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靜
融媒體時代下,不同于傳統電視硬廣收入的下降,廣播電視活動策劃類的收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長。包括地市級電視臺在內,活動策劃資源的整合與內容策劃、品牌打造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已成為行業變革后廣播電視增加廣告經營收入的必選項。筆者以《“最逗東北人”喜劇微電影大賽》為例,試圖探尋融媒體時代地市級電視臺活動策劃發展的具體路徑。
電視媒體利用自身平臺來策劃大型活動,相應地,大型活動的舉辦又能增強電視媒體的影響力,增加經濟收益。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對地市級電視臺來說,在大型活動策劃中尋求利益最優化及影響力最大化,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就是進行資源整合。地市級電視臺的受眾群體來自于城市所在地的居民,這些受眾群體擁有共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同級別的媒體之間就不存在收視覆蓋問題,所以能夠平等地開展合作。沈陽廣播電視臺在主辦《“最逗東北人”喜劇微電影大賽》時,為增加傳播渠道,整合了多家東北地區同級別、影響力較大的媒體資源,邀請了長春電視臺、大連電視臺、哈爾濱電視臺聯合舉辦,打造了一個具有鮮明東北文化烙印的特色文化平臺,突破了地市級電視臺傳播力的局限性,打破了省市界限,在東北地區掀起了一次全新的喜劇浪潮。
媒體就是信息的載體,媒體舉辦的大型活動更是一次集中的信息交流與傳播過程。所以對平臺資源的整合,除了要關注傳統媒體外,還需要借助新媒體平臺擴大活動影響力。《“最逗東北人”喜劇微電影大賽》征集到的作品通過微信客戶端、微博客戶端及各視頻網站等互聯網平臺進行展播,通過點擊量評選人氣獎,引發了選手與觀眾的轉發熱潮。地市級電視臺突破了地域限制,通過網絡平臺,獲得了更廣泛的關注,從而取得了更大的商業價值。總之,地市級電視臺在進行大型活動策劃過程中,整合同級別的傳統媒體資源是基礎,聯合新媒體資源是關鍵。
相較于新媒體而言,優質的內容生產一直是傳統主流媒體的優勢與核心競爭力。麥克盧漢這樣說過:“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媒介,均會對社會產生尺度不一的影響;新媒介的繁衍或技術的消失,均會伴隨著新尺度的產生。”也就是說,內容的傳播離不開載體,載體也不能脫離內容。任何新的傳播技術,都會改變傳播規則從而使傳播內容更為豐富。對地市級電視臺來說,除了要嘗試新的技術、新的載體外,本質的內容生產也不應忽視。面對融媒體時代的激烈競爭,要想在市場中站穩腳跟,必須延續自身優勢,在進行活動策劃時,深耕優質內容生產,牢牢把握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呈現出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且集審美性、娛樂性于一體的文化盛宴。
《“最逗東北人”喜劇微電影大賽》從理念上顛覆了傳統大賽的運營模式,把大賽打造成一個喜劇微電影平臺,尋找東北地區的頂尖喜劇主創團隊,用比賽的形式來展現東北的喜劇文化。大賽作品征集分為微電影、劇本和搞笑短視頻三種類型,最終經過觀眾投票和資深影視專家權威終審,篩選出了52集具有東北特色的喜劇作品呈現在電視熒幕上。同時,沈陽廣電還聯合這些主創團隊不斷開發演繹新產品,共同打造喜劇文化新作品。這些作品中有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關注,有對當代青年生活的反思,還有對大時代的微觀反饋,運用顛覆式的影像表達體現了影視藝術的獨特魅力,體現了廣電內容生產的高品質特色。
電視臺舉辦的大型活動是一種既能取得經濟效益又能取得社會效益的經營模式,所以在進行大型活動的策劃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品牌價值,讓“品牌”成為進入市場的名片,拓寬未來的業務空間。品牌策略對外可以提升廣告吸附力,增加運營收益;對內能夠實現跨部門融合,促進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時還要注意品牌的衍生效應,從一個品牌延伸出品牌矩陣,縮短新品牌被認可的時間,從而在媒體融合時代打造立體品牌格局,迎來全新的商業模式。
沈陽廣播電視臺在策劃《“最逗東北人”喜劇微電影大賽》時,就致力于打造有東北特色的喜劇文化品牌,讓“東北”成為快樂、喜感的代名詞。東北這片厚重的黑土地一直是喜劇文化的溫床,在全國喜劇市場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東北喜劇人卻一直缺乏一個鮮明的標簽、一個展示的平臺,于是導演組立足地域文化,提煉鮮明的東北特色,整合東北地區的喜劇創作團隊,展現東北人的幽默搞笑天賦,打造“最逗東北人”品牌。大賽結束后,優秀的喜劇人才也被吸納到了導演組團隊,參與品牌的拓展與衍生,后續在不同平臺相繼推出了展播作品翻拍、“東北人喜劇”等相關節目,為打造東北喜劇影視品牌儲蓄力量,也獲得了廣告贊助商的青睞。沈陽廣電把品牌資源轉化為市場資源,提升產業效益;同時增強了沈陽廣播電視臺的影響力,取得了社會效益。
電視媒體承載著傳播媒介和經營實體的雙重身份,這就意味著地市級電視臺要遵循市場規律進行運營,探求多種盈利模式。在融媒體時代,地市級電視臺可以通過大型活動的策劃與舉辦來延伸產業鏈條,拓寬市場渠道。在整合多家平臺資源的同時,深耕優質內容生產,打造立體品牌格局,策劃有深度、有影響力的大型活動,既提升自身媒體影響力,又在市場運營中獲得更多經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