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外國語學校 顧普天
近年,鄭州市把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加強規劃引導,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取得了明顯成效。得益于美麗鄉村建設,一部分貧困村轉型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實現了整村脫貧并逐步實現了“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
中牟縣狼城崗鎮北堤村是實現國家脫貧攻堅任務中成功轉型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筆者以其為例,立足于鞏固脫貧成果接續鄉村振興發展的時間節點,結合北堤村產業發展現狀,分析該村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的優勢及不足,探究該村發展對策。
狼城崗鎮北堤村,位于中牟縣城東北28 km 處,黃河大堤南岸,轄北堤村、撐堤村2 個自然村,6 個村民組。全村共有558 戶2505 口人。該村2011 年被確定為省級貧困村,2019 年實現全部貧困人口脫貧。
北堤村提出聚焦“一帶、兩特色、三基地”的特色產業發展模式。“一帶”為打造一條沿黃河大堤觀光旅游水果采摘帶,“兩特色”為培育壯大蘋果種植和觀賞魚養殖兩大產業,“三基地”為建設設施農業示范基地、生態種養游示范基地、蝸牛養殖基地。該村采取的模式帶動了產業結構調整,解決了100 多農民的就業問題,拓展了農民收入來源,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了村集體從2015 年收入從不足10 萬元到2020 年150 多萬元的突破,壯大了集體經濟。
1.區位優勢顯著。北堤村位于鄭州市、開封市中間位置,可以輻射兩地城鄉居民,交通便利,北鄰黃河大堤南堤,沿黃快速通道、安羅高速、連霍高速在村南交匯,具備吸引城鄉居民自駕游玩的出行條件。
2.休閑資源豐富。北堤村現有果蔬種植、稻鱉共養、錦鯉養殖、蝸牛養殖等農業產業,可以拓展觀光采摘、休閑垂釣、農事體驗、研學教育等休閑功能。
3.歷史淵源深厚。北堤村所在狼城崗鎮,因宋金時期金兀術在此屯兵筑城而得名。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文化資源,可以為北堤村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提供文化支撐,成為北堤村開發創意產品的文化基點。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是“兩山論”指引下蓬勃發展起來的新業態,“綠水青山”是行業發展最生動的底色,“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行業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立足于現有農業農村發展狀況,北堤村開拓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依舊存在明顯的不足,產業帶動、村容環境、人才資源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前景。
產業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原動力,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經濟支撐。鄉村產業發展水平、發展層級,決定著農業多種功能拓展的深度、廣度,影響著鄉村振興的底色、成色。
而北堤村現有的“一帶、兩特色、三基地”特色產業發展模式,是最基礎的農業種養殖產業模式,產業集中度、產業規模效應不顯著,缺乏產業鏈、價值鏈。在此基礎上,依托發展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僅僅能夠滿足游客觀光采摘的初級需求,難以對游客產生重復的消費刺激。
以林果種植產業為例,雖然種植帶高度集中,但由于前期種植戶與技術指導單位將產業發展定位于種苗供應,造成整個連片集中種植帶果樹過于密植,導致林果品質下降。此外,果樹管理、品種更替、產銷渠道等相關環節更新遲滯,造成產業升級動力、果品品質價格難以提升。
以水產養殖產業為例。北堤村目前以錦鯉養殖為示范帶動,但也僅限于在7 組魚槽內進行觀賞魚放養,雖然錦鯉市場價格高,但高成本、高風險也是造成產業規模較小、示范帶動偏弱的重要原因。
以蝸牛養殖產業為例,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下,蝸牛成為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但目前產業規模較小、產業附加值較低,未能形成蝸牛相關的產業衍生品。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是讓百姓留下來、讓外人走進來的前提,也是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所提供產品服務的必備要素,更是惠及全民的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北堤村與朱固社區相鄰。在調研過程中,筆者先后途經朱固社區、北堤村,其面貌差異巨大。朱固社區,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樣板,村民房屋整齊統一,社區道路寬敞,衛生干凈整潔。而從朱固社區轉到北堤村交界范圍,映入眼簾的是破敗的房屋、荒蕪的雜草、亂堆的垃圾以及狹窄的道路。村莊內部道路較為整潔,村民房屋相對破舊,未能給人提供“回歸田園”的美好向往。
鄉村振興是為了回應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為了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鄉村振興是為了農民,鄉村振興更要依靠農民。
扶貧工作隊在駐村期間,幫助北堤村規劃了蘋果產業帶,引入錦鯉養殖、蝸牛養殖、設施農業種植等輸血式脫貧產業項目,建立起“一帶、兩特色、三基地”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了北堤村整村脫貧。但北堤村農業生產、農村治理少有年輕人的身影。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作為市場開放度高、服務要求高、體驗層次深,需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干部參與指導,更需要“懂市場、懂旅游、會管理”的專業人才開發產品、維護客戶、升級服務。然而,北堤村相關人力資源缺乏,勢必遲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影響農業從一產向三產轉型升級。
北堤村要把握鄭州市建設具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鮮明特征的國家中心城市戰略機遇,立足于“東強”發展定位,基于交通優勢,挖掘鄉村民俗、農耕文化等資源,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拓展農業功能,培育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打造精品線路和體驗項目,服務鄭州、開封等鄭州大都市圈城鄉居民,增強市民在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幸福感、獲得感。
北堤村要從果樹種植、觀賞魚養殖、蝸牛養殖、稻鱉共養、蔬菜種植等產業中,選出優勢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傾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是通過聯合省內外農業科研院所、落地農業龍頭企業等方式,引入優秀種質資源,培育優質農產品。二是按照“金蘋果—爛蘋果—銀蘋果”發展模式,一方面做好“金蘋果”的地理標志、原產地認證、名特優新農產品認證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引導當地經營主體根據市場需求打造適銷對路的加工品,將“爛蘋果”變成“銀蘋果”。三是構建“村集體—企業—村民”“合作社—企業—村民”運營模式,明晰各主體權責,合理分配利潤,形成“技術保障、管理科學、統購統銷、風險分擔、利益共享”的農業產購銷利益共同體,用優勢優質產品,為“北堤村”品牌背書,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引流。
北堤村要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完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一是爭取財政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四好農村路”,構建合理路網。規劃設計村宅民居,實現外部形象改善,內部功能升級。二是吸引社會資本盤活“舊房”“老宅”,既保留古老民居的風貌,又改善居住功能、提升居住體驗。藝術化改造舊有庭院,為鄉村生活注入新鮮元素。三是發動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行動,開展“五美庭院”評比活動,鼓勵村民建設整潔美、衛生美、綠化美、文明美、和諧美的家園。合理謀劃垃圾治理、污水處理、廁所革命、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實現村民共同參與建設、共同享受成果。用環境美、田園美、村莊美、庭院美的“四美鄉村”,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搭好美麗背景。
北堤村扶貧工作隊,不僅要當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政策宣傳隊和工作引領隊,而且要當好農業技術、致富技能的教育培訓隊和吸引人才、發掘能人的組織建設隊。一是利用好高素質農民培訓,對接農技單位、農業科研院所等推廣部門,提升當地村民農業生產管理、網絡直播等水平,改善當地村民經營理念、致富思路。二是通過開展最美“鄉創、鄉紅、鄉藝、鄉廚、鄉賢”和最美退伍軍人、大學生等評選活動,挖掘鄉村典型,增進在外拼搏村民對北堤村的認同,營造良好的返鄉創業輿論氛圍。三是通過農業農村、林業、水利、文化旅游等行政部門,聯系行業內知名專家、學者把脈鄉村建設、產業發展、文旅融合等關鍵環節,建立大中專院校專業實習基地,形成常態化師生駐村學習實踐機制。
北堤村基于“一帶、兩特色、三基地”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可以構建林果觀光采摘、錦鯉觀光垂釣、稻鱉共養大地景觀、蝸牛飼養基地等多個休閑觀光點,形成以農事生產、農業豐收為基調的鄉村韻味。臨近的朱固社區,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底色,展現出現代農村風貌。兩村差異沖擊,更能給游客產生沖擊,可以考慮將“北堤—朱固”穿點成線,形成“游”“購”在北堤、“吃”“住”在朱固的共贏模式。
北堤村要利用現有產業資源、農事節會,把握市場需求,拓展“農業+親子”“農業+研學”等多種功能,豐富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產品供給。此外,北堤村、朱固社區要科學規劃觀光路線,完善標識標牌指引,為游客出行提供方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不是終點,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的起點。在上級政策指導下,北堤村下一步應該立足發揮自身優勢,做好做強特色產業。針對劣勢,積極發揮主動性,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為抓手,激活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改善農業農村環境,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統籌美麗鄉村建設,以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實現鄉村經濟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