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唐山曹妃甸新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河北 唐山 063200)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一些悠久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并且與現代化文化建設發展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就有很好的體現,讓傳統文化裝飾性美學在當代社會大放異彩,也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思路,讓人們感受到精彩紛呈的藝術設計,給人們帶來了美的視覺享受,這種裝飾性美學在當今時代具有重要的價值。
現代環境藝術通俗上說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時也能滿足人們精神上的追求,達到人文環境與自然的相互融合,但近年來隨著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出現了部分偏離了設計核心,一味突出個性化的設計理念和方案,使得環境藝術變得千奇百怪,很難從中發現美感,更缺少對文化的傳承。環境藝術設計的表現形式各有不一,但是從設計中能看出它所表達的內容以及設計師的設計理念,不僅是一處地標性文化建設,更是對人們的審美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無論它以何種表現形式出現其中都自然而然的帶有與之呼應的文化內涵,所以在當前大環境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體現的應當是我國優秀的文化底蘊,對于一些崇洋媚外的設計和做法要加以改變,適當的吸收借鑒可以,但是一味的效仿和抄襲從根本上就應該予以杜絕。所以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方面來說,設計師們應該善于發現我國的歷史文化底蘊,認識到傳統文化裝飾性美學在當下的重要意義,將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裝飾性美學運用在當前環境藝術設計上,讓更多的人發現中國文化之美,也做好文化的傳承工作。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生活環境的舒適度與美觀度要求越來越高,在當前的環境藝術設計上,設計師們考慮最多的因素就是如何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但正因如此也就導致設計漸漸失去了它原有的內涵,環境藝術設計是為了符合現代化的發展方向,是一種理念與精神的間接表達,面對眾口難調如果設計師沒有足夠的能力就會導致設計的最終形態不被人接受和理解,所以基于此設計師應該將設計的重點放在與文化和自然的相互交融當中,讓建筑具有自己獨特的美,而在設計當中也應該杜絕對西方文化的過度引用,要善于將我國傳統文化裝飾性美學運用其中,宣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裝飾性美學涉及的層面眾多,其中蘊含著許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從歷史的發展變遷過程中得以留存并世代傳承,在當下大多數裝飾性美學概念仍然適用。結合當前實際發展情況來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設計工作,必須要擁有足夠的藝術素養和豐富的文化知識,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導致部分設計師過度追求個性而忽視了對文化的傳承,更沒有合理的將傳統文化裝飾性美學運用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上,也存在設計師對于傳統文化裝飾性美學認識度和掌握度都不足的情況,所以在當前環境下對于環境藝術設計方面還有著足夠大的拓展空間,設計師們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美學素養,也能在后期為人們帶來更多關于美的體驗。
環境藝術的最終形態可以反映出人們的審美追求,但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差異較大也就導致人們在對美的看法和要求上各不相同,但歸根結底都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雖然當前文化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但是也不能忘記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要充分的體現出我國的文化內涵和國人素養,在歷史的進程中得以創新發展。
例如: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設計者在滿足基本的設計要求后會結合當地的風土民情與之融合,最終滿足人們的設計需求,在書香門第的庭院中大多會選擇梅蘭竹菊等元素,在軍區大院會種植冬青松柏等,在目前逢年過節大街的樹上都會掛起紅燈籠以顯示節日氣氛,也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當前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和體現。
在傳統文化關于色彩方面,每一種色彩都有其不同的含義,人們對其的感受和認知也各有不同,在中國紅色和黃色是具有象征性意義的色彩,在我國革命歷史根據地,歷史文化紀念館等地方,對于標志性的地方都會采用紅黃兩種顏色作基礎背調,這就是傳統文化裝飾性色彩傳承的一種體現。在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舞獅中,也善于應用紅黃兩種顏色作為舞獅服飾的配色,舞獅被認為是一種能驅邪避害的吉祥物,而服飾的配色也正好融合了這一點,蘊意著長盛不衰,世代相傳。在2008年奧運會紀念物福娃的設計中也驗證了這一點,他們的原型和頭飾蘊含著天空、海洋、森林、火焰和大地,應用了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每一個福娃都代表著一個美好的愿望,為世人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將傳統文化裝飾性色彩的運用展現的淋漓盡致。
我國傳統文化裝飾性美學的發展由來已久,涉及到各個領域中,在我國古代建筑物中就有所體現,那些保存至今的建筑物具有獨具一格的文化特色與文化內涵,對于現在的建筑物設計來說都有著極強的參考價值,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有著巨大沖擊,可以為設計師們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和想象空間。在古代建筑物中人文信息與自然環境的深度融合,將適宜的環境打造成人文的自然景觀,極具觀賞性又適合居住,舉例來說,古代建筑物對于房屋線條就很有考究,設計理念極具風格特色,達到與自然界互相融合,給人以美的享受,通過不斷的改進和修繕更突顯出各個時代不同的文化特色,在時間與空間上,在文化與自然中融合[1]。
例如:蘇州博物館就是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建筑中的設計方法,將天窗開在了屋頂,和斜坡形成一個折角呈現出幾何的對稱美感,在設計師的設計中保持了江南居民粉墻黛瓦的傳統設計特點,在房屋結構上選用了現代的鋼鐵玻璃和石材,水波倒影下既有歷史文化底蘊的意味又有現代科技的元素,二者完美的融合,使得這棟博物館在外觀上極具韻味。還有留存至今已成為時代特色的北京四合院既體現了居住環境的適用性又結合了傳統文化的裝飾性美學,使四合院的風格傳遞著濃厚的文化氣息,還有現代設計獨具一格的徽派建筑,對于傳統的磚、木、石等材料換成了鋼鐵工藝,但仍然保留雕鏤裝飾,將傳統的文化氣息保存在設計中,通過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得以體現,將各個空間進行有效的區分,在視覺上有著直觀的感受,既保留了文化特色又適合居住。
面對著飽含蘊意的景觀人們總會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會對其充滿強烈的好奇心,想要探索曾經在那流傳或者發生的故事,在現代社會也有很多極具時代特色也富有文化氣息的建筑及環境設計。例如:北京頤和園的整體視覺感受,作為明清時期的皇家園林,保留了那一段年代的時代特色又融合了現代的設計理念。園中的石舫,船體用巨石雕成,船底由花磚鋪成,窗戶為彩色玻璃,在后期的修繕中結合了現代材料維持著它的原貌,在園內的長廊中,也多采用古代傳統的壁畫,結合了時代的特色形成了一處獨特的長廊文化景觀,使得人們在休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展現了一幅人與自然景色相融合的美好景象。
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文字更具一種特色美,其中承載著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在現代化環境藝術設計中也是運用很常見的一種元素,設計師在設計中結合了各地區的文化特色將人的真情實感與文字交織在一起,例如:長沙的岳麓書院中有福和壽的傳統文字,將兩個字的設計及其中蘊含的祝福以藝術的形態表現出來,突出了設計中的人文信息又與時代的特征相得益彰,讓整個書院的文化氣息又提升了一個高度[2]。
結論:綜上所述,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運用的傳統文化裝飾性美學既能滿足人們的觀賞性又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壯大,讓世界都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在面對當前文化多元化發展帶來的沖擊時,我國依然能夠將本國的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提供最有力的文化與美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