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軍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高沙窩鎮林業工作站,寧夏 鹽池 751501)
林業經濟的發展,不僅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人民收入,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鏈的延伸。為實現林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國家加大了林業基礎建設資金的投入,提高了林業資源的管理力度。但是由于現有森林面積的有限,以及造林、育林等技術的不成熟,導致林業經濟的發展中充滿挑戰。
林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對于國家經濟的長久發展、對抗日益嚴峻環保形勢、國民生計的需求都有著促進作用,現階段的我國的林業經濟發展有機遇也有挑戰。面對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我們想方設法來解決。
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緩慢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基礎很薄弱。首先造林計劃實施較遲,但是可利用與造林的土地有限,而樹木成長周期又長,為了不給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壓力,我們只能減緩林業經濟發展的腳步;其次在育林、護林方面我們也存在缺陷。很多地方在種植樹木時,樹木品種選擇單一,雖然種植的數量和面積達到了地方的相關要求,但是不利于抵抗蟲災。當樹木發生病蟲災害時,抵抗能力是相當弱的,可能造成整片樹林全軍覆沒,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最后,在樹木成長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導致很多樹木因為澆水、施肥、除蟲等的不及時而死亡,以上只是導致林業經濟基礎薄弱的顯見原因。
雖然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林業經濟管理體系已經逐步趨于完善,但是仍然存在著問題,主要是營林體制、森林資源管理的相關制度、林業產業政策的不完善。很多地方并未根據森林的用途和生產經營目標對森林進行詳細劃分,導致部分林業企業在開采森林資源時并未考慮森林的存在性質,將商品林和公益林混為一談,過度開采。尤其是,一些地區為了保持經濟的整體發展,對于林業產業不夠重視,所以經常會出現以犧牲林業資源為發展代價,促進區域其他方面的經濟發展的現象,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林業資源的發展[2]。同時在造林時也不能有效按照地方總體規劃進行砍伐、種植,容易導致投入資金鏈斷裂。
首先,我國現階段在林業資源結構上就存在著不合理,由于一部分森林被用于環保: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稀有植物物種、防風固沙等不能被開采,而能夠開采的樹木又因為過度開采,供不應求,能利用的樹木資源有限,導致資源結構失衡。其次,木材的加工生產方面也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很多企業擅長加工木材的粗加工,對于木材的精細加工是比較欠缺的。而精細加工的任務只能由一些小企業承擔,造成資源浪費且生產效率低,市場出現局限性,導致產業結構不合理。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想要發展林業經濟就先要把樹種出來,不然發展之路鋪得再好也是空談。加強林業資源基礎建設可以為林業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不會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況。要想豐富林業資源首先要做好造林、育林、護林等基礎工作,從選苗、選地開始,合理運用土地資源按照規劃進行植樹。選苗要多樣且適合土地生長,最好選擇多品種的樹木進行混合種植,不會出現大片樹苗發生病毒、蟲害死亡現象。在樹苗種下之后要精心養護、按時澆水、施肥、除蟲,保證樹苗的健康生長,同時對于成長中的樹木要做好保護工作,不被肆意移植。另外還要合理控制砍伐數量,在砍伐過程中要考慮樹木的生長周期,保證樹木的更替與銜接,不能出現過度砍伐,資源空缺現象。
國家必須進一步完善林業經濟制度,保證樹木的合理砍伐、保證林業市場的合理運行、保證產業鏈的完整。通過進一步完善營林制度,規范企業砍伐行為,對商品林和公益林有明確的區別對待方針,既可以保證林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又可以減少一些林業產權糾紛案件。完善市場管理制度,保障林業企業利益的同時約束企業行為,保障林業市場的健康運行。完善產業幫扶制度,鼓勵大型企業進行精細加工,合理利用產業資源,保障產業鏈的完整。通過各項制度的完善全面健全林業經濟的管理體制,鼓勵更多對林業經濟發展前景看好的非公有制經濟加入,一方面可以引入投資資金,另一方面可以改變現有的林業經濟發展格局,從而改變林業經濟結構失衡的狀態。
任何經濟的長久發展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持、資金的扶持,對于林業經濟的發展,同樣需要吸引有專業技能的技術人才加入,需要先進的生產設備投入。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林業科技貢獻率比較低,振興林業經濟,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實施科技興林策略[1]。要想從整體上提高林業產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必須加大對科技興林的投資力度,在保障森林資源的同時促進林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林業經濟的發展會對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的保護形成雙贏的局面,只有發現林業經濟發展存在問題并努力克服、解決,才能引導林業經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在確保林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尋找林業經濟最適合的發展道路,推動林業經濟健康,長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