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程光
一部電視專題片需要經過選題、拍攝、配音及剪輯等流程,每個環節處理的水平都直接影響專題片的播放效果。通常情況下,電視專題片需要借助多種表現手法豐富畫面內容,在呈現真人實事的基礎上,突出中心思想。而如何將畫面內容與思想進行有機融合,并依托鏡頭準確、完整地表達出來,需要攝像者具備良好的創作與編輯意識和過硬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攝像者只有對拍攝什么、如何拍攝、拍攝效果展開全方位思考,做好創作與編輯工作,才能形成獨特的攝像風格,拍出讓觀眾看得清、看得懂的優秀電視專題片。
一部電視專題片需要以詳細的腳本內容為拍攝工作提供依據,拍攝人員要融入真情實感,深入探訪拍攝對象。若沒有腳本就開機拍攝,拍攝人員將很難抓住拍攝要點,可能造成現場拍攝混亂、后期工作難度高等情況,從而嚴重影響電視專題片制作的質量與效率。由此可見,編創腳本是開展電視專題片制作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從本質上來說,編創腳本有助于保證專題片的真實性、邏輯性及藝術效果。對專題片布局進行合理把控,了解在什么地方采用畫面加解說、什么地方用畫面配音樂、什么地方用采訪同期聲以及如何突出拍攝重點等,再合理科學地搭配使用畫面、聲音、語言及字幕元素,有效提高電視專題片的制作效果。
電視專題片制作過程較為復雜,不是簡單的拍攝和編輯工作,不僅要考慮腳本創作問題,還需要對畫面配置、光線色調等進行全面考量,保證專題片內容與拍攝目標所處的環境相適應,突出拍攝對象的特點,從而滿足觀眾的審美要求。一名專業的拍攝人員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也要有豐富的拍攝經驗,他們總會在開機拍攝前,對現場環境進行全方位考察,找尋到最佳機位。同時在拍攝過程中,他們也十分重視色彩的還原工作。在色調使用方面,專題片拍攝應符合目標受眾的審美要求。一般來說,亞洲人受東方美學思想的影響,大多喜歡冷色調,所以拍攝人員在光線色調使用上更加偏重于藍色及白色。西方人受西方美學的影響,大多喜歡暖色調,所以拍攝人員在光線色調使用上更加偏重于黃色。專題片需要依據拍攝內容要求展開創作設計,比如表現的是夏天環境,拍攝人員需要結合一些暖色調來表現夏天景色。
一部電視專題片往往有多個鏡頭,為了保證每個鏡頭的畫面感,拍攝人員需要特別注意畫面的構圖,嚴格按照黃金切割法構圖,保證畫面處理得當,給觀眾營造開始、結束的感覺。此外,攝像人員應依據專題片內容尋找適合其主題的相關素材。制作一部電視專題片需要合理使用配樂、解說、字幕等要素,才能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比如專題片中的敘事部分可選用舒緩、動聽的音樂,激發觀眾了解故事內容的積極性。專題片解說需要準確把握播音速度和情感色彩,引導觀眾感知故事內涵。專題片字幕需要發揮引起注意和加深印象的作用,加深觀眾對事件內容的認識與理解。
拍攝人員應深刻認識到利用畫面激發觀眾觀片興趣的重要性,善于從多角度構建畫面,引起觀眾情感共鳴,以吸引觀眾觀看專題片。因此,在對電視專題片進行拍攝時,拍攝人員可利用不同時空、地點的拼接剪貼手法對專題片進行編輯,保證畫面能合理連接在一起,從而構建連續、完整的電視專題畫面。比如在拍攝人物專題片時,可切換不同攝像角度對人物的思想活動進行表現,可對不同時期的人物行為進行取景,使觀眾更加立體地認識和理解人物。這樣一來,不僅有助于調動觀眾了解人物的興趣,還能提高人物專題片的藝術效果。
專題片畫面不能是呆板木訥、死氣沉沉的,而是要有鮮活的生命力,能從多個角度刺激觀眾的視覺神經。因此,拍攝人員需要利用運動式的表現手法突出畫面效果,保證畫面的連續性,提高觀眾的視覺體驗效果。比如,對動態畫面,拍攝人員可采用分組表現的方式,對每一部分進行裁剪、篩選及加工編輯,然后整合各部分的精華內容,以突出動態畫面的特點,給觀眾帶來良好的視覺和情感體驗。對靜態畫面,拍攝人員可利用推、拉、搖、移鏡頭等方式,賦予畫面動態美感。
一部優秀的電視專題片,其節奏與情緒的呈現十分到位。也就是說,拍攝人員必須對節奏和情緒進行準確把握。在具體的拍攝過程中,拍攝人員應嚴格依據專題片的長度、內容大小確定鏡頭的長短多少。通過合理配置畫面,保證鏡頭切換的協調和諧,提高專題片的感染力和表現力,避免觀眾產生反感情緒。此外,專題片需要借力于畫面細節營造良好的氛圍,準確表達人物的情緒。也就是說,拍攝人員必須對片中人物情感進行捕捉、渲染及烘托,突出專題片的中心思想。
綜上所述,電視專題片拍攝是一項有難度的技術工作,需要拍攝人員不斷培養自身的創作與編輯意識,并將其視為從業的最基本技能要求。通過加強腳本創作、合理配置光線色調及做好鏡頭切換工作,深入考慮如何激發觀眾觀片興趣、如何提高畫面效果及準確把握節奏和情緒,才能高質量地完成專題片拍攝任務,提高電視專題片播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