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男
腦出血偏癱作為臨床常見的病癥,均伴有不同程度肢體運動功能失常或日常生活能力喪失。腦出血偏癱致殘率較高,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為此,選擇一個合理、有效的康復訓練對腦出血偏癱患者具有重要的意義。肢體康復訓練不同于傳統護理,其通過一系列的肢體恢復訓練,加快肢體功能恢復,繼而達到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3]。基于此,本文選取本院診治的152 例腦出血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早期康復訓練(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ERT)用于腦出血偏癱的臨床效果及其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改善作用,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7 月~2020 年12 月期間本院診治的152 例腦出血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每組76 例。A組患者中,男∶女為40∶36,年齡54~81 歲,平均年齡(67.50±4.53)歲;B組患者中,男∶女為39∶37,年齡53~82 歲,平均年齡(68.50±5.1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被確診為腦出血偏癱;研究獲委員會審核,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疾病;依從性差。
1.2 方法
1.2.1 A組 實行常規醫護干預,具體包括觀察病情、肢體擺放、體位變換、飲食護理、心理疏導等干預。
1.2.2 B組 在A組基礎上實行ERT 干預,具體方法[4,5]為:①體位擺放:醫護人員協助患者采取抗攣縮位,每2~3 h 更換1 次體位,定時翻身,交替取仰臥、側臥、健側臥位。側臥時指導患側上肢向前伸,健側上肢置于體上,肩部前微傾,患髖關節稍后伸,膝關節微屈;仰臥位時采用軟枕墊在患側肢體,正確擺放患肢,使髖關節向內旋;健側臥位時,患側上肢置于枕頭,患側下肢稍屈曲,用軟枕墊在患側肢體,保持健側下肢自然屈曲。②被動訓練:患者處于急性期階段,采取平臥位,指導患者開展膝關節、肘關節、肩關節等屈伸訓練,協助患者做抬臂、抬腿、翻身等動作,增強被動肢體關節運動。上肢肩、肘、腕、指部;下肢髖、膝、踝部等均可實行屈伸、外展、內收訓練,充分活動關節能力,避免肌肉萎縮,訓練時間控制在20~30 min/次,2~3 次/d,期間可向患者家屬逐一示范,提高患者家屬協助能力,注意做到循序漸進。③主動訓練:待病情穩定后,鼓勵患者進行翻身、體位變換運動。取平臥位、健側臥位,護理人員指導患者主動做伸展、內收、屈伸等運動,由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運動訓練,10 min/次,5~10 次/d。訓練初期運動量不宜過大,合理調整,護理人員在旁協助并糾正姿勢。④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患者負重行走,隨著肢體功能逐步恢復,可指導其跨越障礙物、上下樓梯等訓練,增強患肢運動能力恢復。此外,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進行穿衣、穿鞋、進食、寫字、洗臉、梳頭、上廁所等簡單運動,使用患肢或患、健肢交替進行,加快肢體功能恢復,達到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身體協調能力的目的。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分別采用FMA 和BI 評分對患者前后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6,7],分值越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能力越好。
1.3.2 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 采用腦卒中影響量表予以測評,內容包括手功能、腕部力量、行動及記憶思維,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佳。
1.3.3 對比兩組患者醫護滿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問卷調查表,≥90 分表示滿意、60~89 分表示一般,<60 分表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FMA 和BI 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FMA 評分和BI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FMA 評分和BI 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B組的FMA 評分(73.32±24.51)分和BI評分(78.93±20.58)分均高于A組的(64.37±20.04)、(61.47±17.7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FMA 和BI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FMA 和BI 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A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B組的手功能、腕部力量、行動及記憶思維評分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注:與A組對比,aP<0.05
2.3 兩組醫護滿意度對比 B組醫護滿意度98.68%高于A組的88.1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醫護滿意度對比[n(%)]
腦出血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偏癱則是該病最常見且多發的并發癥,一旦發病,患者運動失調,無法自主活動,甚至需長期臥床,實行必要的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
ERT 是一種新興的護理模式,不同于傳統護理,具有系統化、全面化的護理優勢。該護理專注于肢體康復訓練,加速腦側枝循環建立,促進病灶組織及健側腦細胞重組和代償,發揮腦“可塑性”,最大限度改善關節運動功能,更顯具體化、規范化,突出護理細節,提升整體康復質量[8,9]。本文中將康復訓練護理包括體位擺放、被動訓練、主動訓練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4 個階段,通過加強體位更換,告知變換時需注意的事項等,進而改善患者因長期臥床引發的血液循環障礙及壓瘡等不良反應;經強化被動訓練,推動患肢運動,牽拉肌肉促使關機韌帶伸展,防止關節攣縮的同時,促進大腦功能充足,減少殘疾發生,繼而改善患肢血運狀況,恢復關節活動和韌帶伸展[10,11]。針對患肢開展主動康復訓練,加強患肢血液的循環,促進血液灌注,避免退行性病變;此外,該訓練有助于增強肌肉張力,改善肢體功能。第四階段開展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有利于患者恢復病前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12]。
本次研究結果揭示,干預前,兩組FMA 評分和BI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FMA 評分和BI 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B組的FMA 評分和BI 評分(均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開展ERT可有效加速體內血液供應,保持關節軟骨生理功能,避免退行性病變。B組的手功能、腕部力量、行動及記憶思維評分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醫護滿意度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早期進行康復訓練能夠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ERT 用于腦出血偏癱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增強肢體運動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醫護滿意度高,使患者生活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