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喬斐
(安康學院現代農業與生物科技學院,陜西 安康 725000)
創新創業教育和“雙一流”建設已成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部署。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都要以滿足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為己任。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問題仍然突出。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的先后出臺,各省市也相繼出臺了相應政策文件,全國掀起了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格局[1]。作為地方本科院校,安康學院積極響應政策、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立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教育和“雙一流”建設工作,在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探尋自身發展之路。
創新創業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國,目前學界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概念比較明晰,但還未形成統一的說法。根據大量文獻研究,本文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應該是滲透于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之中,以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活動和實踐平臺為依托,以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知識積累和創業能力提升為主要內容,旨在培養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的一種教育活動[2]。創新創業教育體現了人才培養目標的通用性,不應該僅局限于高等教育階段,其內涵和行為應該延伸到大學生畢業后的職業教育而成為終身教育的一部分[3]。專業教育是指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共同制定劃分,由各高校承擔開設的各級各類學科門類和專業,不同高校根據自己的發展定位確立相關專業培養目標、制訂專業教學安排和組建專業課程體系,為社會輸送各類高素質專業人才,學生亦進行專業模塊化學習,形成個人專長的一種教育活動。專業教育體現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適用性,具有一定的標準化,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知識結構的單一性。
地方本科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力軍,承擔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任務。隨著我國農業戰略性主體地位的不斷增強和現代農業科技的高速發展,農學專業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進一步將創新創業教育和農學專業教育有機融合起來,為社會培養農業高級應用型創新人才。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培養質量普遍不高,具體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第一,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培養目標單一。目前很多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以選修課的形式開展,主要面向對創新創業教育感興趣的學生開設,忽略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通用性特征,導致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單一,各自為政,未將創新創業教育目標和專業教育目標整合起來,實現人才培養的聚集效應[4]。第二,課程教材體系建設滯后。多數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通識教育課程的結合不夠系統、不深入,仍然沿用傳統教學方法,未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專業教育的課程和教材體系建設中[5]。第三,師資力量薄弱。目前高校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多數未受過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培訓,也不具備創新創業實戰經驗,其課堂教學仍采用傳統的理論灌輸模式,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創新創業教育效果不佳。第四,制度保障體系不健全。目前多數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仍處在號召階段,對創新創業教育涉及到的師資培養、課程設置和經費支持等制度措施仍處在摸索階段,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6]。這些問題在地方本科院校農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中也普遍存在。
安康學院坐落于秦巴山區腹地陜西省南部城市安康市,2006年經教育部批準升為本科院校。學校確立以“服務基礎教育,服務‘三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辦學方針,實施適應于秦巴區域特色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農學是安康學院重點建設專業之一,于2017年10月入選陜西省省級一流專業建設名單。由于山區地理位置的限制和學校總體辦學現狀的影響,安康學院農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比較滯后,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相互分離、各自為政,人才培養質量不高。隨著一流專業建設工作的推進,安康學院急需將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融合起來,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安康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和農學一流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建設路徑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開展。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任何一所大學,都要以滿足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為己任。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問題仍然突出[7]。教育理念引領教學活動的總體走向,反映人才培養目標的發展趨勢。創新創業教育若想取得成效,需要革新教育教學理念,把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到與專業教育同等重要的認識高度,轉變部分教師重視專業教育、輕視創新教育的觀念。培養農業創業人才除了傳授創業的一般知識技能外,還需引導學生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專業“三農”人才,引導學生“學農愛農、學農務農、學農興農”。在農學一流專業建設工作中,學校要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真正做到把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到專業教育教學活動中,在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素質。教師在授課中可根據不同課程特點將人文主義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和終身教育理念等融入到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提高自主學習、自我探索的能力;也可以挖掘和結合農學專業課程中大國三農、生態文明、鄉村旅游等思政元素,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的責任感;還可以采用成果導向教育(OBE)、翻轉課堂等教育教學理念,通過PBL項目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己設計試驗方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思考、講述”的綜合能力,引導學生自我成長,從而實現全人教育目標[8-9]。
在創新創業教育和“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安康學院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就要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充分發揮創新創業教育和農學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聯動效應,構建多層次的課程體系,將創新教育、創業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整合起來,形成層次分明、比例協調的多層次課程體系,對學生進行分級教育。大一學生在進行公共基礎課教育的同時,通過開設創新創業基礎課,配合環境和隱性課程的引導,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創新創業品質的熏陶和創新創業人格的形成,使其逐步建立職業生涯規劃[10]。大二學生在進行農學專業基礎課學習的同時,可開設創新創業核心課程,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報告會、學習經驗交流會和創新創業大賽,使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知識由理論向實際轉化。大三、大四學生,除了課堂教學的農學專業教育以外,可進行現代農業創業成功案例分析,將創新創業教育的能力提升活動和農學專業實習實踐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實現對現代農業科技和相關領域創業知識的融會貫通,從而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此外,這一階段部分具有創新創業潛力的學生逐漸顯露出來,可以對其進行重點引導和培養。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和農學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與發展離不開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和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當前安康學院創業教育師資力量明顯不足,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多為輔導員或行政干部兼職教師,其由于事務性工作的沖擊,加上對農學科學發展現狀和前沿動態把握不準確,難以從專業角度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元素,無法滿足農學一流專業建設的需求。因此,在農學一流專業建設過程中,為了進一步促進農學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就要重點加強農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法,著力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教學團隊。一是請校外創業專家來校講課,讓農學專業教師了解國內外創新創業教育新動向,提高教師創新創業教育理論水平,也可以促進教師開展新的教學方法,使教師從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逐步轉向一些較新的教學方法。二是邀請農業科技領域創業成功人士來校講座,對教師進行農業創業項目指導等培訓工作,以提高教師講好“三農故事”和教好“三農創業”的意識和本領,提高創業教育的思想性、針對性和實效性[11]。三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建立“線上+線下”培訓系統,為教師自主學習提供平臺,通過工作坊、高峰體驗課程和沙盤演練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實現對學生創新創業過程的有效指導。四是依托創業孵化園、現代農業科技園等,為教師創業體驗提供平臺,為教師教學研究提供條件。五是學院與政府農業相關部門建立合作關系,邀請相關人員給教師講解三農政策和創新創業扶持政策,激發教師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熱情[12]。六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國際上科學的創業教育師資培訓體系,還可以選派農學專業教師到國外高校進修,拓寬教師的視野,打破教師的思維定勢和專業壁壘,進一步促進專創教育的有機融合[13]。
創新創業教育與農學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離不開良好的制度保障。首先,要從專業發展源頭上消除阻止兩者融合的制度障礙,牢固樹立學校整體發展的統一思想,對目前存在的創新創業教育與農學專業教育管理機構和實施機構進行整改,理順管理機制,厘清責任分工。其次,增加獎懲機制。將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納入學生學分考核、教師工作量折算和職稱評審體系中,激發教師和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和農學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工作的積極性,提升農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效果[14]。第三,實施選拔考核制度。創新創業教育雖然面向全體教師和學生,但未必每個人都適合創業。因此,學校在開展雙創教育過程中應該制定相應的考核體系選拔出真正具備創業意愿和創業潛力的人才,合理利用現有資源,通過個性化人才培養方式引導他們實現創業之路。第四,制定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業教育教師掛職鍛煉和停薪留職的工作機制。根據《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的指導意見:“支持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鼓勵教師參與社會行業的創新創業實踐”,學校鼓勵教師以學校為依靠,立足秦巴山區特色農業產業,以陜西富硒循環農業發展研究院、陜西省茶學省市共建重點實驗室等為平臺,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引領學生開展秦巴特色農業創新創業活動。事實上,許多地區已經出臺了高校教師在崗或離崗創業的政策。
文化具有促進教育發展的功能。為改善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有效促進創新創業教育和農學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學校要積極營造“推崇創新、鼓勵創業、包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學校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推進創新創業文化建設。
第一,建立容錯機制、營造容錯文化。創新本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也在不斷嘗試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因此,學校要鼓勵和保護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者的新理念、新方法,對其所走的彎路要有一定的包容之心,要善于激發和保護學生的新點子、新創意、新想法,要在全校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創新創業教育文化氛圍。
第二,多形式構建創新創業文化建設載體。一是在“融合”二字上大做文章。如校園建筑、道路、櫥窗、景觀設施和校園LED屏等方面加入創新創業教育的元素,讓校園風貌呈現創新、奮進的力量;加強創新創業孵化園的輻射和引領作用,如有條件還可以建設創新創業成果展。二是在“特色”深做文章。結合安康地區魔芋、茶、核桃、生豬和富硒功能農業等具有秦巴區域特色的大農產業領域,加強與當地農林政府部門、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在校內外廣泛開展相關學術研討會、文化沙龍和創新創業文化周等活動,邀請相關教師和學生參加,營造主動探索、自由交流的良好學術氛圍,激發秦巴特色農業產業創新思維的火花。三是在“創業大賽”廣做文章。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互聯網+”“挑戰杯”等大型創新創業大賽,加強“知農學社”社團的引領作用,在校內廣泛創辦以“三農”為主題的創新創業論壇、創業計劃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營、演講、征文和攝影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學習創業知識,提升自主創業意識。
第三,充分利用校園媒體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一是完善學校網站。可在學校網站增設創新創業教育板塊,設置創新創業課程、創業政策、創業活動和互動區等欄目,學生可以隨時訪問,以便了解創新創業的最新情況。二是利用傳統媒體,如話劇、小品、校報、橫幅和廣播等對創新創業的重要性、創業政策、創業文化和典型案例進行宣傳,改變學生傳統的就業觀念。三是充分發揮新媒體“大范圍、時效性、廣泛性”的優勢,對創業成功者和在校大學生創業者的事例進行宣傳,充分發揮先進人物的引領作用,在校內外均形成創新創業文化影響力。
第四,在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學校可以把線上、線下實踐教學方式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強創新創業教育。一方面,加快農學專業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的建設,學生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對作物生育時期的觀測,達到對理論知識的消化、理解和融會貫通。通過對環境的組合調控,觀測不同環境下的性狀或作品,可以激發學生的專業創新思維和靈感。另一方面,教師帶領學生到田間地頭進行農事操作或到企業實際操作,如整地、拔草、播種和收獲等事項,在勞動中讓學生明白創業的艱辛不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勞動觀,培養創新創業教育素質,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文化,從而有效提高創新創業教育和農學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教學效果。
一流專業對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浪潮下,應加大安康學院農學一流專業的發展力度。與時俱進,改革創新,通過革新教育教學理念、構建多層次課程平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和提升創新創業文化等不同發展路徑,將農學一流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起來,為社會培養農業領域高級應用型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