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如 隋文峰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腸病,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老年潰瘍性結腸炎主要原因有遺傳、環境、免疫紊亂導致的[1]。老年潰瘍性結腸炎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者出現血便及伴有腹痛以及反復發作特點,嚴重影響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來,研究發現氧化-抗氧化失衡可以引起的腸黏膜屏障損傷,對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與患者自身情況及患者預后密切相關,因此如何來保護腸黏膜屏障的功能,是改善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臨床治療的一個關鍵條件[2]。目前,對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來說,無特效治療方法。5-氨基水楊酸類用于臨床治療。然而,研究憑這類藥物的綜合療效,復發率高及預期效果不理想。維生素D 是老年患者骨骼發育必需一種維生素。近年的研究結論證實,維生素D 具有免疫調節和抑制應激反應等的激素樣作用[3]。研究顯示75%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維生素D 水平降低。有研究表明口服維生素D3,可顯著降低潰瘍性結腸炎風險,但具體機制尚不清楚。腸黏膜屏障損傷在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4]。腸黏膜屏障損傷,增加腸壁通透性和腸道對各種致病因素的敏感性。動物實驗表明,維生素D 缺乏,可促進小鼠實驗性結腸炎的發生,口服維生素D,可拮抗小鼠結腸炎的進展。探討外源性維生素D,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炎癥因子,及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為臨床維生素D 的臨床研究提供依據,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在遼寧省大連市中心醫院內科的60 例患有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61.7~79.4 歲,平均年齡(69.8±3.3)歲。試驗組男14 例,女16 例,患者年齡60.7~78.9 歲,平均年齡(69.9±3.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患者年齡≥40 歲,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符合相關診斷,并經病理證實;病情中度的患者。
1.3 排除標準 排除如克羅恩病或腸易激綜合征等其他炎癥性腸病,排除腸結核和既往胃腸手術史、腸穿孔和精神障礙患者。排除哺乳期婦女,或者有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入選前服用維生素D 患者。排除有急性胃潰瘍出血及穿孔等并發癥患者。排除有胃泌素瘤、胃食管反流、免疫系統疾病患者。排除有心、肝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和乳制品,以及對患者進行情緒調節方法等的常規治療,對照組給予美沙拉秦腸溶片(國藥準字H20103359)治療,第一次口服1.5 g,3 次/d;病情穩定后為維持劑量:1.5 g/次,2 次/d,連 續5 個 月。每次飯前1 小時吃藥。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維生素D(國藥準字J20100066),0.25 μg/次,1 次/d,連續治療5 個月。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以治療后改良Mayo 評分、臨床指標、IBDQ 評分。改良Mayo 評分評價活動性和疾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包括比較患者排便及便血次數、檢查結果和一般評價。總分為0~10 分。評分越高則患者臨床情況越差。臨床指標包括血清MAD、D-乳酸水平、SOD、DAO。記錄治療后IBDQ 評分,該問卷反映患者生活質量,包括8 個腸道癥狀和3 個全身癥狀問題、15 個情緒功能和8 個社會功能問題,32 道題(每題1~7 分),總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為患者經治療癥狀緩解,患者內鏡檢查腸黏膜正常;顯效為患者經治療癥狀稍微緩解,患者內鏡檢查腸黏膜改善,對輕度息肉仍有明顯療效。改善為患者治療后經內鏡檢查,腸黏膜炎癥有一定程度好轉;無效為患者內鏡檢查未見好轉。臨床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改善)/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改良Mayo 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改良Mayo 內鏡評價評分、總體評價評分以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改良Mayo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改良Mayo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MAD、D-乳酸以及DAO 均低于對照組,SOD 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指標比較 ()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指標比較 ()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后IBDQ 評分比較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腸道癥狀、全身癥狀、情感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IBDQ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IBDQ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老年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通常被稱為腸易激綜合征。老年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以及腸易激綜合征的發病率通常較高。目前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機制不明。近年研究表明,氧化和抗氧化系統的平衡是引起患者腸道酶氧化應激反應,其參與結腸炎過程。一般來說,患者體內氧化和抗氧化維持一個平衡過程,平衡過程可以及時清除體內氧自由基[5]。SOD 是一種清除自由基的活性酶;作為脂質過氧化代謝產物MAD,是反映氧化應激程度重要指標。據報道,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氧化與抗氧化失衡會導致SOD 活性下降,大量氧自由基直接導致腸上皮細胞脂質氧化損傷后激活核因子-κB 炎癥信號轉導,導致局部炎癥來誘發老年潰瘍性結腸炎。腸黏膜屏障損傷,是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的另一種機制[6]。腸道黏膜是人體抵抗外界和微生物入侵的重要物理屏障和生態屏障。血清DAO和D-乳酸,是評價患者腸黏膜屏障指標。患者腸道受損時,導致患者腸黏膜通透性增加及患者腸黏膜絨毛細胞中DAO 進入外周血。有研究表明,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黏膜屏障損害,會加重患者腸局部T 細胞功能,并誘發炎癥反應,而導致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惡化[7]。目前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是棘手問題。雖然臨床對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機制研究不斷深入,但仍缺乏治療方法。目前治療仍然是緩解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全身癥狀。美沙拉秦的主要活性成分5-氨基水楊酸(5-ASA),能抑制腸黏膜中白三烯,和前列腺素釋放,通過減輕腸黏膜通透性來促進腸黏膜上皮細胞修復,美沙拉秦耐受性好。然而研究表明,單用美沙拉秦治療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療效仍然不理想[8]。因此,目前以該藥聯合維生素D 治療,可達到較好效果。維生素D 是患者骨代謝必需的維生素,參與免疫功能調節和細胞增殖等多種過程。據報道,維生素D缺乏是常見病,與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密切相關[9]。近年來,研究表明,維生素D 缺乏可引起炎癥反應,引起腸易激綜合征。動物實驗表明,疾病活動指數評分和髓過氧化物酶活性顯著降低,說明維生素D 能抑制中性粒細胞的活化,抑制氧化應激,對腸黏膜起保護作用[10]。從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改良Mayo 內鏡發現評分、總體評價評分以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MAD、D-乳酸以及DAO 均低于對照組,SOD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腸道癥狀、全身癥狀、情感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取補充外源性維生素D的臨床效果顯著,對患者有良好療效,以及治療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