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育民
這個周日,恰逢一年一度的民間大節——普渡節。
在云霄,人們總把它稱作中元節、“七月半”,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大量的供品祭拜祖先,是僅次于春節、兼具奉親、敬養、祭亡、祀鬼、赦罪、普渡等豐富內涵的“大年節”。
小時候生活在農村,由于資訊不發達,消息閉塞,除了家長里短,村民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大多都是關于“鬼”的故事。作為孩子的我們,經常是偎在大人的懷里,縮成一團,又睜大好奇的眼睛,聽大人繪聲繪色地講鬼魂的故事,有如現在躲在被窩里看恐怖片的年輕人。
“鬼節”,在我們這一代人的眼里有著不一樣的“情結”。每逢七月,大人們總會小心翼翼地告誡我們,天黑以后不能亂跑、晚上睡覺要關窗戶、不去河邊玩水、夜間不可吹口哨、走夜路不要回頭看、不聽話的孩子會被惡鬼掏心……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是從小聽著老人講的各種鬼故事長大的。
據傳,普渡習俗源自唐太宗時代,是隨著陳元光的開漳而帶到閩南地區的,如今,在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以及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社區里,都還保留著這一傳統。云霄做為開漳圣地,“普渡習俗”尤為突出,也讓云霄的“中元節”更具有地方特色。
每年的農歷七月,從初一“人客公開門”的“頭中元”開始,到三十日的“尾中元”,各鄉各村陸陸續續按日子輪流“做中元”,民間叫“做福”,即從“初一福”到“三十福”,每個福社輪流做“普渡”。譬如莆美四村過“十四福”,荷步、浯田過“十八福”,船場村過“十九福”。
對于那個時代的小孩子們來說,這個月算是一年中最幸福美好的時光了。吃完了奶奶家做的“普渡”,輪到外婆家的,再輪到姑姑家的……整個七月份幾乎每天都在串門吃吃喝喝中度過。有時候幾個人在一起,還會偷偷進行比較,誰家更闊氣、更大方,誰家宴席口味更佳、菜色更好。吃喝與串門,幾乎就是那個時代的我對于做“普渡”的全部概念。
聽老人說,七月為一年陰寒之始,因此才有普渡在農歷七月進行的習俗,主要的祭拜對象是俗稱“好兄弟”“門口公”“人客”“大眾爺”的孤魂野鬼,希望他們早日脫離苦海或輪回轉世。在這期間,已故祖先可以回家團圓,再食一回人間煙火。有的地方還有祭祖、上墳、點河燈的習俗,為亡者照亮回家路,同時也要放些祭品和紙錢祭拜周圍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或者戰死沙場、有家難回的亡靈英魂。以此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敬祖追遠、孝親報恩、行善濟貧、博愛互助之道德風氣及緬懷墾荒先烈的人文情懷。
每年的七月初,母親總會特別忙碌,她每天都要張羅跟七月十五中元節有關的準備工作。除了制作平時用來祭拜用的糕點類食物外,單印制祭拜用“經衣紙”就要用去好幾天的時間。“經衣紙”就是用一個大約5.5寸手機屏幕見方的木印模,印模上刻的是衣服、褲子、花裙、鞋襪、梳子等日常生活用品,然后再用紅色的染料水,把它印在同樣規格的粗紙上面,晾干后,每幾十張捆成一扎。每次都要做滿一籮筐。
父親也會輕車熟路地用紅紙剪出飯碗、筷子、湯匙,然后把他們貼在金箔紙上,再修一下邊,一套活靈活現的“金質”餐具就完工了。制作三角旗是作為“文化人”的父親最拿手的手工之一,旗桿是剖細的竹條,旗面必須是紅色的紙,旗邊是除紅色以外的各種彩色紙,還要用剪刀剪出花邊,做出來的三角形小彩旗才顯得漂亮。糊好的彩旗,要用毛筆在旗面上,鄭重其事地寫上“萬事如意”“五谷豐登”“合家平安”“一帆風順”等吉祥字樣。
到了七月十五晚飯后,各家各戶的大人們就約好同一時辰,開始虔誠地在家門口擺上供桌。時蔬佳果、牲禮酒飯、紙扎銀錢,一應俱全。這些多日以來精心準備的各式各樣的供品中,處處體現出云霄人的智慧和特有的人文情懷。除了吃的東西,每家每戶都要置備一些彩紙花紙,卷成一卷一卷的,代表布匹,旁邊再配備上紙質的剪刀和尺子;還要有用彩紙裁剪粘貼成古代服飾樣式的男女紙衣,再配上古代黑布鞋和馬蹄底鞋樣式的紙鞋,樣樣精致小巧,惟妙惟肖,每一件都是藝術品。目的就是要讓“客人”們酒足飯飽之后,還能有一副好行頭滿載而歸。
空心菜,云霄人叫“蕹菜”,云霄民歌民謠中有一首:“蕹菜開花芋啊范,嫁給老翁勿情愿,嘴秋長長好扮蚊,一瞑無困氣死人”。云霄民間“中元節”中,蕹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樣供品。據說在臺灣南部,做“普渡”時也都會用到一道比較特殊的 “空心菜湯”。為什么要用空心菜湯祭祀呢?因為“空心菜”代表“有誠無心”,也就是祭拜的民眾有誠意準備供品,但無心留“好兄弟”下來,希望“好兄弟”吃飽后就要離開,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但是對于云霄人,用空心菜體現的是一種體貼入微,一種人情味。云霄人中元節的供桌上,一定會有一個小碗,里面裝著米湯和一枝空心菜的嫩芽尖。小時候聽老人們有趣的說法是:中元節的“客人”,有些是殘手缺腳的,有些是老弱病殘的,走得慢,這碗菜粥水就是留給他們的。在這里,空心菜的作用形同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吸管。據說祭拜結束后,要等所有東西收完了之后,才能把這碗菜粥水倒進泔水桶里。可以說這正是云霄人勤勞、善良、樸實的最直接最溫情的表達方式。
長大后,我們慢慢明白了普渡的文化內涵,這習俗卻漸漸淡了。城市節奏太快,我們遠離了陶淵明筆下的那種“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小民居家過日子的生活,也讓親朋好友少了一個聯絡感情的機會。不過,每次看到街道路口燃燒的紙錢,閃爍著紅紅的火焰,雖然再也回不去那種傳統鄉村與世無爭的悠閑和情調,也幸運生活在這小縣城小地方還有著這般的溫馨和人間煙火味,編織成這個神秘的節日里最溫情的一面。
前人做給后人看,后人留給后人悟,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直至今日。我覺得,燒紙錢不是迷信,而是這世道人心最直接的體現方式之一。紀念先人和迷信不迷信沒有關系,這是一種尊重,一種對于先人發自內心的敬愛和感恩,是我們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隨著時代變遷,出于對環境的保護,我們可以盡量去改變一些祭祀的形式,但是其表達感恩的精神內核應該繼承下來。
汪曾祺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這句話道出了無論您是富賈貴胄,還是平民百姓,再多崇高的理想,再激昂的生活,最終不過是回歸到生活,踏踏實實過日子。端起一碗熱氣騰騰的飯菜,這樣的日子才算過得有滋有味,氤氳著人間煙火氣。
“人生百善孝為先”,遠離了解決溫飽歲月的我們,感念祖訓成風化人,浸潤心靈;也感激這一飯一蔬里的天長地久,一鼎一鑊里的朝朝暮暮所帶來的濃濃人間煙火味,它普通世俗又溫暖實在。那帶著感恩與懷念,充滿了愛和光明的裊裊清煙和火后灰燼,時刻都在提醒著我們,過去的歲月,無論是完美也好,是遺憾也罷,如今都已是過眼煙云,只有此時此刻的“現在”才是我們最值得珍惜和相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