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陸牧
(經濟日報社重慶記者站,重慶 401120)
引言:伴隨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互聯網邁進了“移動”時代,智能手機等終端平臺成為受眾快速獲得資訊的主要渠道。近年來,各大主流媒體積極以短視頻形式,開發制作新聞產品,以此滿足受眾需要,提高新聞內容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本文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短視頻新聞產品的現狀特征、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的發展策略和創新建議。
(一) 內容涉及領域走向多元化。近年來,面對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社交平臺強勢崛起帶來的挑戰,以央視為代表的主流媒體,紛紛加大融媒體技術力量和采編力量,制作推出了不少短視頻形態的新聞產品。過去,商業網絡平臺上的短視頻內容大多傾向于滿足用戶的娛樂和休閑需求,新聞媒體推出的短視頻則以時政類報道居多,而如今,各大主流媒體發布的短視頻則更加強調內容的新聞價值,時政類、文化類、科技類的短視頻層出不窮,涵蓋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個領域,極大滿足了用戶多樣性新聞信息需要。
(二)更加注重內容原創性。隨著對短視頻業務的深耕,主流媒體已經意識到了原創性短視頻新聞的重要性。從2020年開始,短視頻內容的主流價值和思想導向日益增多[1]。為了讓自營新媒體平臺上的短視頻能獲取用戶關注、轉發,多數主流媒體對原有的采編團隊和技術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從內容生產制作上發力,積極為用戶提供更加新鮮、更加獨特、人無我有的短視頻產品。比如,人民日報于2018年在人民號平臺上推出“1000+”計劃,鼓勵用戶將原創短視頻產品上傳到人民號上,并通過構建一套成長機制,給予提供優質內容的用戶等級提升、流量匹配等方面相關權益。
(三)矩陣式發布推送成為媒體共識。盡管多數主流媒體都已經建設了客戶端等移動新媒體平臺,但是,商業互聯網公司因為業務布局較早,加上有強大的資本加持,無論是用戶群體,還是流量,都比傳統媒體更勝一籌。從新聞傳播角度出發,主流媒體為了讓自己的短視頻新聞擁有更廣泛傳播,獲得更大影響力,一方面在自營的“兩微一端”新媒體平臺上進行發布,另一方面,與騰訊、今日頭條等各大商業網站,以及抖音等短視頻社交平臺展開內容分發合作,開設官方自媒體賬號,形成了內容推送傳播矩陣。
(四)社交屬性得到不斷增強。短視頻在新聞領域的應用被看作是媒體深度融合的新表現和新路徑。這一過程中,主流媒體積極借鑒商業平臺的成功經驗,在短視頻新聞中增加社交元素,以期為用戶帶來更多的互動體驗。社交的主要特點是表達、分享、互動,核心要義是建立關系鏈條。如果一條短視頻從頭到尾都無法讓用戶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或者發生某種關聯,用戶是沒有理由也沒有動機對視頻進行傳播分享的?,F階段,主流媒體發布的短視頻多數已經改變了以往呆板的、說教式面孔,呈現出來的是與用戶密切關聯的,具有親和力、感染力的畫面和話題,而且在視頻中植入了更多與用戶互動的項目和環節,產品的社交性增強。
(一)高質量內容較少。對傳統媒體來說,短視頻新聞固然是其轉型發展的一個著力點,但絕不能因為過分追求點贊、轉發,迎合部分用戶的低級趣味,而降低新聞內容的價值標準、生產標準。目前,與商業化短視頻社交平臺相比較而言,主流媒體的短視頻新聞,雖然已經改變了最初階段的娛樂化傾向,并不時有瀏覽量巨大的“爆款”產品出現,但是,有品位、有內涵的優質新聞產品依然較少。這其中有兩個表現最為明顯:一是不少傳統媒體由于缺乏短視頻新聞生產能力,僅僅依靠大量轉載其他媒體的短視頻新聞來獲取關注,從而降低和減少了自身優質內容的生產創作動力;二是在快節奏的信息發布中,部分主流媒體過于看中內容的更新頻率和時效性,推出的原創短視頻新聞缺乏深度。
(二)制作粗糙。受固有思維模式、技術力量薄弱等因素的限制,有些傳統媒體在創作短視頻新聞的過程中,延續了過去“畫面+配音”的方式,形式單一、畫面模糊、語音不清的短視頻新聞產品不時出現,有些短視頻新聞僅僅是簡單地通過手機攝影來完成,缺乏后期剪輯創作,甚至在播放過程中出現卡頓現象,造成用戶觀覽體驗差,難以吸引受眾長時間停留,更難以激發用戶對產品內容進行轉發傳播的意愿。
(三)同質化現象。由于原創能力不足、采訪不深入以及追求發布速度等原因,有些新聞采編人員從現場拍攝來的視頻千篇一律,無論是拍攝角度、場景,還是新聞人物、話題都極為相似,沒有獨特的視角和畫面。此外,主流媒體精益化制作推出的高質量短視頻新聞也容易引發模仿式創作。大量主題相似、畫面雷同、敘事手法如出一轍的短視頻新聞,容易讓用戶產生厭倦感和疲勞感。
(一)提高創作主體的創新能力。媒體記者是短視頻新聞的創作主體,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對短視頻新聞的質量和傳播力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過去,媒體記者側重于內容寫作和編輯,如今面對智能時代的到來以及媒體融合發展趨勢,應該有角色的轉變,努力提高思維、觀念和能力[2]。主流媒體應積極推動采編人員向融媒體記者轉型。一方面,學習新媒體技術,熟練掌握短視頻拍攝、剪輯、配樂等技術手段,提高視頻制作水準;另一方面,充分應用互聯網思維,創新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提高短視頻新聞產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二)提升短視頻內容的品質和內涵。內容好不好,符不符合用戶胃口是新聞產品能否吸引受眾、留住受眾的關鍵。主流媒體在短視頻新聞生產中,應堅持價值導向、品質導向,從注重數量向提升質量轉變。媒體記者不能僅僅滿足于對日常資訊進行短視頻報道,而應更多地透過現象,挖掘背后的故事,創新內容表達手法,增加有深度、有思想、具有主流價值觀的短視頻產品供給,向大眾傳遞新時代的精神力量,滿足大眾對高質量生活的期待,才能贏得更多用戶的關注和轉發傳播。
(三)采取定制化和分眾化。用戶對信息內容的需求存在差異性,短視頻新聞定制化生產、分眾化傳播已經是目前的一種趨勢。主流媒體可以借鑒商業平臺的做法,采用大數據算法推薦的方式,根據用戶的瀏覽習慣對短視頻新聞進行個性化推薦;也可以通過向社會征集,對不同行業、不同年齡段用戶的信息偏好進行收集整理,以用戶需求為中心,有選擇性進行內容的定制化生產、分眾化傳播。
總而言之,移動互聯網時代,短視頻新聞已經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產品形態,主流媒體唯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突破傳統思維、制作技術等多重制約,加快對短視頻新聞內容生產、制作、傳播的全流程創新,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水平,最大限度滿足人民大眾高品位、個性化信息需求,方能搶占新時代新聞輿論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