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為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工作格局,國家知識產權局陸續批復建設了一批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截至目前已有20多家保護中心投入運營。本文結合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現今狀況,研究分析了保護中心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針對所述不足提出了相應的優化提升策略。
關鍵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優化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D923.4;F20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5168(2021)27-0135-03
Abstract: In order to build a large-scal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work pattern, the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has successively approv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umber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centers.So far, more than 20 protection centers have been put into oper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center,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tection center, and correspondingly puts forward some optimiz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
Keyword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center; optimiz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y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1-2]。當前,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知識產權方面的競爭,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是激發企業家和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創新熱情的根本保障。中國專利制度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不斷推進,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逐漸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逐步提升。當前,中國正在從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知識產權工作正在從追求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指出: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要加快建立知識產權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工作機制[1]。2016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全國開展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工作,一大批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應運而生。截至目前,全國共建設知識產權保護中心50家。
1 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業務概述及工作現狀
1.1 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業務概述
與各地自主設立的知識產權維權保護中心不同,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職能更為全面,集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以及導航預警于一體,更便于緩解相關權利人在維權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舉證難、周期長、成本高等問題[2-3]。
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主要圍繞高端裝備制造、 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地方優勢產業,開展專利快速預審、快速維權及專利導航運營等工作[4]。
快速預審業務主要包括對專利申請、專利無效宣告案件請求、專利復審案件請求、專利權評價報告請求進行預審。當地創新主體可自愿進行備案,備案企業的專利預審申請經保護中心預審合格后,將進入快速通道進行審查,并將大幅縮短審查授權周期,充分激發地市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力。
快速維權工作涵蓋專利行政執法(協助地方知識產權局開展),專利糾紛調解,專利侵權判定咨詢,知識產權舉報投訴受理與處理,推進行政與司法銜接,推進知識產權執法協作,促進社會調解與仲裁等業務。
導航運營業務包括產業專利導航、專利預警分析、高價值專利培育運營、專利價值評估等[2-4],助力企業創新發展。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通常可受地方政府機構或產業企業委托開展產業專利導航,也可主動面向優勢產業開展相關服務,為當地產業發展壯大、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提供數據支撐。
1.2 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工作現狀
目前,全國已有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投入運營,越來越多的創新主體將目光轉向保護中心的專利申請快速審查通道,實現專利的快速授權保護,由此預審申請提交數量急劇增多。僅2021年1—5月份,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共受理專利申請21 070 件,經預審合格后進入快速審查通道的有13 642件,在此期間,經快速通道獲得授權的專利共有11 619件,其中發明專利8 791件,實用新型專利2 608件,外觀設計專利220件,相比上年同期專利申請數量顯著提高。此外,經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預審合格后的專利申請質量明顯上升,進入快速審查通道的專利申請均已經過預審員們的初步檢索,其獲得授權的概率也明顯增加。以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的某件預審案件為例,保護中心預審員們在檢索后發現有兩篇對比文件可評述某創新主體專利申請的創造性,但其申請文件中有未被申請人納入其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技術方案,該技術方案具有一定授權前景,經預審員與申請人多次溝通修改,該發明專利申請最終進入快速審查通道并順利獲得授權。
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行政、司法、仲裁保護多方協作,形成聯動機制,在降低維權時間成本的同時提高維權效率和效果,取得了一定成果。2021年1—5月各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共協助知識產權執法案件3 016件,完成糾紛調解1 781件,完成知識產權維權援助1 436件,截至2021年5月共推動成立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24家。此外,多地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通過設立知識產權巡回審理庭、知識產權仲裁委員會、知識產權保護協會、產業聯盟等方式,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案件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4]。
為切實服務好創新主體及市場主體,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聚焦專利導航、專利預警分析等工作,為企業創新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比如,中國(新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通過專利預警分析,服務幫助企業有效避免了可能產生的海外專利侵權糾紛。多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正逐步完善專利導航相關工作機制,比如煙臺保護中心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引領產業發展工作機制,常州保護中心構建了三位一體的專利導航信息服務工作體系。
2 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在提供專利預審、維權保護以及導航運營等服務過程中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2.1 預審服務的產業和技術領域有限制
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復后通常獲批一到兩個產業領域方向,作為今后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主要范圍,更具體的對應每一產業領域均相應批復一定的技術領域范圍(分類號),所批復的產業通常為當地的特色產業或優勢產業,只有符合相關產業領域條件的企業才能在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進行備案并提交專利預審申請。這就導致其他無關產業的創新主體無法享受到專利審查快速通道的便利,尤其對于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優勢產業較多,但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復的產業領域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他領域創新主體的創新發展。此外,產業技術交叉現象越發常見,某一產業下實際涵蓋的技術領域范圍越來越寬,但每一產業領域對應獲批的技術領域分類范圍有限,這就使得屬于相應產業領域的專利申請因其分類范圍受限也不能進入快速通道。
2.2 維權保護工作有一定局限性
首先,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一般是事業單位,受機構改革的影響,部分保護中心人員組成較為復雜,有參公人員,有事業人員,甚至還有臨聘人員。其次,由于事業單位沒有行政執法權,不能獨自開展執法相關工作,保護中心在協助當地知識產權行政部門開展執法工作時,主要從事侵權判定等技術性輔助工作,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最后,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多是以咨詢建議的形式開展,相關流程和專家庫仍在逐步建立完善中,或是直接依托當地人民法院的專家庫,利用率不高,因此,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對當地特色、優勢產業知識產權維權保護支撐作用有限。
2.3 專利導航運營開展較少
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專利導航工作是根據當地企業需求,以專利信息資源利用和專利分析為基礎,把專利運用嵌入產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之中,推動實現產業鏈布局和完善。目前已有部分地方如煙臺、東營、中關村等地設立的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開展了專利導航工作,但由于其專業性要求較高、耗時較長,目前全國各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專利導航工作開展較少,進展緩慢,因而對于中小微企業助力較小。
2.4 人才隊伍建設與知識產權服務需求存在差距
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均是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復的產業和技術領域來確定專利預審申請的受理范圍的,通常比較寬泛,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如新材料領域,任何新的材料本身、新材料技術以及其裝備制造、對傳統材料技術的提升改進等,都可以屬于新材料領域,這就導致預審服務所涵蓋的范圍十分寬泛,給預審員們帶來巨大的審查壓力。寬泛的審查范圍一方面導致預審申請案件量較大,因預審員人員數量不足造成案件積壓,而7個工作日的審查時限又使得預審員壓力劇增,而無法保證預審質量;另一方面,寬泛的審查范圍對于預審員們的知識儲備要求較高,相關產業和技術領域人才缺乏,也會使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無法為創新主體提供高質高效的預審服務。
此外,鑒于維權保護和專利導航運營等的工作需要,兩者對于工作人員的學歷背景以及工作經驗等都有較高要求,而目前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人員隊伍混雜難以滿足相關工作要求,工作開展十分受限,急需擴充人才隊伍。
3 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工作優化提升策略
3.1 逐步放開預審服務產業和技術領域
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允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在運行一定時間后增加預審服務產業領域和技術領域。運行滿一年的保護中心可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請示增加技術領域分類范圍,滿兩年后可請示增加產業領域。然而,上述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運行時間的要求致使產業和技術領域更新時間長,且新增領域流程相對緩慢,對于創新主體而言等待時間較長,需要縮減新增產業領域和技術領域流程,縮短對于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運行時間的要求,使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預審服務的產業領域更新加快,尤其是技術領域能實現快速更新,才能使更多創新主體享受到快速審查通道的便利。
3.2 加快推進知識產權執法、維權援助等業務
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要加強與地方知識產權行政機關、公安、司法、海關等部門的對接交流,發揮職能優勢、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積極融入地方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優化知識產權工作相關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堅決打擊知識產權侵權、假冒專利等行為。有條件的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可采取與地方知識產權行政部門聯合執法或委托執法的形式,常態化開展執法工作。此外,還應積極完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流程,加強專家庫建設,適當加大對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創新主體的維權援助。
3.3 定向開展專利導航相關業務
知識產權作為無形資產已成為企業未來收入的核心[5]。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應積極征集地方及企業專利導航服務需求,定期開展產業專利分析、專利導航預警等業務。尤其對于創新能力不足的中小微企業,需加大扶持力度,在宣傳培訓強化其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同時,通過針對性的專利導航以及專利預警分析等服務為其技術研發和新產品市場競爭提供數據支撐,助力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
3.4 加強復合型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隊伍建設對于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開展工作至關重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應立足本地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實際,保證人才儲備充足。一方面,保護中心應增加人員編制,擴充預審員隊伍,保證預審案件質量;另一方面,保護中心可在此基礎上根據其具體需求招聘各類復合型人才,既需要對應所批復的技術領域聘用具有相關產業工作經驗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或者具有一定審查經驗的人才,以便應對審查過程中的領域寬泛的專利申請;也需要同時兼具理工科背景和法律知識的相關人才來幫助處理維權工作中企業可能面臨的法律問題;更需要具有豐富審查及運營經驗的人才來開展專利導航分析工作。此外,國家知識產權局應多面向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開展相關培訓工作,持續加大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
參考文獻:
[1]鄧波,王進,劉偉,等.淺談知識產權保護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作用:充分發揮中國(煙臺)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職能[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8(4):90-92.
[2]傅啟國,程秀才.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維權保護工作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發明與專利,2020(7):70-76.
[3]李梅,黃建文,張旭波.不斷推進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發明與專利, 2019(10):49-52.
[4]程鈞令.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戰略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0(5):110-111.
[5]劉永超,史冉.淺析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的國際經驗借鑒[J].科技促進發展,2017(4):27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