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娟 王承榮 王建斌 賴杭州
福建省南平市第一醫院康復科,福建南平 353000
非特異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指發生于腰部的無神經根受累和已知疾患的腰骶部疼痛和不適癥狀[1]。NLBP 患者存在明顯腰腹神經肌肉負荷失衡,表現為腰腹肌肌力下降,抗疲勞能力降低[2]。目前NLBP 缺乏針對的診療規范,臨床以臥床休息、運動療法、系統訓練、推拿或針灸等保守治療為主[3],但都存在見效慢、針對性不強、易復發等弊端。懸吊運動訓練(sling exercise training,SET)是在不穩定狀態下通過控制核心肌群來保持身體平衡的訓練方法[4],已被證實其治療下腰痛有顯著的效果[5],能改善站立位腰屈伸運動時豎脊肌、多裂肌主動活動機能[6-7],但是SET 對NLBP 腰腹肌表面肌電信號的影響尚不清楚,鑒于此,本研究探討SET 治療NLBP 效果及對腰腹肌表面肌電的影響。1 資料與方法
選擇2018 年9 月至2020 年8 月福建省南平市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150 例NLBP 患者,納入標準:①典型下背、腰骶和臀部疼痛癥狀,直腿抬高試驗陰性;②病程>3 周,經臥床休息無法緩解;③年齡20~60 歲。排除標準:①肥胖[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30 kg/m2],嚴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8 分]、關節活動受限、下肢運動或感覺異常;②合并強直性脊柱炎、脊柱腫瘤、腰椎滑脫等疾病;③根性、馬尾綜合征、髓核脫垂所致疼痛;④下肢疼痛麻木、間歇性跛行;⑤MRI或CT 檢查見腰椎及椎旁組織異常;⑥不能堅持訓練中途退出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5 例。本研究已經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均指導患者避免腰部劇烈運動,給予推拿、按摩理療(1 次/d),并在治療師指導下進行運動鍛煉。對照組:給予橋式運動訓練[8],患者仰臥于治療床,屈肘、屈髖、屈膝,肘關節支撐治療床,小腿與治療床成90°,抬臀挺胸挺腰至最高點,保持體位至不耐受(腰背肌向下移動>1 cm)為止,每日訓練1 次,每次訓練3 組,每個動作重復4 次,每周訓練6 次,連續訓練3 周。觀察組:給予SET 訓練,儀器泰瑪SET 康復系統(挪威),訓練動作如下:①仰臥位骨盆上抬?;颊哐雠P于升降治療床,兩上肢放松置于身體兩側;窄帶懸吊一側膝關節伸直,未懸吊下肢與懸吊側平行,寬帶懸吊抬高骨盆維持身體伸直。②俯臥搭橋?;颊吒┡P于治療床,屈肘上臂支撐,腹部下方放置氣墊,寬帶懸吊腹部,窄帶懸吊一側大腿遠端,高度與肩水平,未懸吊下肢與懸吊側肢體平行,調整吊帶使身體維持伸直。不能完成者在對側下肢踝部加窄帶。③側臥展髖?;颊邆扰P雙手抱于胸前,身體平直,頭部加枕,懸吊膝關節稍下方,彈性支持帶懸吊髖部,之后患者伸膝伸髖抬臀,抬上側腿,保持雙腿分開一定距離,保持身體平直、雙腿伸直、骨盆中立,防止屈髖代償。每日訓練1 次,每次訓練3 組動作,每個動作重復4 次,維持30 s,休息60 s,每周訓練6 次,連續訓練3 周。
①訓練前、訓練3 周后(訓練后)分別采用VAS評估疼痛程度[8]、日本骨科協會(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評分[9]、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指數)[10]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VAS 采用長10 cm 刻有0~10 字符的直尺,讓患者根據自身感受評價疼痛程度,0 為無痛,10 為難以忍受的劇痛。JOA 評分從主觀癥狀(腰痛、下肢痛、步行能力等),客觀體征(直腿抬高實驗、感覺功能障礙、運動功能障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臥位翻身、站立、洗漱、彎腰、坐1 h、舉物等)等評價,滿分為29 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輕。ODI 指數從腰背或腿疼痛程度,對睡眠影響,單項活動、綜合功能共10 個條目進行評分,ODI 指數=實際得分/最高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障礙越嚴重[10]。②腰部肌電信號評價。訓練前、訓練后芬蘭ME6000 型四導表面肌電儀檢測豎脊肌、多裂肌、腹直肌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中位頻率值(median frequency,MF),由兩名醫師采用單盲法評估。③觀察兩組訓練期間并發癥情況(肌肉拉傷、挫傷、疼痛等)。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偏態分布計量資料的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訓練前,兩組VAS 評分、JOA 評分、ODI 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訓練后VAS 評分、ODI 指數均較訓練前降低,JOA 評分較訓練前升高,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訓練后,觀察組VAS評分、ODI 指數低于對照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見表2。
表2 兩組訓練前后VAS 評分、JOA 評分、ODI 指數比較()

表2 兩組訓練前后VAS 評分、JOA 評分、ODI 指數比較()
注:t1、P1 值代表兩組治療前比較,t2、P2 值代表兩組治療后比較。VAS:視覺模擬評分;JOA:日本骨科協會;ODI: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
訓練前,兩組豎脊肌RMS、多裂肌RMS、腹直肌RMS、豎脊肌MF、多裂肌MF、腹直肌MF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訓練后豎脊肌RMS、多裂肌RMS、腹直肌RMS 均較訓練前升高(P <0.05),豎脊肌MF、多裂肌MF、腹直肌MF 較訓練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訓練后觀察組豎脊肌RMS、多裂肌RMS、腹直肌RMS 高于對照組,豎脊肌MF、多裂肌MF、腹直肌MF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訓練前后腰腹肌表面肌電比較()

表3 兩組訓練前后腰腹肌表面肌電比較()
注:t1、P1 值代表兩組治療前比較,t2、P2 值代表兩組治療后比較。RMS:直肌均方根值;MF:中位頻率值
兩組訓練期間均未出現肌肉拉傷、挫傷、疼痛等運動相關并發癥。
NLBP 是腰骼部、臀部出現的明顯不適和疼痛,嚴重者可喪失勞動能力,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12-14]。腰背肌鍛煉可增加核心肌群力量,改善腰部結構穩定性,在防治NLBP 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SET 采用主動治療和康復訓練相結合的理念,利用繩索懸吊人體特定部位使其處于不穩定狀態,通過調動機體核心肌群維持相對穩定性促進目標肌肉收縮,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15-17]。SET 被廣泛應用于腦卒中后平衡障礙[5]、下腰痛[18]的治療,NLBP 患者通過SET 訓練,可重建腰部深層肌群正常生理模式,提高腰部核細肌群力量,改善骨盆傾斜度,恢復腰椎矢狀位穩定性,減輕患者疼痛程度[19]。
表面肌電圖反映神經肌肉活動狀態,對特定肌肉功能、運動中肌肉收縮情況、康復、疲勞判定均有重要價值[20]。RMS 是表面肌電圖時域分析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活動時運動單位類型、激活數量、放電大小及同步化程度。MF 是判斷肌肉活動時疲勞程度的指標,與快慢肌纖維的組成比例有關[21]。本研究發現SET 較常規橋式運動訓練可更好地改善NLBP 患者腰腹肌表面肌電,恢復腰腹部肌群主動活動功能,降低肌肉疲勞度。分析機制為:在身體不穩定狀態下更能調動休眠或失活的核心肌群,激活深層肌群做功,增強肌力,可提高深層肌肉收縮力和控制力。研究顯示在不穩定平面上做搭橋訓練,聯合震動可增強腹內斜肌、腹外斜肌力量[22],搭橋訓練配合一側腿外展,更增強腰椎穩定性[18]。其次,SET 可提高肌肉神經對運動反饋信息的敏感性,增強神經控制系統功能,重建正常神經肌肉控制模式,進而提高神經所支配肌群正常生理功能模式,提高腰腹肌肌群肌力[23]。
本研究SET 訓練更有助于減輕腰部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分析原因為SET 訓練后腰腹肌核心肌群肌力明顯增高,接受SET 治療的患者腰椎支持系統更能保持腰椎穩定性,減輕因局部深層肌肉萎縮造成的腰部疼痛程度,增加因疼痛而保護性減少軀干活動范圍,進而提高肌力,腰椎功能和生活質量。吳衛衛等[24]報道顯示SET 可糾正腰椎生物力學關系,減輕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腰椎功能障礙,增強脊柱穩定性。本研究觀察組治療期間未出現運動相關并發癥,提示SET在NLBP 治療方面不增加并發癥風險。
綜上,SET 可提高患者腰腹肌肌力,降低肌群疲勞度,維持腰椎支持系統穩定性,改善腰椎功能,在治療NLBP 方面有較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