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凡
策劃常態化,顧名思義,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實施更合乎情理的可行性報道方案。讓報道內容更合乎情理,也就意味著報道內容要充分反映和刻畫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換言之,優秀的新聞策劃應當能夠充分地調動受眾的閱讀熱情,報道方式恰當合理同時又不失活力,報道主題新穎生動同時又不失亮點,報道內容通俗易懂同時又不失內涵,由此才能為社會公眾傳播正確的價值觀,為公眾勾勒美好生活的理想藍圖。
時政新聞基本闡述的是政治經濟生活中新近發生的真實事件。有的時政新聞作品內容枯燥乏味,缺乏應有的鮮活氣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再現了新聞事實,但未能走進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心深處;也沒有透過事實現象的表面,去挖掘背后根源。這主要是與新聞從業者思維受限有關,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只是按部就班地在固定的寫作框架中填補客觀事實,這樣的時政新聞報道當然就缺乏溫暖的人性力量。由于形式化太過嚴重,所以當受眾品讀時,就難以有良好的閱讀體驗,更別說從中獲取有效的信息了。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尤其是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速覆蓋,信息來源渠道更加廣泛,使新聞報道的形式也更加多樣化。一方面,因為缺乏對新聞資源的有效整合,導致新聞公信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大眾對信息要求參差有別,寫作難度上升,寫作內容碎片化傾向嚴重,報道顯得深度、力度不足。網絡雖然使人們可以快速獲得想要的信息,但由于這些信息來源廣泛,難以溯源,所以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時政新聞的權威性,進而影響對主流輿論的掌控,影響公眾對社會主流價值的判斷。
首先,時政新聞相較于其他類型的新聞報道來說,缺乏一定的娛樂化色彩,所以閱讀受眾比較有限,競爭優勢和吸引力不強,因此,它的教育、指導作用也會被削弱。
其次,當熱點新聞事件發生時,各種媒體就會迅速聚焦于此,而社會公眾也會自行加入對熱點事件的討論、交流中。在眾說紛紜的氛圍下,新聞工作者很難準確抓住事件中心,概括出鮮明、突出的主題亮點,由此撰寫出的新聞內容就缺乏真正的生命力,進而也削弱了新聞的宣傳能力和輿論影響力。
最后,時政新聞的報道重點會偏向于重要會議或領導講話,缺少對新聞價值的綜合考量,導致時政新聞比較嚴肅,難以吸引公眾注意。
時政新聞雖然是對國家政治社會生活方面重要路線、方針、政策及活動的客觀報道,但這些都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而存在的。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語言比較晦澀,對文化水平不高的部分社會群體來說難以理解,更別說要發人深省、引起共鳴了。如果新聞視角能夠轉移到民生上,能提升時政新聞的活力和貼近性。例如,有的門戶網站開設了新聞漫畫板塊,受眾對漫畫形象更有親切感,由此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
時政新聞報道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權威地位幾乎不可動搖,這主要是因為其烘托、敘述的主題往往宏大深刻,影響深遠,每一句話都可能隱含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如果這些重要內容只是泛泛而談,受眾就很難捕捉到有效信息,時政新聞報道失去了可看性。時政新聞記者要善于抓取最具代表性的細節,將細節進行有效放大,增強新聞可信度的同時,從微小處實現主題升華,以深刻揭示當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社會公眾傳播正能量,充分展現時政新聞報道的作用。
隨著信息社會的飛速發展,大數據的應用越發廣泛,尤其是對信息獲取來說,網絡基本是民眾的優先選擇渠道,所以在新聞的未來發展中,數據新聞無疑會拔得頭籌。這種新型的報道手段可以極大地增強新聞的趣味性,讓枯燥的新聞語言更具形象化,實現可視化互動,拉近了時政新聞與受眾之間的情感距離。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數據新聞這種信息媒介形式可以將他們從繁重的信息輸入勞動中解放出來,擺脫了固有新聞寫作框架的束縛,新聞工作者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對繁雜的信息進行有效提煉,從而讓新聞的呈現和敘述更加真實客觀,提升了新聞質量的同時,也鞏固了時政新聞的主體地位。
新聞是社會公眾的發聲筒,新聞傳播是為了推動社會有序運行,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因此,新聞從業者必須對新聞撰寫和播出承擔起必要的責任,遵循報道底線。新聞媒體可以通過適當的獎懲激勵機制,強化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意識。但僅憑媒體行業自身的自律和審查是不夠的,所以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建立專門的時政新聞監管機構,加大對缺失職業道德、忽視法律的新聞記者的懲罰力度,嚴厲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除此之外,新聞監管部門還應定期開展政治、法律常識宣傳教育活動,加強對新聞從業者的正面引導教育,阻止劣質時政新聞報道的出現。
在全球信息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新聞媒體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就必須招攬專業人才,并提升人才的專業技術能力。
首先,新聞媒體單位要對現有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特別是培養新聞記者對焦點熱點話題的敏感度以及對信息的有效提取能力,如果新聞記者缺乏這些基本能力,那么在撰寫新聞稿時,就無法做到對新聞事件的真實還原。
其次,新聞媒體單位的管理者要注重提升員工的信息技術能力,尤其是利用互聯網多媒體技術做數據新聞、互動新聞的能力,否則只有文字的時政新聞報道會嚴重降低新聞觀賞度,進而影響新聞傳播的效果。
最后,新聞媒體還要多招聘優質人才,制定人才培養計劃,通過交流、培訓等方式,提高內部員工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
大數據技術雖然給新聞媒體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與此同時,也引發了新的問題。例如,信息有效性差,這就使公眾在龐雜的數據面前迷失了方向。此外,數據新聞產品投入較大。一個數據新聞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智力,調動記者、編輯、美編、程序員、推廣人員和統籌者(項目經理)等,耗時一周到幾個月不等。若不是由有經驗的人來統籌,很可能就會花了大力氣,做出不那么有新聞價值的產品。數據新聞還有可視化的過程,它的正文內容除了文字以外還有圖表。如何通過版面語言實現圖表和文字的綜合表達,是統籌者需考慮的。數據新聞發布前要經過無數遍審核、檢查,一定要避免任何一個數據、內容的錯誤。
新聞工作者可以依托計算機網絡技術給新聞報道添加新聞超鏈接功能。具體而言,就是在原有數據新聞報道的基礎上,添加相關新聞事件的背景鏈接或材料圖片的鏈接。這些鏈接內容讓時政新聞報道更加立體且富有深度,從不同角度全面深化了社會公眾對時政新聞信息的認知,增強了時政新聞的宣傳效果,與此同時,進一步深化主題,凸顯時政新聞的導向價值。
時政新聞作為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溝通橋梁,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都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新時代下,新聞媒體應該及時抓住有利的發展機遇,招攬專業人才,提升人才的綜合素養,同時加強對自身的監管,不斷創新和改良服務方式,搭建有效的信息平臺,讓國家的大政方針能夠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有效連接,進而促進某一地方或地區的全面發展,同時也鞏固新聞媒體的主流地位,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社會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