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霍家店街道辦事處 劉海君
中國是幅員遼闊的大國,也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助力農民富裕,能實現農村繁榮。在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依舊是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國家的重要工作。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引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促進農村和農民全面進步,能有效解決目前存在的矛盾,能促進農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為鄉村振興,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涵蓋農業生態、文化及經濟等多層次的全方位經濟振興戰略,目的是在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上,完善農村現有經濟體制,進而在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前提下實現農村的發展與繁榮,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鄉村振興以農業發展為核心,依托農業發展推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鄉村振興的基本原則是在了解中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堅持黨的領導。鄉村振興的基本目標是助力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在國家對農業經濟日益重視的基礎上,農村經濟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不斷發展,但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供需錯位的現象。特別是國外農產品的涌入,導致國內農產品滯銷,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傳統的農業生產結構形式單一,且受市場需求影響,農產品價格波動大,影響農業生產結構,制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另外,中國的農村地廣物博,但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大,特別是偏遠農村無法得到國家政策的資助,影響農業經濟發展。沿海地區的國家獲得的發展機會多,農業生產結構相對完整,在不均衡發展循環的影響下,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受限制。
在國家政策輔助下,農業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但對農業現代化有利的農田水利、農業機械化相關的設施卻不夠完善。部分偏遠地區,農業基礎設施老化嚴重,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進而影響農業生產效益,最終影響農業經濟發展。對區域農業基礎設施的資金劃撥,一般是以政府出資為主,由于政府對社會資金的調用激勵政策不夠完善,使得社會資金投入緩慢,影響農業基礎設施的修繕和建設,最終因農業基礎設施與農業生產不配套,導致農業經濟發展緩慢。
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輔助是資金,但在農村,融資是一大難題。首先,農村現有的農業人口的自有資金有限,農業人口不愿意將資金全部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其次,農業生產回報小,對社會資金的吸引力較小。最后,對農村的農業生產來說,融資對象相對復雜,由于土地使用權參與到融資過程中,導致融資速度減緩。另外,在融資過程中,資金活動是需要經過評估的,依托精準數據的核算才能正式投入。但在農業經濟的相關活動中由于缺乏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區域內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外來技術人才不愿意進入農村,導致融資經驗缺乏,使得融資失敗率較高。
深化農業改革,加快農業結構轉型,是農村經濟創新性發展的主要路徑。農業生產結構轉型依托生產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推進農業生產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農業生產結構改革依托區域生產特色進行種植品種及區域調整,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區域優化,并結合現代化農業生產理念進行規劃,實現農業生產效益最大化。同時,要結合農村特色資源引入現代化技術及資源,建立特色綠色生產產業,依托生產、加工、營銷的標準化體系等實現農村農業生產的升級,構建農業生產新格局,為農村經濟發展助力。
鄉村振興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構建農業產業化鏈條,以農業產業化為核心,在鄉村振興的基礎上結合國家政策為農業均衡發展提供有效支持。構建農業產業化鏈條,在政府頂層設計的基礎上鼓勵社會企業投入資金,并結合市場發展經驗,進行區域特色農產品市場的構建,發揮區域農產品特色,通過農業生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以農業生產產業化為核心,將傳統的農業零散化生產變成規模化生產,實現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依托規模化的統一帶動農業經濟發展。在農業生產產業化的前提下,農業生產水平明顯提高,同時依托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最終形成特色產業,助力農業經濟發展。
推動農村產業、人才、生態的協調發展,助力農業經濟發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城鄉要依托統籌和協調,通過政治資源、經濟資源及社會資源的協調和綜合發展助力農村經濟發展。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出臺大企業在農村落戶的優惠政策,依托大企業在農村的落戶幫助農村解決勞動力剩余的問題,使農村勞動力在企業工作,增加收入。除此之外,政府要通過政策傾斜助力農村特色企業的創辦,依托政府、企業、社會三條主線的通力協作,通過幫扶農村企業的發展,助力農業經濟的發展。鄉村統籌發展要以城市發展為核心,通過城市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農村的經濟發展。
農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以農業為本,推動農業生產現代化,為農業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科技發展背景下,農業生產現代化成為農業生產改革的趨勢。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定就是以農業為根本,通過農業生產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效率。農業是根本,農業生產現代化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支撐,只有堅持依托現代化技術進行農業生產,才能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才能實現農業生產改革,才能發揮農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農村要依托地域優勢,依托特色農產品,在總結農業生產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農業生產創新,通過資金投入的增加,通過現代化技術的投入,發揮區域農業生產優勢,在提高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基礎上助力農業經濟發展。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要穩定發展,就要依托農業生產要素流動機制的構建,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同要素的合理流通。在農業流通市場上,生產要素是一種最活躍的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政府要關注農業生產要素,要對農業生產涉及的技術、人才、資本等進行調整和優化,使不同要素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最大價值,為農村經濟發展助力。另外,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政府要重視農業經濟發展人才的培養,依托綜合型人才進行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及農業生產技術和機械的應用,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
無論在任何領域,人才和技術都是產業發展的保障。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發展也要依托人才和技術實現穩定發展。政府要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規劃,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動能。人才的培養和創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政府要制定與農業生產人才培訓的相關政策,通過財政補貼進行高素質農民的培訓,并結合地方生產特色進行農業生產技術培訓。政府可聘請農業生產專家對農業生產進行實踐指導,提升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效果,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生產相關的科技投入,通過技術示范基地的建設助力鄉村振興,保證科技成果與農業生產的零距離對接。同時引導農民將科技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實現農業生產的高質。
總之,中國農村受地域限制,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明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對不同地域農村的經濟發展差異進行改善提供了支持。政府要借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深化農業改革,加快農業結構轉型;構建農業產業化鏈條,依托城鄉統籌發展,助力農業經濟發展;以農業為本,推動農村農業生產現代化;構建農業生產要素流動機制,實現農業生產的健康發展;依托人才培養及科技投入,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