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濟聰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要繼續做好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宣傳解讀,深入報道各地統籌推進疫情防控的好經驗好做法,完善疫情信息發布,廣泛宣傳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主動回應社會關切。
截至2021年11月,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新聞媒體也持續聚焦。筆者通過數據庫查閱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的三大中央黨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獲知,三大中央黨報報道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都體現了黨性、人民性,顯示出了新聞性、客觀性、全面性,但報道內容各有側重。
筆者分析,《人民日報》是中共中央機關報,其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報道大多具有政治視角;《光明日報》是中宣部代管的中共中央直屬黨報,是文化、科技、教育類的大報,其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報道大多具有文化教育視角;《經濟日報》是中宣部代管的中共中央直屬黨報,是財經、產經、經濟民生領域的權威大報,其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報道大多具有經濟視角。
具體來看,《人民日報》報道凸顯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2020年9月9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第6版刊登一篇題為《致敬偉大抗疫精神》的評論文章認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光明日報》報道很多是聚焦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附屬醫學院或醫療團隊。《經濟日報》報道很多是聚焦疫情下如何經濟復蘇、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等,話題專業性更強。2021年3月15日出版的《經濟日報》第4版刊登一篇題為《疫情下全球經濟呈現新特點新趨勢》的評論文章認為,經濟穩步復蘇是各國的共同期盼,但復蘇之路并不平坦。
涉疫新聞報道必須第一時間回應社會關切,體現“溫度”。
在湖北省黃岡市某部門負責人“一問三不知”被免職事件發生后,湖北省政府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這時,媒體可以從黃岡這個新聞點入手,加入發布會披露的數據,采訪一下黃岡基層防疫的舉措。這樣既可以回應社會關切,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疏導公眾情緒。
此外,針對疫情管控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主流媒體應主動、有針對性地合理設置議題,正確引導輿論。
對一些傳聞、謠言和不實新聞,可以運用評論、言論的形式,第一時間發表觀點,正本清源為讀者呈現理性視角。新聞評論、言論可以使用兩種形式:一種是開門見山地進行主觀點評(批駁或贊揚),即“明示結論”;另一種是“寓觀點于敘述之中”,文章只出現少部分評論性語言,在文中多用敘述的方式引出結論,向讀者提供引導性材料,在敘述中讓讀者自己得出結論,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作者及其所在新聞單位的觀點和思想。
踐行“四力”,是指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宣傳思想戰線干部的諄諄教誨、殷殷期待。具體是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筆者既是研究者,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的參與者、實踐者和一線新聞記者。
筆者認為,2020年初,在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期,赴武漢一線采訪72天,正是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四力”的好機會。筆者深入武漢市江岸區車站街道輔堂社區等20多個社區實地采訪,用報紙、微信、客戶端、短視頻、抖音等多媒體方式宣傳英雄人物、平凡人物的感人事跡,報道武漢各方為保證老百姓生活所做的努力。
社區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基礎、最基層的單元。舉實例來論證,為了落實“四類人員”的應收盡收、應治盡治,2020年2月17日起,武漢全市開展了為期3天的集中拉網式大排查,以期在2月20日完成“五個百分之百”工作目標。2020年3月23日,筆者開車進入船廠社區船廠小區、石化社區石化小區、常宏里社區恒大御園小區,即便均已提前電話預約采訪,仍需要接受社區志愿者測量體溫、查閱證件等一系列程序才獲準進入。筆者看到,三個小區里各項防控措施依然嚴格,生活秩序正逐步恢復。調研發現,積極宣傳引導、集中拉網式大排查、嚴控防止擴散等措施成為無疫情小區的“立身之本”。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基層實踐,就沒有說服力,這足以論證在新冠肺炎疫情新聞報道中,踐行“四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總而言之,雖然武漢戰“疫”采訪活動時間緊、任務重,但筆者在采訪過程中,始終沒有放棄這次鍛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好機會。尋根溯本,新聞記者的根就在基層。唯有雙腳踏踏實實地站在新聞現場,站在武漢群眾中,新聞記者的根才會扎得更深,路才會走得更遠。
近年來媒體有關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災害的防災減災報道越來越多。災害無情,但新聞人卻可以讓報道變得有真情實感,更有溫度和態度。
在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新聞記者既要謹遵新聞事實又要兼顧人性原則,也要認識到疫情報道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要實現新聞報道的及時性、完整性,才能讓災害性報道更有溫度、更有人性、更貼近讀者。
舉例論證,這次來武漢,筆者深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癥患者院區)、雷神山醫院、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等,采訪了80多位一線醫務工作者和凡人英雄。其中,北京天壇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護士辛楓,是北京醫療隊年齡最大的護士,面對患者“解大便”的需求,她說:“這真的沒啥,護理工作就是不能怕臟怕累。”
這句話特別讓筆者感動。報道醫務工作者,就是完成習近平總書記交給我們新聞工作者的“廣泛宣傳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的任務。任務雖然艱巨,但卻是偉大而光榮的。
“廣泛宣傳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尤其是報道參與一線抗疫的醫生、護士等醫務工作者的先進事跡,才能讓災害性新聞報道更有“溫度”。
雖然我國新聞媒體的抗擊疫情報道在規模、數量、篇幅、多元化視角等方面可圈可點,但報道的專業性依然有待提高。
參與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的記者,應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尤其是跑醫療戰線的記者,更應提高醫學知識的專業化水平。
一方面,記者應多關注國家衛健委的發布會和相關官方網站,也應該熟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應急管理部、各個省區市衛健委的相關動態和新聞發布。
另一方面,也要多下基層采訪調研。記者應多到北京協和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等全國知名三甲醫院的一線開展報道;也應深入一些社區醫療定點醫院、藥房、鄉村診所等開展采訪報道,通過實踐調研,進一步增強新聞報道的專業性。
如今,新聞客戶端和各類社交媒體已成為很多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第一信息源。在新的媒體環境條件下,靠單一平臺單打獨斗的思維已經不可取,要提升傳播力,就應當花更多精力實現多平臺的融合傳播,這也是“四全媒體”對我們提出的現實要求。互聯網和移動媒體一旦同原有的傳統媒體相融,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定會出現一批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的新型基層主流媒體。
參與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的一線記者,不僅應發回大量的文字報道、圖片報道,也應多制作短視頻等新媒體報道。應該拿起相機,多參與圖文直播、制作Vlog(視頻博客),把鏡頭對準各地積極抗擊疫情的生動實踐成果。融媒體時代,每名記者都應成為全能型戰士,進行全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