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龍
(舒蘭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管理總站,吉林 舒蘭 132600)
吉林省位于我國東北地區中部的寒地黑土地帶,其土壤富含氮磷鉀等元素、有機物、腐殖質,有機質含量高于黃土的8~10倍,土質疏松、土層深厚。目前,吉林省黑土區耕地面積460萬hm2,占全國黑土區耕地總面積的24.82%。2019年,吉林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611.71萬hm2,位居全國第十。由于吉林省中部、東部和西部均有水稻種植分布,隨著農業科技發展和新農具的推廣使用,水稻聯合收割機為農田水稻生產節約了大量勞動力和時間,吉林全省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超90%,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必要保證。
水稻是吉林省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2020年吉林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564.49萬hm2,其中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2萬hm2,在糧食種植面積中占14.17%,主要分布在圖們江、鴨綠江、松花江、嫩江和遼河流域。截至2020年末,吉林省水田整地機械化程度超80%,水稻插秧、深耕施肥和收獲的機械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預計到2021年底,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可超93%,植保機械化和機械化烘干處理能力均能達到60%以上,秸稈機械化處理水平達到80%以上。目前,吉林省水稻生產仍以分段收獲機械為主,聯合收割機使用率仍較低,但從吉林全省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來看,聯合收割機發展潛力大,可通過推廣和普及實現全面提升水稻機械化收獲水平。
吉林省研制和應用的水稻聯合收割機品種較多,主要分為全喂入式和半喂入式兩大類型。全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可將作物莖稈和穗部全部喂入脫粒裝置進行脫粒,以拖拉機動力輸出為動力的背負式聯合收割機為主,包括手推或乘坐聯合收割兩種形式,隨著新材料發明和農業科技發展,輕型橡膠履帶水稻聯合收割機也逐漸被推廣和應用。主要產品包括:吉林省東風機械裝備有限公司開發的農用微型履帶式聯合收割機、小型履帶式聯合收割機;吉林省四平東風聯合收割機有限公司開發的東風3075型稻麥聯合收割機,以收獲水稻為主,兼收麥類、大豆等作物,是一種自走式全喂入橡膠履帶行走裝置的收獲機械;約翰迪爾農業機械有限公司開發產品主要為大中型全喂入水稻聯合收割機,包括S、C、W和R四個不同系列,如S440、C120、C230和C440聯合谷物收割機收割水稻時,分離損失率低,糧食破碎率低。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大多為日本、韓國機型,部分為國產的履帶自走式水稻聯合收割機,對旱田、水田的適應性較強。
水稻聯合收割機在我國的研制時間已有40年之久,雖然我國開發的水稻聯合收割機種類多、品牌多,但是機械性能和日本、韓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對土地環境的適應性不強,機械可靠性仍較低[1]。吉林省一直重視水稻聯合收割機的研制和開發,鼓勵農機制造企業從單機制造向成套裝備集成制造和開發企業轉變,支持中、小型制造企業擴大規模,并逐步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各鄉鎮積極建立特色農機裝備產業體系,推動秸稈覆蓋免耕播種機、稻谷聯合收獲機、小型履帶式(輪式)收獲機、水田埋茬起漿整地機等特色裝備產業體系建設。但目前仍有許多技術問題需要改進,一是全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的脫粒滾筒以軸流滾筒為主,雖然水稻脫粒效果佳,但耗費的時間長,脫粒物細而亂,導致清選負荷大,容易出現跑糧問題,且由于其副滾筒采用分離設置,以軸流復脫為主,容易發生水稻破殼或出米等問題,尤其是霜前收割時技術問題更加突出。二是國產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機型結構簡單,在收割水稻秸稈時以整體橫向輸送為主,導致輸送距離長、輸送不整齊,容易在交接口發生堵塞,造成機械的可靠性降低。三是部分水稻聯合收割機底盤功能不足,作業時可選擇擋位較少,影響作業速度,導致作業效率降低。
目前,吉林省在水稻收割時以全喂入式聯合收割機為主,這種機型的收獲量多、收割效率高,特別適合水稻搶收作業,受到吉林廣大農民喜愛;同時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消耗功率小,谷草分離度較高,也有許多農戶購買和使用。如吉林萬昌鎮許多家庭農場使用洋馬AG600型、久保田PRO788型或PRO888型等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
由于水稻聯合收割機是一種研發難度較大的農業機械,大多為科研院所和農機企業聯合生產的產品,科研院所主要在整機試驗的基礎上對某些機械性能或機械損失率進行改進,缺乏對機械基礎部件的生產和研發,因此很難對關鍵技術進行改進和創新,而農機企業重點在于產品推廣和銷售,容易因水稻聯合收割機制造廠的產品工藝粗糙導致機械作業時發生故障,尤其是傳動系統與脫粒、清選系統這些關鍵部位發生故障時易造成無法正常作業。
其次,水稻聯合收割機機型試驗周期長,許多產品還處于樣機狀態,現有產品大多以整機部件改進為主,技術力量不足也導致水稻聯合收割機的質量無法得到質的飛躍,且國內研究人員數量不足,單靠科研人員研發舉步艱難,需要企業和政府加強技術資金和政策支持,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收割機的質量和可靠性。
就目前吉林省市場上銷售的水稻聯合收割機品牌和類型來看,水稻聯合收割機生產和銷售廠家多,以久保田、國力、洋馬等廠家為主,且每個廠家下屬的機型也較多,雖然都有主打的特色和優勢,但是大多數農民面對多且雜的水稻聯合收割機時,由于自身知識水平有限,無法根據自家農業環境和種植特點選擇最適合的收割機。同時許多農機品牌部件互換性極差,一旦農民作業時出現故障,無法及時解決。
水稻聯合收割機制造企業大多將精力集中到如何搶占市場份額,通過開拓多種渠道和模式進行農機銷售,造成水稻聯合收割機的經營分散,且企業對銷售和售后服務人員的培訓力度不足,或企業懂產品懂技術的專業人才數量不足,無法很好地向用戶介紹產品,一旦用戶進行作業時出現問題,很難及時提供售后服務,使農戶對水稻聯合收割機的使用體驗和售后服務能力不滿意[2]。
由于吉林省水稻的植株高度較低,目前使用較多的水稻聯合收割機類型以全喂入式為主,但是這類型產品的耗能較大,造成作業成本較高,且整機的通過性較低,因此需要向提高農機作業效率和可靠性方向發展,降低水稻聯合收割機的故障率。同時要加大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的開發和普及,尤其是對于作業量小的區域,可以加大半喂入式機械的使用[3]。
由于吉林省農業作業面積大,且外部環境溫度變化也較大,在這種較為苛刻的作業環境下,一旦行走系統出現故障或零部件損壞,水稻聯合收割機很難依靠人工進行搬運。因此,輕質、耐用、適用性強的材料是未來水稻聯合收割機材料發展方向,還可以降低燃油能源損耗和對環境的破壞,促進綠色農業發展。
為了提高農機作業精準度和可操控性,可以在水稻聯合收割機中使用GPS技術和遠程遙感操縱技術,促進水稻聯合收割機向著自動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未來農民只需通過手機就能遠程監測農機作業效果和效率,逐步從半自動化向全自動化方向轉變。
綜上所述,水稻聯合收割機的合理應用對吉林水稻種植和生產具有積極作用,尤其是應對忙碌的秋收和搶收工作,能大大提高作業效率。但水稻聯合收割機成本高、可靠性低、耗能大、操作復雜等問題仍影響其使用和普及。因此,今后水稻聯合收割機應向著高效可靠、新型輕質、自動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加大對農機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的支持力度,通過深化合作和研究提升水稻聯合收割機創新能力,為吉林全省和全國農業發展貢獻力量。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