編碼,其中采樣是在時間線上按照一定規律對聲音的波形信號進行提取,并將提取的樣本連接起來代替原本的波形信號,采樣時間越短,得到的信號越真實。量化是將A/D轉換器的滿幅電平分為有著相同間隔的量值,閉關由此對采樣信號電平以四舍五入原則進行標準化。編碼即將音頻進行格式編碼,轉化成特定格式并記錄在特定載體上,如WAV、MP3、WMA等。
1.數字音頻帶來的變化概述
當前社會正在逐步進入數字時代,數字音頻技術大量地應用于音樂制品、數字媒體、聲音制作系統、數字廣播、電視、網絡、通訊等領域,其快速發展引導了當代人在聲音處理、聲音調控、聲音創作、聲音傳播、聲音聽覺心理、聲音藝術作品審美判斷等諸多方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對于普羅大眾來講這種變化實際上并不明顯,因為對于普羅大眾而言視覺才是對藝術的首要感知途徑,聽覺在視覺藝術當中是很難占到有力地位的,畢竟聲音藝術很難從一些傳統媒體上進行有效的傳達,而數字音頻技術的到來,帶來了豐富的聲音素材,更加多樣化的創作方式,更為便利的音頻編輯方式以及可以實時聽到聲音效果的展示途徑。
2.數字音頻技術帶來的思維方式轉變
數字音頻技術給創作者提供了豐富的聲音創作手段和功能強大的輔助創作平臺,傳統的聲音藝術創作思維在數字音頻技術引領下發生重大變革。
傳統的聲音創作以線性思維為主,理論思維和動機核心材料發展思維是其本質屬性,在數字音頻技術引領下,由于聲音素材的采集、調用、編輯等可以按照各種順序進行組織,因而直接打破了傳統的線性創作方法,創作者需要采用非線性組合思維方式來采集、剪切、拼貼、插入等進行聲音創作。例如池田亮司,是日本電子音樂的領軍人物,其在數字音響和聲音裝置方面具有極大成就,其善用生活當中的各種聲響,如收音機的干擾信號,發電機的滴滴聲等等來進行聲音藝術作品的創作,并且利用各種計算機程序來對低頻、脈沖、數碼噪音等各種聲音進行處理,其作品超限,是一件極具互動性的聲音裝置作品,作品中包含電視機無信號聲、跳針聲、各種不同節奏的噪音,數字信息和二進制代碼,這一作品中恍惚間可能聽到的完全就是噪聲,但如果靜下心來欣賞,卻絲毫感覺不到焦躁,反倒有些振奮人心(筆者感受,由于審美意識經驗不同,可能存在不同感受)。
數字音頻技術帶來大量非傳統音色、電子音色、混合音色、噪音音色等等,打破了傳統的樂音體系框架,一些聲音藝術作品運用純噪音方式,并運用大量數字化技術手段,樂音邏輯體系很多都演變為非樂音素材和數字化呈現方式,如上文提到的超限,雖然是電子音樂作品,但其嚴格意義上來講與普羅大眾所熟知的“電音(尚處在傳統樂音體系中)”完全是兩種類型。
數字音頻技術引領下聲音藝術更多地融入多媒互動的數字藝術畫思維方式,數字化聲音藝術已經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聲音,而是更多地與影像、廣電、裝置等藝術形式協同,這種協同并不同于傳統的音畫同步,比如電影藝術中最核心的東西是視覺而非聽覺,聽覺藝術主要是為視覺畫面服務的,用來烘托氣氛、點化主題等等。在聲音藝術中,聲音是唱主角的。例如法國藝術家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就講這種互動性發揮到了極致,其在2017年于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行了其在中國的首次大型個人展覽《生聲不息》,該作品由數個大小高低不一的瓷碗組成,這些瓷碗漂浮在一池水當中,水流循環帶動瓷碗運動。運動中瓷碗與瓷碗碰撞發生聲響,這些聲響在麥克風下放大,顯得格外清脆撩耳,加上現場鼎沸的人聲等聲響,增強人對建筑空間場的感受。藝術家本人也說現場音樂產生于在場的空間和時間,由增強對在場的感受。但由于聲音并不好界定,因為其本身具有樂音和噪音兩種內涵,上世紀初依賴,藝術家在聲音藝術形式上的創新追求,導致聲音藝術的面貌越來越模糊,這種模糊性主要就表現為聲音藝術與各種藝術形式的融合上。
數字音頻可針對性性進行特定數字環境、載體的指向性創作,傳統的聲音藝術創作主要是利用固定的發聲對象,如人聲、樂器等,并基于特定的體裁如二重奏等進行創作,或者是非常規的樂器組合創作,數字音頻技術帶來聲音載體的變化,從而給聲音創造和組合方式帶來更為開放的理念,由此指向性地傳作就成為聲音藝術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現象。這種指向性并不是單純地指向噪音或者樂音,而是指向電子音樂這一體裁,在這一體裁下,依托數字音頻可以廣泛地涵蓋各種發聲對象、各種發聲對象的組合方式等等,如此進一步表現出聲音藝術的模糊性。
綜上所述,數字音頻技術支撐下的聲音藝術發展是相對具體而獨立的,依靠數字音頻技術的聲音藝術創作完全有別于傳統的聲樂藝術創作,無論是創作對象還是聲音表現等方面都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代表了聲音藝術的發展情況。當然本文分析可能存在不足,后續還將進一步研究分析,以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