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山
目前臨床上對于抗菌藥物的使用范圍比較廣,但必須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維持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身體健康[1]。如果大量濫用抗菌藥物,則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并且導致抗菌藥物耐藥的發生,所以在進行抗菌藥物治療時,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來降低不合理用藥問題的發生。通過對合理用藥以及規范用藥的宣傳和教育,來進一步提高廣大醫護人員的重視以及患者的關注[2-4]。根據相關研究調查表明,通過有效運用臨床藥學干預,能夠大大減少臨床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5]。本次研究針對臨床藥學干預在抗菌藥物治療中的具體作用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本院收治的需要抗菌藥物治療的患者82 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及家屬均是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并且簽署了相關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1 例。觀察組中男21 例,女20 例;年齡21~79 歲,平均年齡(49.38±9.88)歲。對照組中男22 例,女19 例;年齡22~81 歲,平均年齡(49.41±10.5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無其他重大器官疾病的患者;疾病符合抗菌藥物治療標準的患者。排除標準:不愿參與本次研究或者中途退出的患者;對本次研究所采用藥物過敏的患者;具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病史的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婦女。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純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提供一般抗菌藥物的用藥宣教。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臨床藥學干預方案。①根據相應的藥學干預方案進一步完善本院院內相關制度,結合本院實際,將相關的各類抗菌藥物的使用規范進行確定,同時將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具體措施進行宣傳和指導,保證所有醫護人員以及管理人員能夠加強對宣傳使用抗菌藥物的重視程度。②臨床上的所有藥師都要參與到藥物干預治療活動中,而且還要對臨床的處方以及病例進行抽查,針對一些藥物指征不明確、用量不當、使用方法不當、不合理聯用抗菌藥物等方式進行記錄,針對個人的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情況及時的進行反饋以及處理。隨后加強對臨床醫師以及藥師的培訓工作,可以通過教學參觀、學術研討以及專題講座等方式,將抗菌藥物合理利用的相關知識以及注意事項向藥師以及醫師進行宣傳和教學,保證所有的藥師和醫師能夠更加準確的認識和了解抗菌藥物的相關知識。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常見病原菌的耐藥問題、抗菌藥物的選擇依據、臨床常用抗菌藥物的分類及特點等,保證所有人員都能夠建立一個規范用藥的意識和思維。醫院為藥師和醫師提供培訓機會的同時,還要定期組織考核,保證所有人員在考核合格后才可以上崗。所有人員的考核結果以及合理用藥狀況,必須與績效掛鉤,這樣才能夠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有利于對抗菌藥物規范用藥的制度進行進一步的執行和貫徹。③根據抗菌藥物的特點以及醫院的具體情況來將抗菌藥物進行分類,保證不同的抗菌藥物均能夠劃分在不同的級別當中,同時還要進一步明確各種藥物的使用規范以及使用權限。在進行抗菌藥物管理過程中必須隨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以及醫院的具體管理情況來進行完善和調整,保證臨床藥學干預方案朝著積極有效的方向發展。④根據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規范情況來對出院病例進行實施考評,根據各個科室合理用藥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獎懲方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不合理用藥發生情況、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和滿意度評分。不合理用藥發生情況包括用藥癥狀不符、聯合用藥不當、藥品更換頻繁、用法用量不當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合理用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9.76%低于對照組的31.7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合理用藥發生情況比較[n,n(%)]
2.2 兩組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和滿意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的抗菌藥物使用時間(3.13±1.25)d 和滿意度評分(8.64±2.45) 分均優于對照組的(5.65±1.62)d、(6.48±2.13)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和滿意度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和滿意度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抗菌藥物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主要通過化學半合成法進行,是通過真菌以及細菌的微生物培養所形成的產物[6-8]。一般情況下,抗菌藥物主要用于治療臨床細菌感染疾病,而且大量實驗表明,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效果顯著[9]。但是抗菌藥物在廣泛使用過程中,也存在著濫用的情況,濫用抗菌藥物會導致人體內出現大量的耐藥性,直接引起人體內菌群失調,嚴重的話,甚至還會導致體內二重感染,嚴重威脅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10]。目前我國在進行藥品分類管理方面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所以社會上也仍然存在人民群眾自行去藥店購買抗菌類藥物等現象,這就表明我國在進行抗微生物藥品管理方面,仍然不夠規范和謹慎[11]。在臨床方面也很容易由于臨床醫師的失誤導致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其中主要包括無適應證用藥、選擇用藥品種不當、藥品使用療程不當、藥品用法用量不當、不合理聯合使用抗菌藥物等,針對目前存在的以上問題,必須要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12]。而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臨床藥學干預,主要是以患者為中心的藥物管理理念,能夠有效的提高臨床用藥質量,并且制定一個本土化的用藥干預方案,進一步減少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對于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同時也能夠促進和提高醫院的整體治療效果[13]。
由于抗菌藥物使用的合理性對于患者疾病治療及康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要通過有效的干預措施來促進患者早日康復[14]。根據相關的文獻資料研究結果表明,在進行抗菌藥物使用的過程中,通過臨床藥學干預能夠幫助醫、護、患完成抗菌藥物的治療,同時為醫、護、患提供相應的藥學教育,也可以進一步增強醫、護、患對于合理用藥的認識,較大程度避免出現不合理用藥的情況。另外通過一個合理的藥學干預,還能夠進一步建立一個良好的醫患關系,針對一些不合理用藥情況可以及時的發現并且糾正,保證在藥師的干預以及相關的管理規范措施指導下,可以有效的對抗菌藥物的使用進行監督[15]。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9.76%低于對照組的31.7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抗菌藥物使用時間(3.13±1.25)d 和滿意度評分(8.64±2.45) 分均優于對照組的(5.65±1.62)d、(6.48±2.13)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臨床藥學干預在抗菌藥物治療中作用顯著,大大降低了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同時還能有效提高患者用藥的規范性,進一步保證了患者在臨床用藥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利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值得進一步應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