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霏
(天津音樂學院,天津 300171)
如果從1998年成立故宮信息資料部開始算起,故宮的數字化轉型之路已經走過了20余年。之后,其全面數字化始于2000年,隨著與互聯網的接軌,2002年故宮建立了數字化資產應用研究所,開始了三維數字化的應用建設;2011年官方微博“故宮博物院”開通;從2016年開始,故宮進行“IP制作”, 一系列的App、數字導覽、藏品索引等外圍數字化的產品也開始上線。直到2019年,故宮的數字化傳播方向開始轉變,探索的方向將數字化運營到博物館自身的核心業務(主要包括文物鑒定、文物研究、文物修復等內容)。
故宮數字化轉型很明顯是一直傾向于對青年心理的研究。尤其從2016年開始,不斷的洞察青年的愛好,選擇他們所喜歡的方式,推出含有故宮自身文化屬性的產品。其中包括采用動漫或二次元的方式來解讀傳統文化。當然,除了漫畫,故宮與騰訊合作開發了一系列的游戲、表情包和音樂作品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除了對青年群體的研究,在數字化體驗服務方面也已超出了博物館的“館”和“物”在物理和地理上的限制。故宮把博物館的所有管理和業務內容全部轉化到信息平臺上。故宮把博物館的所有管理和業務內容全部轉化到信息平臺上。特別是從2019年開始,故宮博物院開始主要進行文物鑒定、文物研究和文物修復內容的輸出之后,使博物館在新的社會發展階段不斷從“實物導向”轉變為“信息導向”,把現場的服務拓展到超越時間、空間的虛擬服務上。這也就是我們之前說從2019年故宮的數字化轉型方向開始轉變的具體原因。
2020年8月7日“數字故宮”小程序上線,其綜合了上述發展過程中的各類小程序、游戲、數字導覽等等,不僅是通過對內容的細致打造,真正達到提高大眾的文化認知、延續文化傳承的深遠意義,也展現了未來發展的活性、活力與活化——三個維度。
故宮之所以令很多中外游客趨之若鶩,與其擁有的兩大資源密不可分:占地近106萬平方米、現存最大的明清木結構古建群,以及1862690件院藏文物,它們共同構成了故宮無與倫比的文化“硬實力”。2019年,故宮博物院累計接待游客參觀1933萬人次,在世界博物館中名列第一。但在洶涌的人潮沖擊下,如何維持文物資源的活性,也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故宮的許多藏品“年事已高”,每次拋頭露面,都會加速它們的衰老;而大量游客的涌入,同樣使古建筑不堪重負。在此情形下,“數字故宮”讓文物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在云端,賦予了他們永不朽壞的“數字身體”,永遠以最完美的狀態面對公眾。例如,在其中“故宮展覽”板塊,用戶能觀賞參展作品,看到文字信息,更能借助VR獲得不遜于實地參觀的浸入式體驗。“數字多寶閣”則打造文物三維立體模型,讓用戶體會古代士人把玩書齋清供的雅趣與愜意。經過超高清掃描,古代畫作可以被放大到原畫的40倍,讓觀眾沉浸在超高清畫面帶來的沖擊當中,體會“一畫千面”的魅力,徹底告別線下走馬觀花的“打卡”游覽。此外,“故宮名畫記”還收錄了名畫的細節、筆法,一鍵就可以增加新奇有趣的知識點。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曾表示,在數字時代、數字技術創新展示和傳承的方式,更為故宮帶來了新的機遇。通過故宮與騰訊等數字化企業的合作,數字技術將推動創造性轉化,向廣大公眾提供更多數字化成果。
“數字文物”維持了文物的活性。而要讓文物具有“活力”,延續其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則需要讓公眾與文物更多地接觸,在普及中了解文物背后的豐富底蘊。
而當前,僅僅以傳統的方式策劃展覽,早已無法讓觀眾與文物充分接觸,更談不上深度理解。“排隊兩小時,參觀五分鐘”,故宮雖然精美,但長時間的排隊;擁擠的環境,都會消解人們的獲得感,使參觀變成“到此一游”。如何玩得輕松有趣,還有所收獲,目前“數字故宮”也為線下線上的游客提供一些方案:
對于線上游客,可以點開數字文字庫的藏品目錄,直接選擇自己想要了解的藏品。“V故宮”,則可看到養心殿、靈沼軒和倦勤齋的室內全景,每一處細節都被精細地展現在眼前。更能“一鍵探索”,呈現各個宮門和宮殿的詳細信息。
對于線下游客,“數字故宮”將在線購票、位置查詢等功能進行擴充,讓人們可以不再把寶貴的時間用來買票找地點,而可以用心感受故宮的壯麗景觀。“玩轉故宮”板塊的手繪地圖、主題路線,還有AI導覽“福大人”提供講解,創新性地將科普融合在游覽之中。
因此,“數字故宮”的以輕應用玩轉厚重歷史,以“小程序”展現宏大故宮的形式,不再單純是進階版的掌上語音導游,它更能幫助人們以全新的方式接觸與體驗故宮,并進而接受與理解故宮文化。它讓游客擺脫過去的“到此一游”,在愉快的參觀體驗中就拉近與故宮的距離。
數字化是為了讓文物走近更多人,讓傳統文化走進大家的生活,塑造大家與文化遺產之間的關聯和情感,只有當文物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它們才真正得到了“活化”。
故宮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始終將“活化”歷史文化,講好歷史故事作為目標。2018年故宮與騰訊動漫聯合出品的《故宮回聲》,以漫畫輕松童趣的形式展現故宮文物南遷和西遷,輾轉萬里躲避戰火的歷史,喚起無數年輕人守護中華文脈的拳拳之心。
此外,8月6日上線的“暢游多寶閣”在“紋樣”上也大做文章。“暢游多寶閣”選取了600件院藏珍貴器物,用戶可以在瀏覽中去發現各式各樣的精美紋飾,只要在六個常見的文物紋樣中點選一個,就能查看其細節和寓意。
并且,用戶在欣賞過程中還可生成“尋寶足跡”,分享到朋友圈,向朋友展示自己和故宮的故事。更能挑選心儀的紋樣,以紋路為線索發掘文物間或隱或顯的關系;這樣的理念讓每個“玩家”都成了文化傳播的節點,也讓每個個體都能擁有獨特的“故宮記憶”,講述自己的“故宮故事”。
簡言之,故宮在“活化”的不斷嘗試中,既想讓大家看到其在云時代的乘風破浪,也想要展現文博產業的“終極關懷”:希望通過數字化的轉型與發展,重新喚回“人”與“物”之間鮮活的情感聯系,讓文物借力云端,進入千家萬戶,成為大眾記憶的載體。
雖然故宮目前通過數字文物庫、數字多寶閣、故宮名畫記等小程序不斷地對藏品的知識內容進行填充,但還是停留在基礎的介紹層面,需要進一步挖掘文物的“背后”。比如,一幅畫作,畫中人物是誰?人物之間什么關系?在干什么?故事的背景又是什么?這些可能是游客在知道這幅畫后最想了解的點。
故宮目前將文物鑒定、文物研究、文物修復等作為主要的工作核心,在未來,故宮可以通過數字故宮等方式,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互聯網、多學科,以及社會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跨界融合,從而創新博物館的運營手段。
未來故宮要緊跟時代的潮流,但在數字化轉型中也要必須堅守“善用技術”的原則,既要追蹤最新技術動態,隨時研究新技術應用于數字故宮的可行性,又要不隨波逐流,不求最新,只求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