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應駿
摘 要:數字經濟時代,企業也正式進入“思考力差異化和差距化”的轉型期,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數字賦能等數字經濟新形態雖然對企業改善技術手段和降低經營成本有良性的促進作用,但數字經濟也以倍數級的速度倒逼著企業提升戰略思考,企業之間在經營管理方面的思考力和戰略差距所造成的經濟效益也是呈倍數級。本文以數字經濟時代為背景,將通過案例研究和邏輯分析,以處于數字化轉型期的珠三角企業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企業在數字經濟時代改善和優化經營管理戰略的必要性。對比研究企業通過數字化賦能經營管理方面所帶來的實際經濟效益和存在局限,并提出相應發展建議。
關鍵詞:數字經濟;珠三角;企業經管戰略創新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6.046
1 研究背景
1.1 數字經濟時代不僅僅是信息時代的簡單遞進
關于“數字經濟”,雖然沒有標準的定義,但是數字經濟真切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根據我國經濟學家陳世清教授第一次從經濟學角度定義數字經濟,它是通過數字化載體(新知識和信息)的直接或間接利用,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優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技術層面上,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運用、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5G通信等新興技術為應用標志。過去的信息化,只是為經濟實體增加一個數碼工具,或者在生產過程中運用到了智能化的手段。但是,數字經濟帶來的不僅僅是數量規模上的增長極或者生產運營技術的突破,對那些需要突破信息孤島的企業,數字化的技術應用和規劃理念給它們在競爭戰略、管理架構和價值文化等方面帶來了多層次、多樣化與多鏈條的沖擊和滲透,因此數字經濟時代不是信息化時代一種簡單遞進,它反過來也對現實的經濟世界產生深刻影響。
1.2 企業在數字經濟時代改善經營管理戰略的必要性
根據上文的概念論述,數字經濟時代彰顯的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有機結合,強調二者的滲透和互補而非二元對立。因此,在數字化浪潮下數字經濟是一個不可逆的經濟新形態,企業不可避免需要轉型,絕不僅僅是擁抱新事物,而是從經營管理的層面去接納數字經濟,并同步解決數字經濟帶來的協調性不足的問題,企業如果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對現實經濟世界的業務進行變革和優化,他們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轉型。
1.3 珠三角企業利用數字經濟的契機,重塑了新的經管戰略變局
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5.6萬億元。其中廣東的數字經濟規模更是接近5萬億,居全國之首。廣東省作為我國最早實施對外開放戰略的省份,以珠三角核心城市為主軸,正進行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經過多年歷練,粵港澳大灣區的成立已從經濟戰略的層面推動珠三角區域在經濟體系開放和經濟資源的高效整合進入了新的階段。身處在珠三角核心經濟腹地,企業的經營管理戰略正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浪潮產生共振。數字經濟之所以為珠三角經濟帶來嶄新業態,一方面是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合作,催生出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核心特征。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帶來的顛覆影響,使得珠三角企業逐步在經營方式、戰略決策、組織架構等方面不斷將思考力作為第一生命力和生產力。數字經濟以倍數級的速度倒逼著企業提升思考,這種時代背景下,企業之間在經營管理方面的思考力和戰略差距所造成的經濟效益也是呈倍數級。我們看到,珠三角企業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也正式進入“思考力差異化和差距化”的轉型期,因此,對珠三角企業在數字經濟時代的經營管理戰略的研究,是一個較佳的切入口,涉及戰略目標、管理架構、成本控制、運營模式等方方面面。
過往針對數字經濟對企業影響的研究往往聚焦于經濟規模和技術革新等“有形的量變”方面,本文所研究的,更多是數字經濟是否能有效賦能珠三角企業的經營管理,聚焦的是企業“無形的質變”。通過一些身處于轉型期的企業案例,探索這種加速優化經營管理戰略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分析目前在戰略優化方面的局限性,并提出解決的方向。
2 珠三角企業應對數字經濟背景在經營管理戰略的調整和優化
從客觀條件來看,珠三角企業天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走與之相匹配的轉型之路,過往騰籠換鳥的產業政策也為企業經營管理帶來充足的調整空間。從主觀意愿來看,一些企業為了實現跨越式發展,從積蓄到突破,去實現一種飛輪效應,推動飛輪周而復始的旋轉,尋求新的突破點,企業自身也愿意在經營管理模式上勇于求變,適應新的競爭環境。
“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是來自珠三角地區的俗語,形容的是一個人倘若無法做到把握主動權,做得慢也比啥也不做的敗家子要慘。這個俗語尤其適用于企業。邁向數字經濟時代,珠三角經濟發展面臨轉軌期。對很多企業而言,采取積極主動的戰略革新,比單純改善產品質量更重要。企業戰略丟了節奏也就是徹底喪失了給市場定價和提升要素配置效能的主動權。本文擬通過以下幾個企業經管戰略案例進一步分析。
2.1 碧桂園莞深產業管理公司
改革開放初期,民營經濟實體空前活躍,珠三角沿海城市有不少民營企業緊握時代脈搏,在這一前沿陣地發光發熱。1992年誕生于廣東省順德市的碧桂園,經過多年的發展,從偏居一隅的鄉鎮企業,成長為今日全國最具競爭力的房地產企業之一。當做到一定市值體量的階段,碧桂園也敏銳察覺到,在國內經濟大循環的背景下,目前房地產行業不可以走單一化的縱深發展道路。數字經濟時代下的碧桂園并非盲目地追求“互聯網化”,而是通過探索產業地產的模式,緊扣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升級打造一個覆蓋全新產業生態和智造鏈條的新型民營經濟實體。
與同行中致力于城市更新的萬科相比,碧桂園不急于在產業地產資源開發方面下先手。碧桂園反而從硬件研發方面下了功夫,通過研發博智林建筑機器人和無人農業等人工智能技術奠定應用基礎。有了技術儲備后,直到2017年才布局產業地產,到2019年才開始深耕深莞都市圈,成立碧桂園莞深產碧工科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將深莞區域作為布局產業服務平臺的主戰場,總體戰略規劃以高端生產、研發中試、企業總部、菁英配套和品質商業等形式,打造科技含量高、示范帶動強的高新科技產業集群,通過“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合作共贏”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承擔莞深區域綜合性園區的開發、建設與運營。筆者通過與產碧工科管理層的調研訪談,發現產碧工科擁有專業的產業發展團隊,劃分為產業研究、產業規劃、項目投資、平臺招商和服務運營幾大板塊,由管理層做統一戰略規劃,提升商業資源配置效率,并在不同片區都劃分了專屬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規劃和對外租售,在開建前就與有意向的企業提供專業的規劃咨詢等配套服務。碧桂園曾經歷過惠州潼湖科技小鎮企業進駐率不高的試錯教訓。通過用戶大數據挖掘和市場分析,他們并非簡單打造高容積率的新型工業大廈,而是結合產業研究規劃、項目招商和企業服務等范疇,打造成更適用于企業總部或研發中試,吸引高科技企業進駐的高新園區,研發出2.0的產業園區產品——鳳凰智谷。如今碧桂園莞深產業園區已吸引了2000多家企業進駐,吸納將近1萬多高端人才就業。
綜上所述,碧桂園在深莞區域產業地產的成功布局,這也是碧桂園在經營戰略優化方面主動擁抱數字經濟的努力成果。碧桂園規劃產業地產的最終歸宿是打造一個成熟的智慧社區,形成產、學、研、商、住五大元素有機結合的生態閉環。
2.2 東莞市科恒3D打印有限公司
3D打印產業,在“中國制造”逐步走向“中國智造”過程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3D打印技術與物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智能材料等其他先進技術結合后,可以形成威力巨大的智能制造生態系統。近年來,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作為珠三角制造業名城的東莞,正朝著智能制造生態鏈方向發展,加速從“世界工廠”向“智造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轉變。因此,東莞一些制造業企業亦利用數字經濟的契機,逐步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改造。東莞市科恒手板模型有限公司,早于2011年就開始探索3D打印技術的商業化,他們將3D打印技術作為發展智能制造的核心技術,致力打造一個智能產業生態系統,技術的更新也促使其經營管理戰略的同步革新。
在轉型期,擺在科恒面前的是兩種不同的經營戰略,第一種是分布式制造,通過跨區域的設備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的生產方式。第二種是協同制造是在進一步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實現供應鏈內或跨供應鏈的生產模式,最終達到對資源的充分利用。由于有大量閑置的技術設備需要盤貨、且珠三角地區正面臨產業用地場地不足的問題,現階段分布式制造策略更符合其運營實際,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數據集中,并統一工業信息接口來打通分布在不同區域的供應鏈渠道,更滿足其個性化的訂單需求,走出一條異質化的戰略道路。
科恒公司在數字經濟時代的轉型核心秘訣是注重利用“長尾效應”,不僅注重主流市場,還注重細分領域,通過定制化戰略,關注分布在尾部的個性化、零散化的市場需求,反而擁有讓人驚喜的利潤溢價空間。這種思維和頭部互聯網電商平臺的戰略如出一轍,通過利用長尾效應,提升了產品的交互性、關注個性化的用戶導向,既參與了一些醫療器官仿真模型的研發和制造,也接到了類似于全國票房冠軍《流浪地球》的巨型道具訂單。
3 珠三角企業經管戰略在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局限性和現實問題
3.1 客觀行業條件的局限
對企業而言,戰略優化雖然重要,但有些企業本身太拘泥于行業規則和行業粘性,就導致了他們沒辦法轉型或者去新的業態。在數字經濟時代,虛擬經濟的高度活躍,也擴大了企業的轉型壁壘,導致企業發展面臨障礙。此外,一些企業因為行業自身局限性,無法在自研技術上真正打造一個高附加值的生態,譬如碧桂園轉型智慧型的產業平臺,在技術上,碧桂園除了博智林機器人是自己研發以外,要轉型產業地產新生態,需要借力擁有關鍵技術的公司,由其提供數據應用,這樣便喪失了相應的技術主導權。
3.2 主觀認知意愿的局限
過去企業的管理戰略決策與企業文化、企業家價值觀高度關聯,屬于感性決策的層面。而如今我們可以看到,不少互聯網頭部企業,或者深度向數字化轉型的傳統企業,更多是基于用戶數據、市場數據的挖掘,企業經營管理戰略更傾向于理性決策。當企業規模逐漸壯大之后,其所處的競爭風險環境將更加復雜。此時,處于該階段的企業家,一般都把聚焦點從“突破發展天際線”轉向“穩中求變”,有了數據作為決策輔助工具,企業價值鏈管理更立足于風險管理為主,破局創新為輔。然而,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具有表面上的可預測性,但在深層次的價值挖掘當中卻具有滯后性。這種滯后性本身反而加強了企業競爭環境的不確定性,將對企業戰略決策產生消極影響。唯數據決策,并過于強調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企業,對決策創新的容忍度較低,反而對企業文化塑造和員工參與管理產生一定的桎梏。
3.3 產業規劃要素的局限
珠三角身處在沿海經濟帶的信息前沿,雖然有充足的產業開發性,但是珠三角的產業用地規劃只注重短期的經濟效益,導致企業在思考經營管理戰略的同時也迷失了產業轉型和產業轉移的方向。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的產業轉移是扇形轉移(比如去臨近內陸城市),長三角一體化的產業轉移是線性轉移(上海-浙江-江蘇)。一旦產業規劃缺乏線性調整和優化,企業在管理運營的邏輯設計也就失去了線性規劃,以上文提到的科恒公司為例,從數字化建模到分布式制造再到個性化定制的戰略三部曲,其實嚴重受制于當地產業規劃,包括產業布局、供應鏈配套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倘若找到不相容的產業規劃載體,將無法讓企業從思考到執行過程充分體現高附加值。
4 提升思考力——對經管戰略優化的建議和展望
(1)新的數字經濟世界,珠三角的企業更需要洞悉問題本質的能力,尤其是在一些行業轉型壁壘明顯的階段,不僅在大數據技術方面體現出應用優勢,在創新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中,也要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和未來戰略目標導向,在企業管理中融入數字化技術,具備體現長遠經濟效益的戰略沉淀和數據儲備,在制定總體經營管理戰略方面,嘗試把事情做正確,有時候比做正確的事情更有價值。
(2)現今的數字經濟所帶來的變量太多,對企業而言,能作出所謂絕對準確無誤的判斷幾乎不可能,這種不可預測性促使企業更應在經營管理戰略上需要有非線性的思維,勇于試錯,主動根據自身的市場定位進行適時調整和及時優化,在不可預知的時代浪潮中提升應變能力。
(3)發揮“1+1﹥2”的資源整合效益,即在同質化的賽道中,既要有良性競爭,也要有產業鏈條的互補和合作。根據用戶數據的深度挖掘,科學有效地利用各類企業數據資源的分布性、特殊性、利用性等情況,以此為基礎對企業整體資源進行合理化配置,與其他關聯企業和目標客戶形成細分鏈條,深化與其他企業在戰略規劃、技術運用等領域的合作與協同,從而提升企業資源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國世平.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全球定位[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8.
[2]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M].劉錦秀.謝育容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0.
[3]吉姆柯林斯.從優秀到卓越[M].俞利軍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206.
[4]劉志高.大數據環境下企業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7,(S1):128-129.
[5]戚聿東,肖旭.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變革[J].管理世界,2020,36(06):135-152+250.
[6]羅以洪.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ICT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機理探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9,(12):12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