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楊 娜,楊 帆,陳 廣
(1.山西省氣象臺,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氣象局,山西 太原 030100)
氣象科技創新體系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氣象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培養造就高素質氣象人才、提高氣象服務水平的重要保障。早在2012 年,中國氣象局就已經發布了《中國氣象局關于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現代氣象業務發展的意見》,要求氣象科技工作必須“緊密圍繞國家發展需求和現代氣象業務發展需要,以增強氣象業務服務能力為目標,以解決氣象業務服務中的重大科技問題為重點,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氣象事業發展,著力提高事關現代氣象業務發展核心領域的科技創新水平”。近年來,隨著社會公眾、各級政府部門對氣象服務的及時性、針對性和準確性需求的加大,必須加快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氣象業務體系的建設[1-4],切實提高氣象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氣象科技對氣象事業發展的支撐能力,以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新需求。
山西氣象部門各單位之間科技創新能力差別較大,存在不平衡現象。目前,省級氣象部門、市級氣象部門及二者之間在氣象科技產出、氣象科技投入經費、防災減災、氣象服務和組織管理等方面差別明顯,這與各單位在人才現狀、基礎業務發展、部門聯動等方面發展程度不一有關。
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存在明顯短板。目前,省內各級氣象部門在“氣象科技貢獻率”方面均有較大不足,業務工作的科技支撐能力不強,重大核心技術創新研發應用機制不活,缺乏創新動力,未來在氣象科技驅動業務發展方面需大力提升。
研究型業務崗位設置不足,科技業務人才隊伍創新動力不足。山西省氣象部門事業單位崗位主要分為管理崗、專業技術崗、工勤崗三個類別,其中,專業技術崗又大致細分為天氣預報、應用氣象、大氣探測、信息網絡等崗位,日常值班型崗位設置較多,研究型業務崗位設置較少。同時,科技業務人才隊伍創新動力不足,人才發展成長環境和工作機制不活,缺乏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氣象科技領軍人才,缺乏系統的對基層科研工作的指導。
積極營造尊重人才、尊崇創新的良好氛圍。當前,在全力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大背景下,要在全省氣象部門中大力弘揚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和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創新動力、釋放創新活力、挖掘創新潛力,堅持以德為本、誠實守信,靜心篤志、心無旁騖、肯下苦功夫,堅決摒棄拜金主義,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破除論資排輩的陳舊觀念,放手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研任務中“挑大梁”。
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機制。要進一步完善科技管理相關制度,并建立科技成果向業務轉化的長效機制。首先,優化科技發展基金項目申報流程,建立科技項目決策咨詢、科技項目立項評審、科技項目追蹤問效等制度,改進科技項目驗收、科技成果鑒定評價方法。重點加強自主創新能力,通過業務實踐凝煉科學技術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開發、科學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投入業務加以檢驗,實現科研成果向業務應用轉化。利用科研成果開展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活動取得的收入納入單位財務統一管理,建立健全涉及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分配管理制度。
增強氣象核心業務技術攻關能力。各級研究部門增強多源實況資料的快速融合分析能力,建設基于實況的網格預報滾動更新業務,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水平;基于智能網格預報,建立氣溫、降水等基本氣象要素的客觀預報技術方法,逐步完善雷暴、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客觀預報方法。同時氣候業務中推進延伸期及短期氣候趨勢預測業務、環境氣象預報業務由站點向格點預報轉換。
提升智慧氣象服務能力。開展智慧氣象服務技術研究,豐富氣象服務產品種類,提高海量、多元、動態的精細化氣象產品可視化服務能力;推進互聯網、農業、氣象、大數據和生產實體深度融合,實現農業氣象智慧服務;充分發揮專業氣象臺在各服務領域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大對外合作力度,開展行業氣象服務技術研究,提高專業氣象服務的科技含量。
提升全省實況業務建設能力。實現對災害性天氣的自動監測和預警。建立臺站—省—國家相互補充、實時反饋的完整質量控制體系,實現數據全流程實時質量監控。健全氣象資料質量控制和評估體系,全面提高觀測數據與產品質量,提高氣象數據供給能力。綜合應用先進的質量控制技術和觀測資料處理技術,自主完成設備級的質量控制,提高探測設備端的智能化水平。
發揮科研經費執行力與引導力。鼓勵業務人員積極向科技部、省科技廳申請科研項目,支撐重點領域研發工作和基礎研究。加強對相關業務項目和科研項目的統籌安排與銜接,根據經費渠道的不同要求與其他科技研發類項目統籌使用。發揮省局科研項目對科技人員的培訓作用,向中青年人員傾斜。
強化氣象科學數據共享。加強對各類科學數據的整合和質量控制,完善科學數據匯交機制,推動科學數據的匯聚和更新,為部門內外科技人員開展科學研究提供數據支撐。建立計算、存儲、網絡等基礎設施資源建設標準,構建氣象集約共享、彈性動態、高效可用的基礎設施云平臺。統一省級及省以下通信傳輸技術體制,支持多種類、高頻次、大容量、多協議實時氣象資料的高時效傳輸,實現實時數據省際按需共享。
強化業務科研單位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對本地和區域天氣氣候演變規律的綜合性認識和研究,增強對本地關鍵性天氣的敏感性,積極發展客觀化的預報技術。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模式產品的評估、檢驗和應用。加強生態、旅游、農業等專業氣象研究,主動對接地方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觀測試驗,開發多樣化、全周期的服務產品,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加強對全省統一業務平臺的使用和功能反饋,全面提升業務平臺自動化水平和使用效率。努力提高氣象裝備自動化管理水平。與科研院所、高校等單位合作,引進和應用優秀科技成果,發展共性業務系統和平臺。圍繞制約本省氣象業務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引進優秀成果,在試用過程中進行檢驗和改進,推進本地化轉化應用。骨干業務技術人員定期赴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企業開展脫崗學習交流與合作。
氣象業務的標準化建設。圍繞無縫隙數字化自動預報和智慧服務的業務格局,推進氣象業務的標準化建設,形成“基礎數據有質控,服務產品有檢驗,新上業務有評估”的業務格局。優化檢驗、評估、評價技術方法,建立針對各數據和產品的科學化、標準化、客觀化、定量化檢驗評估系統,發展從設備級到產品級的全流程數據實時質控體系。健全產品檢驗反饋機制,強化檢驗結果在產品訂正、技術改進等方面的應用。
深化跨部門科研的合作。加強與國家級、省級業務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等科研單位的深層次和多方位合作與交流,在做好傳統防災減災服務的同時,大力發展衛星遙感、應對氣候變化、人工影響天氣、環境氣象、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新業務服務,提升相關業務的科技支撐能力。
構建研究型業務體系。認真思考當前氣象業務與科研之間的聯系,推進科研與業務的緊密融合,構建研究型業務體系。提升業務單位穩定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能力。構建業務科研緊密結合的科研立項機制,以解決制約氣象業務發展的關鍵問題和核心技術為導向,凝練氣象科技發展任務和科研項目申報指南,針對觀測、預報、服務各環節,省、市、縣各層面的關鍵性業務發展問題進行重點突破。充分集中各級人才、資金等資源,建立健全靈活多樣的工作機制,開展氣象技術集中攻關和服務產品研發;根據職責分工,優化單位內部業務崗位設置和職責配置,增設研究型崗位,逐步減少一般性值班型崗位,建立崗位輪換交流制度,提升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應用效率。做強做大本省特色氣象科研機構,加快推進集中聯合攻關。同時,繼續加強領軍人才培養和創新團隊建設,圍繞業務發展需要,增加創新團隊數量,優化創新團隊人員結構,加強對創新團隊及其成員的激勵、考核和評估;要加強對基層科研工作的指導,加大基層科技骨干參與重大科研項目的合作力度,吸收基層業務科研人員參與科研項目的開發與應用,加大對地市級氣象局系統開發及應用的指導,促進其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科技創新重在應用,重在產生效果。對于氣象部門而言,創新的效果主要體現在氣象業務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上。當前,需創新協調管理機制,整合資源通力協作,適應氣象現代化發展、地方經濟社會和行業發展需求,明確業務成效、科技能力的考核導向,改進考核方式,加強氣象科技對業務的支撐,在氣象現代化建設上要做好統籌規劃,把有限的資源和力量投入到核心業務服務能力的提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