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加夢 王琴 郇樂婧 李伊寧 郭春曉 解玉杰
(山東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子位吹歌起源于秧歌和吹歌發祥地冀中平原的定州,因其產生與發展的中心地在子位鎮而得名,約有兩百年的歷史。子位村的吹歌,在當地被人民稱為“吹歌會”,由于演奏時使用的樂器、曲目和風格特點不同,又劃分為“北樂會”與“南樂會”等形式,現代則習慣地稱之為“子位吹歌”。子位吹歌是把管子作為主奏樂器,配以嗩吶、笛、二胡、笙、鈸、鼓、鑼等。盡管演奏時樂器較多,但多對樂器進行增減組合,從而使演奏出來的聲音效果高亢洪亮,旋律起伏,變化不一。比如,“南樂會”風格活潑爽朗,速度較快,“北樂會”風格古樸端莊,速度較慢[1]。另外,子位吹歌的曲目包括傳統民歌曲牌、地方戲曲唱腔和民間器樂曲牌,它們生動形象地反映出冀中的風土人情,在當地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子位吹歌從二十世紀中期產生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其發展過程前期比較曲折,近年來在國家和社會的扶持下得到了比較好的傳承,相關領域的研究也呈現出逐漸深入的多元化趨勢。但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子位吹歌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需要不斷創新以實現更好的傳承。
20世紀40年代,民間管樂演奏家楊元亨來到子位村教習吹歌,一時間使子位吹歌人數多達二百人。1952年楊蔭瀏等音樂家通過整理樂曲,出版了《定縣子位村管樂曲集》。1966年至1977年,受到“文化大革命”影響,子位吹歌的研究陷入低谷,這一階段傳承者較少,留下的可供后人查詢的資料也寥寥無幾。改革開放后,人們又重新開始關注民間藝術,子位吹歌演奏者在全國各種比賽中屢獲殊榮,許多學者開始研究子位吹歌在音樂藝術方面的價值,如王鐵錘的《深受農民歡迎的定縣子位村吹歌會》等文章,還有一些關于子位吹歌傳承者的探索,如王俊、王鐸的《記雙簧管演奏家王小壽》等。盡管這一時期的研究逐漸發展起來,但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了人才斷檔、實物資料流失的狀況,政府和有關機構對此展開了緊急的搶救和保護工作,1996年文化部將子位鎮命名為“中國民間音樂之鄉”,以此促進子位吹歌的重振。
21世紀以來,學界對子位吹歌的研究更加豐富。主要表現為有越來越多的學者繼承了前人對其在音樂藝術角度的研究,包括對其演奏樂器和傳承人的關注,這些可從張振濤主編的《冀中鄉村禮俗中的鼓吹樂社— —音樂會》等文章書籍中知曉。2008年,子位吹歌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如何保護和傳承的問題也逐漸受到重視,學界不少學者也從這一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展示研究成果的書籍文章有劉亞輝和楊夢來的《讓子位吹歌吹遍五湖四?!返?。
為助推子位吹歌這一文化瑰寶的保護和傳承,2009年定州市建立了以培養子位吹歌傳承人為目的的“子位民間吹歌藝術學?!?;2011年定州市吹歌文化研究會成立;2020年,在定州市教育局、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的共同支持下,以實驗小學等三所學校為基地的子位吹歌進校園活動正式啟動,子位吹歌的發展出現了新的契機。
定州子位吹歌之前一直采用師徒相傳、口授心記的方法,并加以嚴格訓練,使練習者能夠完整繼承吹歌的技法和風格[2]。但受時代背景影響,20世紀六七十年代子位吹歌無人練習,傳承人減少。后雖又有幾十人學習子位吹歌,但子位吹歌的傳承有所遺失。況且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較晚,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法相對落后,法律體系很不健全,保護管理工作存在許多不足。21世紀以來雖創建了子位吹歌專業學校,錄制了傳統曲目光盤,但遺失的傳承無法尋回,仍只有小部分年輕人學習子位吹歌。
定州子位吹歌產生于子位鎮,原是用來慶祝紅白喜事。每到喜慶盛會節日盛典時,人們總會聚在一起互相競技表演,子位吹歌藝人還到附近的村莊、城鎮、市區和縣城傳授吹歌技藝[3]。這就導致目前子位吹歌的表演場所固定,主要出現于農村的紅白喜事,市場化水平低。若想將子位吹歌大力推廣,就要提高其市場化水平,拓寬國內外市場,增加可以在劇院演出的劇目。
定州子位吹歌來自民間,常用于紅白喜事時演奏,其聽眾多為老人。由于子位吹歌的宣傳往往局限于傳統的紙質媒體和民間歌會等形式,未能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便利條件,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廣大人民群眾宣傳力度較小,造成年青一代觀眾不熟悉、不了解、甚至未曾耳聞這一民間曲藝藝術,缺乏年輕人的支持。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對于定州子位吹歌的保護越來越重視,在2008年,定州子位吹歌就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了河北省第一個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吹打音樂。可以看出,我們在保護子位吹歌方面已經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但是,過分著眼于已取得的成績則會躊躇不前,歷史的接力棒已經傳到了新一代的青年人手中,我們應該加深對于定州子位吹歌的認識,通過新的方法和手段實現子位吹歌的保護和傳承。
首先,要保護子位吹歌就要了解其價值所在,在守住傳統的同時進行創新。子位吹歌不僅僅是一種民間音樂,也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情感,它有其獨特的樂器搭配和演奏形式,以及高亢熱烈又極富生活氣息的傳統曲目。它的傳統曲目、經典樂器以及其特有的風格和傳達的情感應該被保留下來。同時,我們可以結合時代內容、時代精神創作新的曲目,做到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將這一門藝術傳承下去,不僅要傳承這一藝術形式,更要將它所代表的精神一并傳承發揚。
其次,文化傳承的一個關鍵要素是繼承人,我們一方面要傳承這一藝術形式,另一方面要注重所承載的人文精神的傳承。培養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激發藝術愛好者投身于藝術傳承事業,只有更多的人來學習并熱愛這項藝術,才能使它得到長久地發展。目前,子位吹歌的受眾人數較少,需要培養一批能夠傳唱子位吹歌的人才,并使更多的人關注到這一藝術??梢蚤_展子位吹歌進課堂的活動,聘請會演奏這門藝術的老藝術家,讓曲藝傳承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里生根發芽,培養他們對本土藝術的熱愛,并學習一些演奏的技藝,讓他們成為新一代子位吹歌的傳承人。
此外,傳承需要媒介,過去的媒介可能較為單一,通過搭建戲臺等方式來展現這一藝術,傳播范圍小,受眾人數少。如今,我們要充分發揮好互聯網時代的優勢,運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多種信息傳播平臺,展現子位吹歌的風采;還可以建立線上虛擬體驗館,使更多的人來體驗子位吹歌的演奏方式,增加受眾人群,提高知名度。在這一過程中,聽取不同年齡段的聽眾對子位吹歌發展的感受和相關建議,生成報告,反映給有關部門。
我們應該看到,子位吹歌這一藝術形式中有一些已經不適應于時代發展的需要,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順應時代的要求將其加以改造。傳承子位吹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只有全面調動政府、群眾等群體的積極性,多方參與,貢獻力量,才能實現子位吹歌在新時代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傳承,使其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