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穎 虎陳霞



摘要:
科學評估標準實施效能是改進標準的有效手段,但長期以來未在紡織工業(yè)中得到充分的重視。文章構建了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實施效能評價的指標體系,調查了200位浙江省業(yè)內人員,采用模糊層次評價法,對設計類、制造類和質量檢驗類三類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進行實施效能評價。結果顯示:設計類技術標準質量較好,但實施后在提升技術效益方面存在缺陷;制造類技術標準在內容上存在一定滯后,但在環(huán)境效益方面有突出表現(xiàn);相比之下,質量檢驗類的整體質量與效益評價結果一般,需進行全面優(yōu)化。最后針對三類技術標準存在的問題,文章分別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
紡織工業(yè);標準評價;主體視角;實施效能;指標體系;模糊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 TS10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7003(2021)11005305
引用頁碼: 111110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11.010
Implementation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technical standards in textile industryfrom a subject perspective
MIAO Ying, HU Chenxia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evalu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iciency of standards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improve standards, but it has not received sufficient attention in textile industry for a long time. In this paper, an index system for the technical standard implementation efficiency in textile industry was established. 200 textile industry personnel in Zhejiang province were survey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efficiency of technical standards concerning three categories of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quality inspection in textile industry was evaluated 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sign related technical standard quality is good, but there exist some defects in technical benefit improvement after implementation. The content of manufacturing related technical standards lagged behind, but they showe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benefits. In contrast,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benefit evaluation results of technical standards related to quality inspection were mediocre. This type of standards required comprehensive optimization. Finally, for problems of the three types of technical standards in textile industry,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textile industry; standards evaluation; subject perspective; implementation efficiency; index system;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收稿日期: 20210211;
修回日期: 20211014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BJY085)
作者簡介: 苗穎(1997),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標準的量化評估。通信作者:虎陳霞,副教授,hcx115@163.com。
紡織工業(yè)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關,隨著國際競爭日益加劇,技術標準逐漸成為非關稅貿易壁壘的主要組成部分,并不斷沖擊著中國紡織工業(yè)[1]。重振中國紡織工業(yè)就需要在產品質量、創(chuàng)新能力、技術裝備水平上有顯著的提升,向紡織強國邁進。在此過程中推動完善和改革標準體系,提高標準質量是關鍵[2]。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標準可以有效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擴大新技術產業(yè)化規(guī)模,提高社會資源利用率[3]。當前中國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存在指標過細且不靈活、標準間交叉重復、內容滯后和信息服務能力不足等質量問題[4-6],因此亟需對其實施效能進行全面評估。
國內外學者對標準實施效能評價的研究主要從標準本身的質量評價和實施后效益評價兩個維度展開。在質量評價方面,任冠華等[7]以標準的適用性作為評價對象構建適用性評價指標體系框架;王曉亮等[8]則對指標體系進行擴展,提出從適用性、先進性、合理性和規(guī)范性等方面評價標準質量的好壞。在效益評價方面,從20世紀70年代至2008年,研究主要從宏觀視角出發(fā),量化標準對國家經濟指標的貢獻,評價指標包括勞動生產率、貿易、標準化投入等[9-10]。2008年至今,國內外學者更多從微觀視角出發(fā),關注具體標準的實施效益。在該階段前期,即2008—2014年,學者依然側重于評價經濟效益,內容主要包括企業(yè)實施具體標準的成本[11]、標準對相關產品出口的影響[12]等。2015年起,標準可持續(xù)效益的研究熱度上升,可持續(xù)效益不僅包括經濟效益還包含社會效益[13]、環(huán)境效益[14]和技術效益[15],研究內容實現(xiàn)了單視角到多視角的轉變。早期多數(shù)研究對標準實施效能的態(tài)度是肯定的,隨著實施時間的增加及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標準逐漸暴露問題。但在已有文獻中,對紡織工業(yè)標準實施效能的評價鮮有報道。因此,本研究從標準的質量和效益兩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其中質量評價指標包含適用性、合理性、規(guī)范性和先進性四個維度,效益指標包含經濟、社會、環(huán)境、技術效益四個維度。采用問卷調查、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方式,并以浙江省為例,對浙江省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的實施效能進行評價和分析,以期為推動中國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的進步提供借鑒。
1 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效能評價研究設計
1.1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為全面反映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效能,本研究遵循目的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實用性的原則,采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和德爾菲法設置指標,以避免指標的片面性和主觀性。構建步驟包含:1) 閱讀相關文獻,對可參考的指標體系進行梳理;2) 向相關專家進行咨詢,形成備選指標體系;3) 開展問卷調查和德爾菲法的應用,參考專家意見修改指標和問卷;4) 再次發(fā)放問卷,根據(jù)專家打分結果計算指標權重,確立最終的評價指標體系。
1.2 評價方法
模糊層次評價法是模糊評價法與層次分析法的綜合運用,二者結合可以保證評價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該方法的具體運算步驟如下:
1) 確定因素集:一級指標為U=(u1,u2,…,uk),包含k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i為ui=(u1(i),u2(i),…,un(i)),包含該指標下n個三級指標,其中i=1,2,…,k。
2) 確定評語集:V=(v1,v2,…,vm),表示評價結果共有m個等級。
3) 確定權重集:一級指標A=(A1,A2,…,Ak),包含k個二級指標的權重;二級指標i的權重集為Ai=(a1(i),a2(i),…,an(i)),包含該指標下n個三級指標的權重,其中i=1,2,…,k。權重值由層次分析法確定,根據(jù)專家對指標重要性兩兩比較的打分結果計算出權重數(shù)值。
4) 計算二級指標i下n個三級指標對m個評價等級的隸屬度,構成二級指標i的模糊評價矩陣:
5) 計算二級指標i的綜合評判結果:
6) 計算一級指標的綜合評判結果:
2 實證分析
2.1 問卷設計與調查
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對浙江省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的權重調查、標準使用者的認知調查和標準實施效能評價調查。本研究設計了兩份問卷:問卷一為評價指標的重要性比較,用于完善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問卷二為標準認知及標準質量、效益評價數(shù)據(jù)收集。
問卷一的目的在于收集評價指標的重要性比較數(shù)據(jù),計算權重。由于指標設置與權重判別的嚴謹性和專業(yè)性,權重集的確定采用專家咨詢法和層次分析法,向15位業(yè)內專家發(fā)放問卷,問卷引入評價重要性等級的1~9標度法來量化評價因素間的重要性(表1),構造判斷矩陣(表2,表3)。專家工作經歷均在7年以上,具有豐富的行業(yè)經驗。通過與專家的密切溝通,最終收回15份有效問卷,問卷回收率為100%。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獲得各指標的相應權重(表4),均通過一致性檢驗。從結果可知,在質量評價指標中,適用性和合理性的權重最高,分別為0.305和0.322,這充分體現(xiàn)了標準使用者對標準的被接納程度、可操作性和經濟合理性的重視;在效益評價指標中,環(huán)境效益的權重最高,為0.511,人們對標準實施效益的關注重點不再局限于經濟,而是形成了較強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問卷二對200名業(yè)內人士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受訪者基本信息、受訪者對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的一般認識和標準實施效能評價三部分。調查結果經SPSS 21軟件進行可靠性分析,得到Cronbachs Alpha系數(shù)為0.947,表明問卷結果有較高的可信度。再經效度分析,得到結構效度衡量指數(shù)KMO值為0.902,且Bartlett檢驗Sig.值小于0.01,表明問卷有效且可信。
2.2 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模糊綜合評價
問卷二中實施效能評價的調查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評價集共分為5個等級,為各等級分別賦1~5分,各等級含義如表5所示。根據(jù)受訪者使用技術標準情況,將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分為設計類、制造類和質量檢驗類三類,設計類標準主要包含GB/T 22704—2008《提高機械安全性的兒童服裝設計和生產實施規(guī)范》、GB/T 22702—2008《兒童上衣拉帶安全規(guī)格》等;制造類標準主要包含HJ/T 185—2006《清潔生產標準紡織業(yè)(棉印染)》、GB/T 5296.4—2012《消費品使用說明第4部分:紡織品和服裝》等;質量檢驗類標準主要包含F(xiàn)Z/T 43015《桑蠶絲針織服裝》、FZ/T 80004—2014《服裝成品出廠檢驗規(guī)則》等,本研究涉及到的標準在問卷發(fā)放時期均現(xiàn)行有效。運用模糊評價法將調查獲取數(shù)據(jù)代入式(1)—(3)進行運算,得到紡織工業(yè)設計類、制造類、質量檢驗類技術標準及整體的得分情況(表6、表7)。
2.2.1 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質量評價
由表6可知,在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質量總得分為3.921,設計類標準得分為4.095,評價結果最優(yōu);制造類與設計類同隸屬于4級,但得分略低于后者,為4.069;質量檢驗類技術標準隸屬于3級,得分僅3.768,低于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的整體得分。分析產生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可得:
1) 設計類技術標準質量得分最高,尤其在適用性、合理性和規(guī)范性3個維度均隸屬于4級,其中合理性和規(guī)范性為3類標準中最優(yōu),而先進性上表現(xiàn)一般,隸屬于3級。該類標準的使用者主要為新產品開發(fā)和技術設計人員,目的在于簡化設計程序、提高設計質量,使產品適應市場需求。據(jù)歐盟拉佩克斯(RAPEX)統(tǒng)計,中國紡織品服裝被召回案例的主體主要為繩帶和銳邊等存在傷害身體風險的部件,這些問題都可通過標準化產品設計過程解決。目前在中國紡織工業(yè)中,設計類技術標準很少采用國際先進標準,材料規(guī)格、安全性能參數(shù)設計等內容落后于發(fā)達國家[16-17],以致其在平衡合理性和先進性上存在不足。
2) 制造類技術標準質量得分次優(yōu),其規(guī)范性得分最高,隸屬于4級,其余三項指標評價結果相當,但偏低,均為3級。規(guī)范性主要反映標準能否將需要表達的內容用文字清晰準確地呈現(xiàn),對制造類技術標準來說,該指標得分高說明標準易于使用者理解并操作。其余三項指標得分偏低的原因在于國內對該類標準修訂周期長,內容更新不及時,致使在使用過程中產生大量問題而無法很好地指導生產。以《消費品使用說明第4部分:紡織品和服裝》為例,該標準經歷兩次修訂,時間間隔均為12年。
3) 質量檢驗類技術標準的質量得分最低,所有指標均為3級,尤以在合理性上的問題最為突出。合理性為標準質量評價中權重最高的指標,質量檢驗類技術標準卻在該指標上得分最低。一方面反映出中國紡織品檢測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不足,加上技術標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發(fā)展的“先天缺陷”,導致該類標準的使用者對標準質量評價不高;另一方面,由于中國紡織工業(yè)質量檢驗類技術標準體系仍在不斷完善中,在測試方法和測試項目方面與國際標準存在一定的差距,如ISO 105-C12—2004《紡織品色牢度試驗》提供了4種關于紡織品耐工業(yè)洗滌的色牢度測試條件和洗滌過程,國內沒有相關標準。
2.2.2 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效益評價
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的效益評價結果(表7)顯示,制造類技術標準的效益得分為4.246,評價結果最佳;設計類的得分與制造類相當,同隸屬于4級,為4.214;質量檢驗類的效益評價結果最低,僅為3.956,隸屬于3級,低于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的整體效益得分4.123。分析上述效益評價結果產生的原因,可以發(fā)現(xiàn):
1) 制造類技術標準實施后效益最佳,所有二級指標均隸屬于4級,以環(huán)境效益最為突出,該指標得分為4.325,明顯高于其余三項。這是由于本研究調研時期為2020年,正值《紡織工業(yè)“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年)》收官之年,規(guī)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中提出的推進綠色制造、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適時制修訂重點產品能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標準等要求顯著地提升了制造類技術標準的環(huán)境效益,貫徹了綠色共享的理念。
2) 設計類技術標準的效益得分略低于制造類,二級效益評價指標中社會效益得分最高為4.334,技術效益得分最低為4.129。該類技術標準的社會效益體現(xiàn)在規(guī)范設計環(huán)節(jié),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產品制造過程的出錯率,提升產品質量,滿足顧客需求;技術效益通常表現(xiàn)為推廣先進技術、促進科技進步和推動工藝革新。社會效益和技術效益得分差異偏大表明標準在兼顧二者上有所不足,原因在于標準制修訂時對技術、參數(shù)、性能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不夠敏銳[18],沒有及時納入標準。
3) 質量檢驗類技術標準的效益評價得分最低,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均隸屬于3級,原因在于中國紡織品質量檢驗標準雖借鑒于國外先進標準但并未隨著原版的更新而更新。以《生態(tài)紡織品技術要求》為例,該標準在2020年新版本發(fā)布前已有12年未更新,內容停留于Oeko-Tex Standard 100標準的舊版本,紡織品有害物質檢測清單和方法沒有得到統(tǒng)一,使中國紡織品出口受到“綠色壁壘”的沖擊,嚴重影響了經濟效益。同時,該類標準對中國紡織品檢測人員的能力和素質沒有起到明顯的提高作用,加上檢驗硬件條件不足等原因,導致標準實施后帶來的社會效益也不盡人意。
2.3 建 議
如何改進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質量,以獲得更優(yōu)的效益,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結合實證分析結果,本研究對三類標準分別提出建議:
1) 對于設計類技術標準,需加強標準情報工作,完善標準信息系統(tǒng),幫助該類標準的使用者了解國內外先進設計技術、方法和標準化前沿動態(tài);積極落實相關先進標準翻譯工作,為該類標準的制修訂提供參考;在參考國外相關標準之余還應提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鼓勵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yè)積極參與設計類技術標準制修訂過程中。
2) 對于制造類技術標準,采集該類標準使用者的建議,整合標準內容中的細節(jié)問題,作為標準修訂時的討論依據(jù);適當縮短標準的審核周期,這有助于問題的及時修正,最小化制造類技術標準實施后的負面影響。
3) 對于質量檢驗類技術標準,首先需要全面評估國內相關標準,著重收集紡織品檢測從業(yè)人士的意見,精簡交叉重復標準,更新陳舊內容,適時調整標準體系的結構;其次加強與發(fā)達國家檢測機構的合作,學習先進的標準化理念,掌握先進檢測技術,提升中國紡織品檢測水平。
本研究結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旨在促進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的持續(xù)改進。但需要注意的是,模糊綜合評價法的結果與問卷的數(shù)量和質量密切相關,本研究在問卷的篩選上存在主觀性,可能會對評價結果帶來一定的偏差,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標準實施效能評價尚存在改進和提升的空間。
3 結 論
本研究從質量和效益兩個維度構建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實施效能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完善指標體系;采用問卷調查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設計類、制造類和質量檢驗類3
類技術標準進行模糊評價。結果表明,設計類技術標準在內容上先進性不足,實施后無法均衡社會效益和技術效益;制造類技術標準修訂周期長,在適用性、合理性和先進性上有一定不足,但得益于紡織工業(yè)“十三五”規(guī)劃,取得了良好的環(huán)境效益;相比前兩類,質量檢驗類技術標準整體質量和效益一般,8項二級指標均低于紡織工業(yè)技術標準整體水平,在內容上存在明顯的滯后和缺失,實施后效益易受外部因素影響。
參考文獻:
[1]袁蓉, 王愛兵. 紡織技術標準的創(chuàng)新與核心競爭力的提升[J]. 國際紡織導報, 2013, 41(11): 55-56.
YUAN Rong, WANG Aibing. Innovation of textile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promotion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J]. Melliand China, 2013, 41(11): 55-56.
[2]張明, 甘克勤, 張利真, 等. 主要絲綢貿易國家絲綢標準比對分析[J]. 絲綢, 2019, 56(9): 29-34.
ZHANG Ming, GAN Keqin, ZHANG Lizhen,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silk standards of major silk trad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Silk, 2019, 56(9): 29-34.
[3]王道平, 韋小彥, 張志東. 基于高技術企業(yè)創(chuàng)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技術標準價值評估研究[J]. 中國軟科學, 2013, 275(11): 40-48.
WANG Daoping, WEI Xiaoyan, ZHANG Zhidong. Study on value evaluation of technology standard based on innovation eco-system of Hi-Tech enterprises[J]. China Soft Science, 2013, 275(11): 40-48.
[4]程里. 標準化: 紡織業(yè)“十二五”的發(fā)展之重[J]. 中國纖檢, 2011, 396(5): 31.
CHENG Li. Standardzation: The focus of development for textiles industry in the "Twelfth Five-year"[J]. China Fiber Inspection, 2011, 396(5): 31.
[5]王蘭芬. 我國現(xiàn)行紡織標準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J]. 中國纖檢, 2012, 397(6): 40-41.
WANG Lanfen. Th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existing textile standards in our country[J]. China Fiber Inspection, 2012, 397(6): 40-41.
[6]韓倩. 我國紡織標準與檢測服務能力現(xiàn)狀分析[J]. 紡織檢測與標準, 2019, 5(6): 1-4.
HAN Qian.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textile standards and testing service capability[J]. Textile Testing and Standard, 2019, 5(6): 1-4.
[7]任冠華, 魏宏, 劉碧松, 等. 標準適用性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 2005(3): 15-18.
REN Guanhua, WEI Hong, LIU Bisong, et al.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tandard applicability[J]. Word Standardization & Quality Management, 2005(3): 15-18.
[8]王曉亮, 徐志軍. 標準的質量評價要素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06(2): 223-224.
WANG Xiaoliang, XU Zhijun.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evaluation elements of standards[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6(2): 223-224.
[9]陳志田. 關于標準實施效果宏觀評價體系的研究[J]. 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 2004(4): 13-15.
CHEN Zhitian. Research on the macro-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standards[J]. Word Standardization & Quality Management, 2004(4): 13-15.
[10]OFORI G, GU G. ISO 9000 certification of Singapor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ts costs and benefits and it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J].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 2001, 8(2): 145-157.
[11]TRIENEKENS J, ZUURBIERI P. Quality and safety standards in the food industry,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 113(1): 107-122.
[12]JONGWANICH J. The impact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on processed food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J]. Food Policy, 2009, 34(5): 447-457.
[13]MEEMKEN E M, SPIELMAN D J, QAIM M. Trading off nutrition and education? A panel data analysis of the dissimilar welfare effects of Organic and Fairtrade standards[J]. Food Policy, 2017, 71: 74-85.
[14]TAYLEUR C, BALMFORD A, BUCHANAN G M, et al. Global coverage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and their role in conserving biodiversity[J]. Conserv Lett, 2017, 10(5): 610-618.
[15]張軼. 工程建設地方標準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16: 85-103.
ZHANG Yi. Research on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 for Regional Standard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D]. Xia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2016: 85-103.
[16]李慧玲, 魏曉英, 孫世元, 等. 我國鈕扣檢測方法存在問題與對策分析[J]. 輕紡工業(yè)與技術, 2018, 47(3): 63-65.
LI Huiling, WEI Xiaoying, SUN Shiyuan, et al.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buttons in China[J]. Light and Textil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2018, 47(3): 63-65.
[17]李澤, 劉雅玲. 關于BS 7907: 2007童裝機械安全性能的探討[J]. 針織工業(yè), 2019, 366(7): 72-76.
LI Ze, LIU Yaling. Discussion on safety performance of BS 7907: 2007 childrens wear machinery[J]. Knitting Industries, 2019, 366(7): 72-76.
[18]王建平. 對中國紡織服裝業(yè)標準化工作的思考[J]. 紡織檢測與標準, 2015, 1(1): 8-12.
WANG Jianping. Reflect on developing status of China textile & apparel industry standardization[J]. Textile Testing and Standard, 2015, 1(1):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