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運用與建構為基礎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前言中八次提及“語言文字運用”,強調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部編版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童話所占的比例較大。在教學童話時,教師應努力挖掘語言訓練點,讓學生充分感知童話魅力,深入探究其中的趣味,培養和提升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力。
關鍵詞:語用訓練;童話教學;言語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8-0038-03
引? 言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弱,注意力難以長時間保持集中。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挖掘文本的魅力,以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知識,使其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1]。童話作為小學語文教材選文的一種重要文體,真正站在了兒童的立場敘述事件,用兒童最能理解的語言詮釋世界。本文分析了語用視域下童話的魅力,探尋了童話教學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仿說文本,揣摩童話的語言魅力
童話的語言生動活潑、大膽夸張、富有韻律,深得兒童喜歡,是讓兒童習得語言表達的好例子。例如,《荷葉圓圓》雖只有126個字,卻包含比喻、擬人、反復等修辭手法;小水珠等四個角色特色鮮明,語言洋溢著童真童趣,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智慧,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積累和感悟。在教學第2自然段時,筆者讓學生邊讀邊想象,邊想象邊仿說,并擴充語言訓練點,引導學生揣摩童話的語言魅力。
師:同學們見過搖籃嗎?想象你睡在搖籃里,感覺怎么樣?
生:很舒服,很開心……
師:現在,你們都是小水珠,荷葉大大的,你們把它當作搖籃。(演示荷葉動態圖)瞧,一陣微風吹來了,荷葉隨風擺動,你們也輕輕滾動起來,就像躺在搖籃里的小寶寶,很舒服,所以你們要說……(引讀:“荷葉是我的搖籃。”)
師:(演示荷塘美景圖)小水珠,你躺在荷葉上,看見了什么?心情怎么樣?
生:我看見了藍藍的天,清清的水,粉粉的荷花,活潑的小魚,這兒的景色真美!我很高興!
師:小水珠,你用亮晶晶的眼睛看見了美麗的景色,感到很高興,所以你要說……(引讀:“荷葉是我的搖籃。”)
師:認真的小朋友,眼睛總是亮晶晶的!把句子中的“我”換掉,這句話可以怎么說?
生:荷葉是小水珠的搖籃。
師:(出示烏龜蹲荷葉圖)看看圖,想一想:小烏龜會說什么?
生1:荷葉是我的陽臺。
生2:荷葉是我的游樂場。
師:(出示小螞蟻與樹葉圖)看圖,想一想:樹葉是小螞蟻的什么?
生1:樹葉是小螞蟻的大傘。
生2:樹葉是小螞蟻的小船。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筆者緊扣文本中的比喻句“荷葉是我的搖籃”,先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滴躺在搖籃里的小水珠,體會并朗讀出那種舒適與愉悅的心情。一般到這里,教師會結束這個環節,進行下個自然段的教學。但是,筆者接著讓學生把“荷葉是我的搖籃”中的“我”換成“小水珠”,引導學生體會一句話原來還可以換個方式說。不僅如此,筆者又引導學生觀察了烏龜蹲荷葉圖、小螞蟻與樹葉圖,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進行句式“仿說”。由此,學生自然而然地創作出了不少有趣的比喻句,思維得到了鍛煉,語言經歷了訓練。一環扣一環的語言訓練點,讓學生學會了遷移語言,體會到了語言的趣味,增強了語言表達的信心。
二、品悟文本,感知童話的結構魅力
我們細細翻看部編版低年段的語文書,會發現不少童話故事出現了相似的句式、相似的寫法。《小蝸牛》一課中出現了三個相同的句子:“小蝸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來。”《猴子撈月亮》中出現了三個相同的句子:“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拔蘿卜》中出現了四個相同的句子:“嗨喲!嗨喲!拔呀拔,拔不動。”《小壁虎借尾巴》中出現了三個類似的句子:“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邊。”……這些句子分布在童話的不同段落,有助于學生掌握故事內容,加深印象,也因規律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這類童話時,教師不妨根據其結構組織教學,并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例如,《小蝸牛》教學片段如下。
師:當小蝸牛把它看到的告訴媽媽時,媽媽說了什么?
(課件出示:蝸牛媽媽說:“哦,已經是夏天了!快去摘幾顆草莓回來。”蝸牛媽媽說:“哦,已經是秋天了!快去采幾個蘑菇回來。”蝸牛媽媽說:“哦,已經是冬天了!你就待在家里過冬吧。”)
指出一名學生分別讀蝸牛媽媽的話。
師:聽了蝸牛媽媽說的話,你知道了什么?
生:小蝸牛經歷了夏天、秋天和冬天。
師:是的,在它爬行的過程中,四季已來過。請你聯系蝸牛媽媽說的話,說說四季里大自然有哪些變化?
(課件出示:春天到了,_____了。夏天到了,_____了。秋天到了,_____了。冬天到了,_____了。)
學生回答。(略)
文中,蝸牛媽媽相似的話出現了三次,是分散的,筆者將三句話進行了有機整合,并扣住這三句話巧妙地創設了師生對話情境,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對話情境中,學生通過朗讀和思考發現了四季景物的變化,并運用文本中的語言文字完成了筆者設計的句式訓練。在誦讀和句式訓練中,學生對文中反復出現的語句有了更多的體悟。
又如,《小熊住山洞》一文的情節具有反復的特征,小熊在春、夏、秋、冬勸了熊爸爸四次別砍樹,寫法是相似的,均是先寫小熊和爸爸來到森林,接著寫小熊看到(聽到)什么,再寫小熊勸說爸爸。筆者設計了一個口頭填空題:“春天,小熊看到了______,就勸爸爸______;夏天,小熊看到了_______,就勸爸爸________;秋天,小熊看到了_______,就勸爸爸________;冬天,小熊聽到了_______,就勸爸爸_______。”學生在進行口頭填空時,對童話中這種“反復結構”的特點有了更多的關注。
三、演繹文本,感受童話的角色魅力
童話故事吸引學生的原因之一是角色富有創造性,與現實世界不盡相同,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植物可以說話;動物可以思考;狐貍可以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慫樣,也可以是聰明機警愚弄獅王的形象……角色的新鮮感增添了童話的魅力。在教學中,教師不妨順應學生的喜好,讓他們親自演繹這些角色,在演繹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進一步理解童話中的角色形象。
例如,《棉花姑娘》采用對話的形式推進了故事情節發展。對話內容口語化,句式不斷復現,易于理解,是角色扮演活動的良好素材。在學生表演時,筆者把小動物的頭飾分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將棉花姑娘的可憐、燕子姐姐的熱心表演出來。學生根據自己的角色提取和加工了文本語言,呈現了一個個有趣的場景。
生1(扮演燕子,揮動雙臂):棉花姑娘,你好啊!好久不見,你怎么看起來有氣無力的?
生2(扮演棉花姑娘,抬起頭):你好,燕子姐姐,我生病了,有許多蚜蟲一直在咬我。我難受死了,真希望有個醫生來消滅它們!聽說你會捉害蟲,請你幫我捉害蟲吧!
生1(抱歉地說):對不起,蚜蟲在你的葉子上,我只會捉空中飛的害蟲,幫不了你,你請別人幫忙吧!
生2:沒關系,謝謝你,我再問問別人吧!
生1(熱情地說):我幫你去找找別人,看看他們能不能幫你,好嗎?
生2:好,謝謝你!
其他小動物表演。(略)
在以上的表演中,學生活用了語言,對文本進行了加工和再造。如第1自然段中有一句話:“她多么盼望有醫生來給她治病啊!”根據這句話,怎樣演出棉花姑娘的“盼望”之情呢?聰明的學生通過棉花姑娘的語言進行了準確詮釋。第2自然段中有一句話:“燕子飛來了。”學生在表演時不僅加入了“飛”的動作,還創造性地加入了語言“你怎么看起來有氣無力的”,從而順利引出了棉花姑娘的答句。
四、創編文本,領會童話的情節魅力
童話故事的魅力還在于情節充滿趣味性,那種夸張和刺激挑動學生的每根神經,讓他們的思維沖破束縛,情不自禁地奔向童話故事中,化身為其中一員去笑、去哭、去鬧。教師在教學中若能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設計“創編童話”環節,讓學生的思維觸角伸向童話深處,就能啟發學生的靈動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筆者在教學《蜘蛛開店》時這樣引導學生創編故事。
師:蜘蛛最后為什么嚇得跑回網上?
生:因為顧客是一條四十二只腳的蜈蚣。
師:是呀,他沒想到竟然要織四十二只襪子,所以干脆一走了之!你們覺得他開店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生1:他賣東西很隨便,想賣什么就賣什么。
師:做事沒有計劃是一個原因。那么,還有什么原因?
生2:他一開始覺得賣那樣東西很簡單,來了顧客后就覺得很難,要換另外的東西賣,其實不是東西難織,是因為來的顧客不同。
師:對,賣口罩來了河馬,賣圍巾來了長頸鹿,賣襪子來了蜈蚣,織的時間長,卻只收1塊錢,難怪店要開不下去!你能幫蜘蛛想想賺錢的好辦法嗎?
生1:織1只襪子收1塊錢。
生2:賣口罩根據大小收錢,賣圍巾根據長短收錢。
生3:按照用掉的絲線收錢,1米1塊錢。
師:蜘蛛開店失敗還有別的原因嗎?
生:他做事情總是不能堅持,怕困難。
《蜘蛛開店》這個故事留給學生極大的想象空間,學生在筆者的啟發下,逐漸找到蜘蛛開店失敗的若干原因,并寫下新故事《蜘蛛又開店了》。有的學生在新故事中寫蜘蛛通過新的銷售方法發了財;有的學生在新故事中寫蜘蛛堅持賣口罩;有的學生在新故事中寫蜘蛛回到網上繼續織網。在這次語言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合理的想象,打破了原文的情節模式,實現了對原文的超越。在創編過程中,學生對童話“情節”的再造是不一樣的,都創造出了自己心中的“蜘蛛”形象,也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和觀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創造能力的培養在此得以落實。
結? 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深入分析童話的特點,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但是,提升語用能力、探尋童話魅力的策略遠不止于此,這里僅從四個角度做了粗淺的闡述。這些外部條件只有與學生自身所具備的學習狀態、學習品質等內源要素共同作用時,才能對學生能力的提升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薛法根,梁昌輝.用童話的方式教童話[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8(10):11-14.
作者簡介:穆曉紅(1978.6-),女,江蘇常熟人, 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