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
肝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有著較高的發病率,我國2018 年肝癌的發病率達到了46.71%[1]。隨著醫療水平、影像技術的發展,再加之國家對于肝癌篩查的推廣,早期肝癌的檢出率得到了提高,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在首次檢查時已經發展為多個病灶,肝內轉移病灶的數目直接影響到患者的預后恢復效果。目前,臨床上對于早期肝癌患者,如果肝功能允許,多采用肝切除手術治療,另外,符合米蘭標準的多灶性肝癌患者可以采取肝移植治療[2],但是,肝移植的供體較少,因此手術與介入治療仍然是多灶性肝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基于此,本文對手術與介入治療原發性多灶性肝癌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對比,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本院140 例原發性多灶性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過B 超、CT 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后確診為原發性多灶性肝癌患者;②患者無腦部局部病灶體征;③意識清楚的患者;④自愿參加此研究的患者;⑤臨床病例資料完整的患者;⑥治療期間依從性高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精神疾病和認知障礙的患者;②嚴重心、肝、腎臟器官疾病的患者;③不愿參加此研究的患者;④中途轉院的患者;⑤存在嚴重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將患者按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70 例。對照組男39 例,女31 例;年齡34~75 歲,平均年齡(54.4±7.5)歲;其中Child A 級26 例,Child B 級23 例,Child C 級21 例;其中初中以下文化水平33 例,初中與大專以下文化水平20 例,大專與大專以上文化水平17 例。研究組男40 例,女30 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54.9±7.2)歲;其中Child A級25例,Child B 級22 例,Child C 級23 例;其中初中以下文化水平30 例,初中與大專以下文化水平23 例,大專與大專以上文化水平17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均接受肝臟增強磁共振(MR)、胃鏡及手術前常規檢查等,為了正確計算患者的殘肝體積,可以采用三維可視化進行評估。研究組患者采取手術治療。根據肝臟臨床分期及肝功能情況、病灶所在位置進行肝癌射頻消融法術治療,首先在CT引導下采用冷循環超能射頻腫瘤系統進行經皮射頻消融治療,局部麻醉后用射頻電極進行病灶的穿刺,然后再次進行CT 掃描,準確確定射頻電極位置后進行消融,每個位點治療時間11~23 min。對照組患者采取介入治療。采用Seldinger 技術,經股動脈穿刺插管到肝固有動脈或者肝固有動脈的分支后注入碘必樂造影劑,然后觀察患者腫瘤的染色情況,并且準確注入藥物的劑量。注入藥物一般采用順鉑60~120 mg 或者卡鉑100~200 mg;阿霉素、吡喃阿霉素50~100 mg 或者絲裂霉素16~20 mg,并且與40% 5~20 ml 碘化油混懸液進行栓塞化療,最后采用2 mm 明膠海綿進行肝動脈栓塞,每隔4~8 周進行1 次栓塞治療。在栓塞治療過程中伴有門靜脈癌栓的患者可以不使用碘油、明膠海綿。
依據mRECIST 標準評估患者介入治療后腫瘤應答情況,影像學未顯示動脈期強化灶表明為完全緩解(CR);活性病灶的直徑總和減少>30%的為部分緩解(PR);活性病灶直徑總和與治療過程中最小活性病灶直徑總和相比較增加>20%為疾病進展(PD);其他的情況稱為病變穩定(SD)[3]。介入治療后CR 的患者采取手術切除方法,PR 和SD 的患者采取再次介入治療,PD 的患者可以采取射頻消融和靶向綜合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1、3、5 年生存率,采用本院自制術后調查表進行評估。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腹水、繼發出血及腹腔感染等。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判定標準參考文獻[4]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④比較兩組患者各臨床指標變化,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首次排氣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1、3、5 年生存率比較 研究組1、3、5 年的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1、3、5 年生存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85.7%高于對照組的6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3 兩組患者各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及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各臨床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各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肝癌是臨床常見消化道疾病,有著較高的發病率,男性患者的發病率高于女性,目前,臨床上關于該疾病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有資料顯示,肝癌的發病原因與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炎以及黃曲霉素等化學致癌物質有關[4]。肝癌臨床主要癥狀為患者肝區出現疼痛,多表現為持續鈍痛和刺痛,主要是由于腫瘤的快速生長而導致的,導致肝包膜的張力增加。如果肝癌的結節發生壞死和破裂,可導致患者的腹腔出血,進而出現腹膜刺激等急腹癥癥狀[5]。患者易出現乏力和消瘦、食欲減退等癥狀,晚期患者易出現貧血、黃疸、腹水和下肢水腫等情況。目前,臨床上根據患者的肝功能情況,多采取肝切除手術治療。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手術技術得到了提高,肝癌手術切除的死亡率得到了減少。但是,與介入治療相比,手術治療的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因此需要在肝癌手術圍術期進行精細護理,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手術治療多灶性肝癌的安全性還是比較高的。
本文對手術與介入治療原發性多灶性肝癌的效果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1、3、5 年的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本研究發現,患者的腫瘤大小無論是否>30 cm,手術治療均可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在丁兵等[6]的研究中,以72 例原發性肝癌患者為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其中觀察組患者采取手術切除的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采取肝動脈介入栓塞化療的方法,觀察組患者1 年、3 年的生存率分別為88.88%、55.55%,高于對照組的生存率83.33%、44.44%,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原發性多灶性肝癌患者采取手術治療的生存率高于介入治療的患者。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85.7%高于對照組的6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及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原發性多灶性肝癌患者采用手術治療可以提高患者1、3、5 年生存率,術后各臨床指標均顯著改善,治療效果得到提高,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