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旭
電視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的電視藝術形式。這種以真實為本質的創作需求,決定了新時期電視紀錄片要承擔起講好中國故事、表達時代主題的文化使命。面對這一文化擔當,作為紀錄片聲畫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紀錄片的敘事話語在發揮補充畫面、擴充容量的作用時,可以通過描述、說理和抒情等表達手段,將宏大的時代主題融入故事化、情節化、情境化和細節化的敘事語境中,使之貼近生活,消弭與觀眾的距離感,從而起到良好的“加成效應”。而這種深入淺出、潤物無聲的隱性表達方式,往往會產生更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鞍山市新聞傳媒中心制作播出了一部以脫貧攻堅為題材的兩集電視紀錄片《2020·遠岫人家》,引發良好的社會反響。筆者作為該紀錄片的總撰稿人,現以該片的敘事話語為例,探討隱性表達方式對于宣傳解讀宏大主題的價值意義。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紀錄片《2020·遠岫人家》通過發生在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的9個小故事,記錄了山區農民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下擺脫貧困、追求小康夢想的奮斗經歷,同時展現了扶貧干部踐行使命、勇于擔當的公仆情懷。為使脫貧攻堅這一宏大的時代主題融入觀眾內心,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該紀錄片的敘事話語改變了以往嚴肅的面孔和高高在上的姿態,通過平民化的視角,以小見大,細中求精,使宏大主題真實可感,觸動心弦。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2020·遠岫人家》的敘事話語多處化顯為隱,將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意義和巨大成果融入每個表現對象的人生軌跡之中,讓個人發展與社會變遷有機結合,從而引發人生體驗的廣泛共情。比如紀錄片中有這樣兩個故事:一個是貧困農民宋相玉在政府產業扶貧政策的幫助下放養柞蠶,支撐家業;一個是殘疾農民李德生得到小庭院經濟補貼后買豬崽求致富,生活煥然一新。為凸顯精準扶貧政策的顯著成效,與之相應有這樣兩段解說詞:“這條路,宋相玉已走過多年,他清楚記得每一步的高低起伏。自從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宋相玉得到了政府的產業扶貧補貼,這讓他那打皺的日子漸漸舒展開來,也讓他的放蠶之路走得安全而踏實。”“按照扶貧政策,李德生一家得到了3000元的小庭院經濟養豬項目補貼,這讓他們在交易的時候,心里有底,手上不慌。豬進門,百福臻。這充滿人生智慧的民間俗語,將在李德生家里得以驗證。”這種把大主題與小故事交織穿插相互印證的敘事方式,使主題的表達自然貼切、生動靈活,也使一個個小故事成為時代發展的鮮活注腳,力求營造出小區域大格局、新角度高品質的魅力與境界。在這些解說詞中,脫貧、奮斗和堅守等大行動、大情懷被分解成一幀幀質樸而生動的生活細節,不但讓主題宣傳有了清晰的落腳點,也讓平凡的日常生活在時代精神的觀照下得以升華。可見,隱性的表達方式不僅沒有使重大主題游離于生活之外,反而與現實生活合奏成和諧的主旋律。
當然,要實現對宏大主題的隱性表達,紀錄片的敘事話語還可以對主題進行深度解讀,通過寓理于事、寓情于境等手段,將精神主旨注入表現對象的日常生活之中,然后再借助充滿情韻和寓意的解說,完成對主題的自然表達。《2020·遠岫人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農民唐喜海雙目失明,受益于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設,他住進了政府為他家新建的房子,改善了生活條件,提高了生活質量。在講述唐喜海料理家務時有這樣一段解說詞:“對于自己的新居,唐喜海還沒有熟悉。那根習慣了泥濘和堅硬的盲杖,還不能摸準新生活的平實與溫軟。摸索、識別、適應、接受,是他今年必須完成的家務課題。柴火入灶,唐喜海等著豆腐熬出香味。香味,是越走越近的家,是一進家門時的感動與欣慰。”這段解說詞沒有在字面上對危房改造工作的惠民政策落實情況進行講述,但通過對唐喜海不適應新居環境的描述,表現了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給貧困農民的生活帶來了新變化新氣象。這樣的隱性表達方式努力將事、理、情融為一爐,互為表里,表面似乎不動聲色,實則處處追求落筆有意。在這虛實相生而又充滿情感體驗的敘事中,抽象與具象相合,無形與有形互化,不但能為日常生活的描述營造出時代高度、情感溫度和思想深度,更能使宏大的主題有根有葉,有血有肉,充滿煙火氣息和人文氣息。
其實,這種使生活圖景與主題思想融為一體所形成的話語空間,就是文藝作品中常常追求并呈現的一種詩意境界。美國學者比爾·尼克爾斯對紀錄片進行分類,其中一個類型就是“詩意型”紀錄片。從當前的大眾觀賞需求中也不難發現,人們對紀錄片的詩意特質往往產生更大的興趣。因此,把宏大主題融入生活場景并對生活進行詩化的話語表達,可以提高紀錄片的觀賞性,并與觀眾達成情感共享。比如《2020·遠岫人家》中有一段鄉村振興文藝宣傳隊下鄉演出的鏡頭畫面,現場氣氛熱烈,山村里的男女老少也跟著載歌載舞。和這段影像相配合的解說詞是:“洋河鎮鄉村振興文藝宣傳隊2020年的下鄉入村系列演出進入高潮。脫貧,致富,分享,追求……這直抵人心的鼓弦說唱,安放著山里人的過往、現在與明天。有時,小孩子最能看清生活的真相。此時,這些山村的孩子,就察覺到了這個夜晚的表情與心緒。他們用自己的天性,表達著對生活的理解。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當語言和歌聲不足以抒懷的時候,這隨性的舞蹈,就為人們所有的情感找到了出口和寄托。”這種富于詩意的隱性表達,不但能使宏大的主題與現實人生實現無縫對接和價值觀共鳴,也能為觀眾營造一個充滿想象和回味的詩意空間。
近年來,有溫度又有高度的電視紀錄片紛紛涌現,并且展現出獨特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作為時代發展的透視鏡,塑造國家形象,傳遞中國聲音,也成為新時期紀錄片的重要使命。要想把中國故事寫在大地上,把時代精神引向生活中,紀錄片的敘事話語應該與影像語言共同承載起把握、解讀和凸顯宏大主題的時代擔當,而隱性的表達方式無疑是使宏大主題落地生根并與觀眾同聲相應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