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徐健 劉蜀
摘 要:“雙高計劃”建設和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為高職院校內涵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雙高建設中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教材與教法改革”“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等評價導向,對高職院校教學資源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著重探究如何做好數字化教學資源提質、促進產教資源融合和共享,知識共享概念的產生和共享資源平臺的涌現,結合學界提出的資源眾籌模式、平臺模式等,提出了“互聯網+”時代資源共享是創新教育的新形式,為高職院校教學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好堅實的資源支撐。
關鍵詞:雙高計劃;數字資源;共享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6.021
1 “雙高計劃”建設背景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的出臺,是對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培優,通過支持一批優質高職學校和專業群率先發展,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對提升職業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對于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具有重大意義。“雙高計劃”建設啟動,對職業教育的內涵發展、行業深入參與院校治理機制日益重要。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完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全國教育大會明確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雙高計劃”加快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學習“需求出發、行業主導、企業參與、第三方評估”的職業教育宏觀治理機制。在具體實踐中國內部分高職院校做出了嘗試,如山東作為國內職教高地率先和行業開展深度合作,學習“英國職業教育就業與技能委員會、行業技能委員會、頒證機構、資格與考試標準辦公室、技能撥款機構、繼續教育學院、質量監督局多元主體協同合作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框架體系”。
“雙高計劃”對高職院校發展提出了質量要求,以評價為導向,消除資源壁壘,將資源價值鏈轉化為具有促進人才培養水平的創新鏈。搭建資源共享平臺,更加重視和強調資源建設。《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縱向貫通的職業學校體系。這是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工程,主要目的是要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專科職業教育、本科職業教育自下而上的無縫銜接,這一貫通體系需要整體的資源支撐。圍繞職業教育的提質培優,在一些高校開展了多種嘗試,“崗課賽證融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模式,對課程改革與大賽融合、“1+X”試點證書制度融合,成體系的資源建設積累和共享很有必要,是實現教學改革和課程體系的長效機制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可以減少反復投入,可以校企互通有無,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建設成效,形成共育的合力,促進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筆者認為,需要成型的資源共享模式,可以有效地減少資源建設的時間,有效整理歸納現有建設成果實現共建共享,通過共享建設資源,促進高職院校的融合發展。構筑資源共享平臺的頂層設計、充分使用市場優質產品、加強校企合作,能充分發揮高職院校資源共享使用的后發優勢,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飛躍。
2 跨機構整合共享資源的必要性
2.1 高水平師資建設的需要
強化師資資源建設,促進知識共享、技術學習,資源轉化知識、知識創造績效的內在轉化,雙高計劃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對學生培養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建設校內專家體系、實踐教育體系和知識體系,通過教研活動信息交流、教學經驗共享活動,形成知識共享和創新機制,促進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
開放性資源建設與共享成為趨勢,教師利用開放資源,開放資源的主體既有個人用戶,也有政府、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通過開放獲取有針對性地資源、統計數據,成為師資創新力來源之一。如加強對政府行業統計數據、企業最新經營態勢的資訊的了解,有利于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建設、構建資源和服務的一體化內部循環系統,真正實現師資隊伍質量整改螺旋式提升的效果。
2.2 高素質拔尖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
2006年啟動實施的“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到2019年啟動“雙高計劃”,以及《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充分體現了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急迫要求。促進技能人才在行業領域的拔尖創新性,滿足產業在關鍵崗位的人才需求,是當下高職教育人才培育的首要任務。長久以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整體水平不高成為制約高端制造業發展的瓶頸。粗放式的教學管理、強調動手能力而動腦不足,培養一般的技術人才已遠遠無法滿足當前產業發展需要。
3 知識共享概念的產生和共享資源平臺的涌現
信息技術對新一代學生思維和知識獲取途徑的影響,傳統宣貫式課堂逐漸向探究式、項目式、混合式學習課堂轉變,傳統知識傳授為主的資源類型逐漸失去了吸引力,對資源交互性、進階性、聚焦螺旋式能力提升要求更高。
3.1 知識共享模式
知識共享,知識服務趨勢下的共享,混合式學習模式讓學生經歷自主學習的知識習得,能形成自身初步認識,進而觀點表達、闡釋分析、綜合提煉、遷移創新等思維創新。學生對世界認知和信息素養的提高,對認知工具性質資源的建設的需求日益提高,這就需要一個實時性、動態更新的信息社區。現今大數據的快速發展,網絡出版的便捷,強大的資源發布和共享平臺,不斷強化資源的互聯互通,推進數字化資源的共建共享,區域職業教育聯盟資源的強強共享。知識共享模式逐步形成,如中國知網上線大學生畢業論文共享平臺、知網文庫、知網研學平臺、知網知識服務平臺等,免費資源門戶的開放獲取。專業群服務平臺、包含有國家職業標準規范、職業素養課程、優質職業課。更有高職院校自建特色資源庫,引入優質基礎和公共資源專業導航、建立學習資源推薦模塊,實現跨機構共享。
3.2 后疫情時代各類共享資源形式涌現
各類資源使用平臺的興起。出現數字化學習資源與工具如CNKI微課學院、數字資源知識聚合應用平臺、高職思政教育平臺、中職德育教育平臺,如出現了教學服務平臺,專業與課程協同建設平臺、職教研學平臺,開放資源的開放獲取。加大資源的宣傳和使用培訓,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促進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育。
互聯網共享空間為人人都成為資源建設者、優質內容者等。如知乎上個人博主,用自身知識和行業經驗提供作答指導。將企業組織使命和學校人才培養、技術開發、創新研發結合起來,參與企業的實踐和技術最新發展需求共享,充分考慮到數字資源共享平臺以及資源訪問設計的基礎連接和技術支撐、數據對接標準等技術問題,有效銜接雙方的優勢建設共同的教學標準、課程體系等資源庫。
4 高職院校數字化資源共享模式
傳統教育資源觀向新資源觀轉變,網絡空間出現了共同創建、傳播、分享資源,是“互聯網+”時代新的資源建設模式,資源的生成方式從傳統的“靜態客觀知識內容、形式固定、知識內容以書刊、CD、存儲工具等傳統內容載體為主”,新資源特點體現在“動態生成性內容、多元性形態、內容+過程性交互性數據共同呈現、內容+服務”用戶發布、用戶搜索交互。
4.1 眾籌資源模式
對區域內資源的共享運用對減少資源的重復購置,加強資源貢獻者的眾籌社區模式,達到資源交互和互通的廣泛輻射效果。尤其是如今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上,組群邏輯和課程的交互,如何實現專業群課程教學資源的體系和共享,各專業眾籌將是一個理想的模式。有學者提出了教育大數據信息資源建設的眾籌模式,提出“以數據利用為導向的數據生產側的改革”理念,結合數據共享類型,對跨領域、同領域、學校之間、高校內部不同場景的數據交互提出了眾籌模式。通過數據連接平臺,生產或采集數據端上傳數據,通過匯聚整理和標準化,通過統一的數據接口和數據標準,向數據利用者開放,從而實現資源共享閉環。如在線學術社區、在線問答社區、在線健康社區等知識共享社區的興起。共享動機和行為研究和信息訪問頻率可見知識共享形式的快速發展。
4.2 平臺互通模式
教育云資源的建設,通過平臺接口對接,數據集成共享,實現大數據的精準管理和集合。專項實體的資源共享模式不同,如自2019年起,學校和成都市圖書館、郫都區圖書館開展了資源共享合作,通過公共館和高校館的電子資源的互通共享,有效地解決了資源使用問題,將經費盡可能多地購置最新的教學資源,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如蘇州國際教育園區體育資源共享模式,如近年來機構知識庫這一新型學術出版與交流模式,形成了機構數字化學術資源的保存,可以通過聯通實現機構建的學術交流與共享,打破“信息孤島”。知識管理的學術出版機構快速發展,以中國知網CNKI為例,近兩年陸續推出的新學術資源產品有專業群服務平臺、高職發展戰略規劃、信息檢索和論文指導線上講座、各類專題的線上論壇等,可以說形成了知識共享和知識利用的新生態,熱門的虛擬線上講座參與人數以近萬人之多。此外,開源數字創新社區、虛擬學習社區的知識共享生態系統等。
4.3 互聯網教育服務新模式
北京師范大學趙宏、蔣菲的《“互聯網+”時代教育資源建設新模式探析》對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互聯網+時代教育資源建設新模式”,得益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資源共享平臺訪問便捷性,市場主導的商業資源建設發展迅猛。內容建設的拓展,面向教育培訓、面向不同受眾的教育資源產品開發和付費傳播、精準受眾市場的資源定制,充分展現了市場主導的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的逐步完善,智能化的技術支撐、知識產權保護等內部機制。在以往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呈現出,機構內部“小范圍、無規則、持續性差”,導致資源更新緩慢,重視建設而建成后缺乏維護和更新,因內容滯后無法適應教學的發展,動態更新機制。機構之間的資源共享模式,如訪問公共機構,有范圍廣、有一定的資源使用規則,資源利用有一定的持續性;再是引入“市場機制”,使用特點有“范圍廣、有規則、有機制、持續性強”的特點。資源共享市場的形成充分體現了信息眾籌這一實時信息生產機制,極大地豐富了互聯網信息內容形式,知識付費形式的興起進一步促進了資源供給側的生產效率,如視頻互動教學的發展,遠程教育、線上教學越來越為受眾所接受,為實現跨時空的互聯網創新教育奠定了基礎。
5 結語
疫情時期在線資源的迸發,在線教育促進了線上數字化資源共享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雖然共享供給側、個性化服務、共享安全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但資源共享的架構構建和線上服務實踐,充分顯示了優質資源傳播和精準到達需求用戶的美好場景,打通了內容供給側和需求方的距離壁壘。疫情期間線上講座服務策略,在線傳播和共享日益普及。資源壁壘進一步被打破。學術組織在知識分享上開放,新的數字化建設解決數據聯通性問題后,真正構建數據共享工作格局,如城市云建設等發展趨勢,對資源應用場景和共享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資源共享帶來的協同收益、降低知識共享成本,促進知識演化速度和更新,這一新的信息傳播和交互生產模式對知識創新有著深遠的影響,也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溝通成本、發揮了知識價值,形成了一個有效的優化的知識共享生態系統機制。
參考文獻
[1]“雙高計劃”的價值與關鍵[N].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報,2019-04-16(04).
[2]張進良,葉求財,李炳煌,等.在線眾籌:高校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的新模式[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2(02):94-101.
[3]趙宏,蔣菲.“互聯網+”時代教育資源建設新模式探析[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07):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