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勝



摘 要:本文將偏向性技術進步分解成單純等產量曲線偏移和中性技術進步,類似于跑步比賽中轉換跑道和加速,通過分析單純等產量曲線偏移和中性技術進步對要素市場影響,進而完成對偏向性技術進步的圖示分析,讓表述比較數學化的只存在學術論文中的偏向性技術進步圖示化、通俗化。
關鍵詞:偏向性技術進步;經濟效應;圖示分析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6.004
在國際經濟學中,技術進步對國際貿易影響是重要知識點,大多數教材只是介紹技術進步對生產可能性曲線影響進而影響貿易條件和貿易量就結束,少數教材分析了中性技術進步對要素配置的影響,只有甘道爾夫(2005)在其教材中對偏向性技術進步的經濟效應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圖示分析,但有些地方分析過程模糊不清,跳躍性大讓人不易理解。本文在甘道爾夫基礎上,將偏向性技術進步在圖示分析上分解成單純等產量曲線偏移和中性技術進步,進而把偏向性技術進步的經濟效應展示清楚,讓學生接受相對容易。
1 偏向性技術進步的圖示分析的切入點
按照希克斯定義,偏向性技術進步是指導致要素生產效率提高幅度不一致的技術進步。如圖1,發生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由于資本生產效率提高幅度大于勞動生產效率,在要素價格不變條件下,就會用資本去替代勞動,導致產品資本勞動比提高,等產量曲線向左上方移動。偏向性技術進步會打破原先經濟均衡,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偏向性技術進步影響經濟的邏輯是:在產品價格不變假設條件下,發生技術進步的產品由于技術進步使得同樣多的要素投入現在產量增加,換而言之產品成本下降了,進而出現了超額利潤,這樣就會激勵企業吸引更多要素擴大生產,要素市場原先均衡就被打破了,一部分要素要從沒有發生技術進步的行業轉入發生技術進步的行業。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未發生技術進步的行業釋放出來的要素的資本勞動比與發生技術進步行業所需要的要素的資本勞動比不一致,要素市場供求失衡,要素價格變動,企業就會用便宜的要素替代相對比較貴的要素,產品資本勞動比就隨之變化,直至達到新的均衡。最終發生技術進步的行業由于要素投入增加和要素生產效率提高使得產量大幅增加,未發生技術進步的行業由于要素投入減少而產量下降。
要圖示分析偏向性技術進步的經濟效應,勒納——皮爾斯圖是分析切入點。勒納——皮爾斯圖抓住了經濟均衡時的一個側面:產品相對價格與要素相對價格以及產品資本勞動比的對應關系,利用勒納——皮爾斯圖反映技術進步后對應關系的變化,為分析其它變量的變化提供了線索。在圖2中,假如X產品發生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前經濟達到均衡,產品相對價格和要素相對價格及產品資本勞動比是一一對應的,AB線段所代表的一筆成本既可以生產出過A點X等產量曲線所代表產量也可以生產出過B點Y等產量曲線所代表產量,在完全競爭條件下,這兩條等產量曲線所代表產量之比就是均衡產品相對價格,AB線段斜率就是均衡要素相對價格,OA、OB的斜率分別是X、Y產品資本勞動比。OA、OB也是在要素價格不變前提下生產不同產量的要素投入組合點的軌跡,相當于X、Y等產量曲線移動的軌道。X行業發生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后,X等產量曲線由A點移到C點,由于OC與OA不在同一條曲線上,相當于X等產量曲線轉換了軌道。如果要素價格不變即過點C切線斜率等于AB線斜率,X產品成本下降出現超額利潤,會吸引Y行業要素轉移過來,但由于Y是資本密集型產品,釋放出的資本相對較多,而X產品在技術進步后依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擴大生產對勞動的需求相對較多,就會引起要素相對價格調整,最終達到新的均衡時勞動相對價格上升,兩種產品都會用資本替代勞動,兩種產品的資本勞動比都會上升,最終要素相對價格是FD的斜率,X、Y兩種產品資本勞動比分別是OD、OF的斜率。
2 偏向性技術進步圖示分解
偏向技術進步經濟效應主要表現為對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影響,但要在圖形上要直接分析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對要素市場的影響卻不那么容易,因為技術進步是偏向性的,一方面等產量曲線偏移導致艾奇沃斯方框圖里要素均衡配置點的軌跡即契約曲線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等產量曲線代表產量也變大了,兩種變化混合在一起導致分析比較困難。相當于在圖2中要弄清楚X等產量曲線從A點到C點影響,而在這個過程中既有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偏移導致產品資本勞動比提高又有要素生產效率上升,就像跑步比賽不僅轉換跑道還加速了。
X等產量曲線從A點到C點的影響,可以分解成單純等產量曲線偏移(新等產量曲線代表產量不變)和中性技術進步。在圖2中,如果OA、OB相當于跑道,我們構造出一個新跑道OG,假設X等產量曲線移至G點,過G點的X等產量曲線代表產量跟過A點X等產量曲線代表產量一樣多,表示單純等產量曲線偏移,它會導致艾奇沃斯方框圖中的契約曲線發生變化。X等產量曲線從G點到C點表示同樣產出現在要素投入減少了而且資本勞動比不變,表現為等產量曲線沿著同一條軌道內移,實際上是中性技術進步的圖示,相當于賽跑時加速。這樣在圖示上把偏向性技術進步分解為單純等產量曲線偏移和中性技術進步,為下面分析偏向性技術進步的經濟效應打下基礎。
3 偏向性技術進步經濟效應圖示分析
偏向性技術進步的經濟效應主要體現為對要素市場的影響,其影響可分解為單純等產量曲線偏移和中性技術進步對要素市場影響。先分析單純等產量曲線偏移對要素市場影響,即分析轉換跑道A點到G點的影響。在圖2中,僅僅轉換跑道而不加速達到均衡時要素相對價格還是AB的斜率,Y產品的資本勞動比還是OB的斜率,X產品資本從OA的斜率提高到OG的斜率。此時要素均衡配置點如何變化呢?在圖3中,讓X1、X2、X3的等產量曲線往左上方偏移即代表同樣產量的虛線的等產量曲線X1、X2、X3,分別與Y3、Y2、Y1的等產量曲線相切于點R、S、T,這樣得到一條新的契約曲線即虛線RST,這條新的契約曲線在原契約曲線MNP的左上方。在圖3中假設轉換跑道前均衡點是點M,Y產品資本勞動比是OYM的斜率(即圖2中OB的斜率),X產品資本勞動比是OXM的斜率(即圖2中OA的斜率)。轉換跑道后,Y產品資本勞動比不變而X產品資本勞動比上升,在圖3新的要素均衡配置點只能是OYM與新契約曲線的交點S,在S點生產X的投入要素增加了而Y生產的要素投入減少了,所以Y的產量減少而X的產量上升。轉換跑道要求初始要素均衡配置點從M點調整到S點,因為X產品的資本勞動比上升了而Y產品資本勞動比不變,要保證要素充分利用,X轉換跑道后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就只能通過縮減Y產品產量以釋放相對多的資本來滿足X產品資本勞動比的提高,結果Y的投入要素減少導致產量下降,X的產量由于投入要素增加而產量上升。
接下來分析圖2中G點到C點變化,相當于是分析轉換跑道后加速的影響,對這個影響的分析實際上就是分析中性技術進步的經濟效應。中性技術進步可以看成是原來等產量曲線現在所代表產量變大了,所以在圖3中把X1、X2、X3等產量曲線所代表的產量改寫成代表更大的產量X2、X3、X4。圖2勒納——皮爾斯圖告訴我們,達到新均衡時X、Y產品的資本勞動比都提高了且要素相對價格也提高了,所以圖3中最終要素均衡配置點只能沿著新的契約曲線RST且在S點右上方比如T點。在T點,生產Y產品的投入要素下降了從而Y產品產量Y1相比M點Y3和N點Y2都下降了;X產品最終產量是X4,不僅由于技術進步還由于要素投入增加導致產量相比M點X1和N點X2都要高。圖4則反映了產品市場變化,在產品相對價格不變前提下,生產、消費、貿易都發生相應變化,最終福利提高了,這樣就完成了對偏向性技術進步經濟效應的分析。
4 結論
將偏向性技術進步分解成單純等產量曲線偏移和中性技術進步,類似于跑步比賽中轉換跑道和加速,通過分析單純等產量曲線偏移和中性技術進步對要素市場影響,進而完成對偏向性技術進步的圖示分析,讓表述比較數學化的只存在學術論文中的偏向性技術進步圖示化、通俗化。
參考文獻
[1]丹尼斯R.阿普爾亞德,小艾爾佛雷德J.菲爾德,史蒂芬L.柯布.國際經濟學[M].趙英軍譯.第6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2]多米尼克·薩爾瓦多.國際經濟學[M].劉炳圻譯.第1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3]賈恩卡洛·甘道爾夫.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M].王根蓓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4]西奧S.艾徹,約翰H.穆蒂,米歇爾H.托洛維斯基.國際經濟學[M].趙世勇譯.第7版.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方齊云,方臻旻.國際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6]陶濤.國際經濟學[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7]趙曙東編.國際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