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暉
紀錄片作為一種高品位的視聽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呈現出蓬勃狀態。“中國故事,國際傳播”是2019年以來中國紀錄片的傳播方向。隨著我國國力與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對外宣傳國家形象已成為重要議題。國家電視臺正在積極制作、推廣符合國際傳播的中國紀錄片;新媒體通過網絡互聯不斷輸出紀錄片IP。自然類和動物類紀錄片成為輸出節目的主要片種,環保類和人文類紀錄片也開始大面積向國外輻射。這樣的發展趨勢,決定了中國紀錄片必將成為一支影響世界文化的力量。
近年來,中國的紀錄片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地理等題材,已經開始將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納入講述,比如《改革開放40年:變與不變》《鄉村里的中國》《詩意中國》《本草中國》等,從傳統、歷史、人文、社會等諸多領域,體現了對民族文化共同記憶的歷史傳承。其中,紀錄片在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層面也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領域,具有更為強烈的現實意義。比如紀錄片《第三極》中,通過一名鄉村電影放映員在高山峽谷中如何克服艱險、抵達目的地的故事,詮釋了以“義”為上、以“信”為大的道義精神;在《第一書記》《小崗紀事》等時代題材中,通過鮮明的人物和情節刻畫,體現時代呼喚的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觀念或傳統,已成為中華民族內在思想源泉,而社會題材的紀錄片則從中汲取養分、尋找“初心”,完成對主流價值觀的引領和提升。紀錄片本身是一種文化產品,而文化從來都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紀錄片的美學范疇和社會屬性會隨著時代不斷變化,以紀錄片這種藝術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繼承和解構,才能使紀錄片自身在與時俱進的藝術表現中不斷探尋出創作的初衷,不辜負社會對這一藝術門類所賦予的時代價值。
對紀錄片創作而言,守正就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把立場和使命體現在紀錄片生產的全流程、全要素,堅守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社會責任。
近年來,中國紀錄片在穩健增長過后正逐漸迎來主流話語的回歸,無論是創作、生產、傳播還是產業態勢都出現了可喜的新氣象,而隨著紀錄片表達方式和藝術手法的不斷創新、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文化產業的快速勃興、大眾文化消費的不斷升級、國際話語權的迫切需要,紀錄片在反映主流價值、對接主流觀眾等方面日益凸顯自身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基因,為紀錄片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精神力量,當前,紀錄片的創新正面臨技術、管理、傳播等各方面挑戰,在傳播格局、媒體生態、創作理念等環節,也需要積極適應、勇于面對。紀錄片亟待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在守正創新、躬行踐履中尋求自身的“文化本源”。
傳統文化給予紀錄片的創新養分還不止于此,比如反映工匠精神的紀錄片《擇木而棲》就蘊含了對人生信念最本初的堅守精神;紀錄片《大河之上——遠方也故鄉》體現了傳統文化里樸素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
文化的價值與功能強大與否,取決于其內涵的說服力、形式的吸引力、歷史的影響力和未來的延續力。紀錄片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既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全盤否定,將繼承和創新相結合,在破中立,在立中破,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在紀錄片的對外傳播中,那些具有中華文化精髓的作品已經成為有別于世界其他文化背景的紀錄片作品的重要標識。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和而不同”“經世致用”的思想,無論對內還是對外,中國的紀錄片本質上是講述中國故事,那么,哪些才是最中國的故事?
李子柒鄉村生活的微紀錄片仿佛是“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畫面里那些鄉野,無不透視著道法自然的生態哲學;《航拍中國》使中國傳統中那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互動關系具有了鮮活的形象感。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蘊含了豐富的生態保護思想,在紀錄片講述“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這一宏大命題時,傳統文化里所蘊含的人文脈絡將使中國故事的講述有著更易接受的文化符號。
對紀錄片而言,傳統文化在展現時代變遷、記錄社會發展、留存國家記憶、體現主流價值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主流文化道德價值都不會憑空產生,即便在品格高遠、立意深刻的紅色題材領域,傳統文化依然可以提供有力支撐。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載體,任何文化的精神標識幾乎都需要以具象方式進行呈現,這需要所有紀錄片制作者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在重視歷史的延續性、堅守文化的自信心、堅守文化的本土性等方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涵養紀錄片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這樣,紀錄片對“中國故事”的講述才更具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