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浩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0)
人民調解。人民調解是指在人民內部進行的調解,在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主持下進行,調解的依據首先是法律法規,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調解法》,這是必須要遵守的規范;其次是社會中的公序良俗。人民調解員依據上述規范對發生矛盾的當事人進行勸解,使雙方當事人在自愿的前提下達成和解。人民調解是我國法律所確認的一種訴訟外的調解形式,它是我國法制建設的一項偉大創舉,以獨特的形式,靈活有效的工作方式有效消除矛盾,被西方譽為“東方經驗”。這一制度不但能夠對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起到輔助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這與人民法院從事審判工作的精神相一致。
法院調解。法院調解又稱司法調解,其不同于人民調解和行政和解,具有自身的獨特性。雙方出庭的當事人,在人民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爭議的權利和義務進行自愿協商,解決糾紛。這種調解方式雖然是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的,但是雙方當事人仍然有很大自主權,調解不成功仍然可以繼續進行訴訟。且這種調解可以延伸到法院正式立案前進行,無論是審理前還是審理中以及立案前都可以進行有效的調解。法院調解作為《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在三大訴訟中都有涉及,訴前調解無論成功與否,是必須要進行的環節。
二者的有效銜接是新時代調解體系的應有之義。我國在建國后,經過歷代領導人的探索和努力,終于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的數十年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明顯提升,在世界上也有較多的話語權,這些成績離不開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但是背后卻也隱藏著危機:我國發展的速度很快,但是質量并不很好,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還需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感還需要增強。短時間的發展帶來的繁榮必然是不穩定的、存在風險的,我們將在未來幾十年遭遇發達國家幾百年經歷的矛盾。因此,為了我國社會的和諧穩定,持續健康的發展就必須要盡力緩和矛盾。僅僅依靠司法機關的審判活動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因此,我國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會議上提出,要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政法部門牽頭協調,相關的職能部門共同發揮作用,建立人民調解和人員調解相結合的相銜接配合的調解工作體系。
二者的有效銜接可以擴大解決糾紛的范圍。一方當事人去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從立案到開庭審理需要進行許多程序。就單單立案這一程序就需要提供許多材料,因此法院受理案件有許多的限制。現實生活中有一些糾紛根本不符合立案的條件和程序,就無法進入法院的審判工作當中,更不可能進行調解。糾紛已經形成,但是無法及時通過公權力解決就會產生不安定因素,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而人民調解受程序的限制較小,更為靈活,只要有糾紛就可以發揮自身靈活多變的優勢進行調解,可以成為法院調解的有效補充。
二者的有效銜接可以提高司法機關的工作效率。人民法院作為解決糾紛的最后一道防線,是極為重要的,但是,一些簡單的矛盾和糾紛不加篩選就全部匯入法院的工作當中,這會對法院發揮其職能帶來重大的挑戰,使得真正需要調解便可解決的重要案件最后卻不得不走上訴訟的道路。而一旦大量的簡單糾紛形成案件涌入法院后,法院的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必然會增加,法院辦理的案件也會相應地增加,這會占用較多的司法資源,且處理這類由人民調解就可以解決糾紛的案件無疑是浪費司法資源,同時也給法院帶來了較大的負擔。而人民調解的加入可以使簡單糾紛得到有效的解決,分流案件使得復雜且重要的案件進入法院的審判活動中,使司法資源物盡其用。更為重要的是人民調解的形式靈活多變,許多程序可以省略,只要雙方當事人在自愿的情況下達成和解協議,就可快速地處理糾紛,既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又可以快速化解矛盾,減少不安定因素,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疫情條件下促進二者的銜接,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疫情暴發以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市場經濟受到嚴重影響。一方面,新冠疫情及有關防控措施使市場正常交易秩序遭受空前干擾和沖擊,嚴重波及文化旅游、教育衛生、房屋租賃、工程建設、交通運輸、資源環保等各個行業領域,勢必對合同履行產生影響,受疫情影響的常見合同類型有買賣合同、租賃合同、勞務合同、承攬合同、建設工程合同、運輸合同、服務合同等,普遍存在履行遲延、履行不當甚至履行不能的情況。因此涉及中小企業保護、合同解除、合同違約、企業裁員、勞動 糾紛、企業債務危機等的社會糾紛大量涌現。另一方面,疫情期間人們的社交形態發生改變,承受的社會壓力增大,社會矛盾易爆發,家庭、鄰里、同事、居民、村民等之間易發生爭吵、暴力等糾紛。人民調解具有簡捷、及時和經濟的獨特優勢,能就近、及時地化解民間糾紛,以最短的時間完成對矛盾糾紛的處理,降低糾紛解決的成本,減輕人民群眾和國家財政的負擔。因此應發揮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平臺點多、線長、面廣的優勢,人民調解與法院訴訟等糾紛化解方式互相配合,鼓勵通過人民調解、仲裁等方式引導矛盾合理解決,避免細微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將糾紛化解于訴前,減少司法體系工作壓力。
依靠社會力量,加強訴前調解。首先要在群眾中加強法治教育宣傳,開展調解指導工作,對人民群眾在調解工作中遇到的困難進行必要的幫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訴前調解的工作人員可以直接參與調解工作。法院的審判人員和訴前調解人員雖然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但是并不了解矛盾發生的具體背景和原因,以及在不同地區的群眾中沒有認同感。筆者認為應當在法院審判立足實際的基礎上,發展多元化、基層化的調解格局。當前鄉鎮和街道辦均設立一定數量的司法所,并配置司法助理員和以當地人為主的人民調解員,當地的人民調解員與人民群眾朝夕相處,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在專業知識的幫助下和較大的認同感下更有利于開展調解工作。在他們的努力下,可以較大地緩解法院訴訟的壓力,利用其優勢為訴前調解做出巨大的貢獻。
法院調解中增強人民陪審員的作用。法院的訴訟中大多數都是調解前置,調解不成再進行訴訟活動。調解成功一方面能解決當事人糾紛,減少訴累,另一方面也可達到節約司法資源,減輕法院負擔的目標。而在人民法院的調解中除了審判人員外,人民陪審員也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案件已經開庭審理后,說明訴前調解并不成功,雙方當事人并不滿意調解的結果,此時審理中法官的調解并不一定能夠起到作用,但是在有人民陪審員的合議庭調解中他們能夠發揮比法官更大的作用。人民陪審員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他們原本就是從群眾中來的,是最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的一部分人。人民陪審員可以運用一些法律知識和技能,利用自己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在法院的庭前調解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使人民調解的力量可以為法院的庭前調解所利用,使訴訟活動在庭前調解中中斷,在不進行訴訟的情況下和平解決糾紛。既符合我國“無訟是求”的傳統理念,也節約了司法資源。
建立以法院為主導的銜接模式。新時代調解體系的建立必須要發揮人民調解和法院調解的雙重作用,而二者的銜接需要確定正確的模式,全國各地針對這一問題做出了不同的嘗試,主要分為兩類,以人民調解為主線或者以法院調解為主線。筆者較為認可以法院為主線的調解模式,原因有以下幾點:1.法院有大量的專業法律人才。雖然我國為建設法治國家做出巨大努力,但法治普及仍然任重道遠,我國目前的專業法律人才無法滿足人民調解組織的需求,因此需要法院的法官以及專業法律人才在調解時給予調解組織一定的指導和建議,緩解專業知識不足的困境。2.法院主導可以更好的與人民調解組織相銜接。案件涌入法院后,由于法院擁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可以準確的甄別案件的性質和嚴重程度,隨后有效分流到人民調組織,這既緩解了法院的審判壓力,又發揮了人民調解組織靈活多變工作方式的優勢,利于社會糾紛的快速妥善處理。
法院調解多年來一直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糾紛化解方式,人民調解更是被稱為東方經驗,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經驗之談,并且會在未來成為糾紛化解重要手段。二者都是大調解體系下的重要環節,是保障社會未定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國要大力發法院調解注定不可能脫離人民調解的聯系,二者天生就有不可分割的性質。既然分不開就要好好結合,因此,筆者論述二者的銜接,提出了對于對以后的一些設想,希望法院調解和人民調解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都能夠較好地銜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