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沂南縣農業農村局 李英華
收獲完前茬作物后,對土壤進行深耕深翻,加深耕作層,深度在20厘米左右,耕透耙透整平地塊,不漏耕漏耙,對土壤保墑,確保土壤細碎上虛下實無坷垃,促進土壤保持水分,增加肥力。清除田間雜草,保持土壤墑情良好。播種前最好耕兩遍地,第一遍主要打碎地里比較大的秸稈,第二遍整平土壤,確保土質松軟利于播種。
在整理土地的同時,要施足底肥,按照每畝1500~2000公斤的標準施用優質農家肥,純氮肥8公斤,五氧二磷6~10公斤,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施用羊糞等熱性有機肥,促進小麥幼苗生長發育。如果前茬作物為玉米地塊,收獲后要將秸稈粉碎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同時施入適量基肥,增加土壤肥力。底肥以優質有機肥為主,配施化肥。底肥要以氮肥為主,占施用肥料總用量的三分之二。
要根據當地氣候、土壤以及病蟲害發生情況選擇高產、穩產且抗病能力強的小麥品種,去除雜質、碎粒、病粒等,選擇籽粒飽滿無蟲口的種子晾曬2~3天,促進種子生理后熟,喚醒種子的休眠,促進種子呼吸,提高種子活力和發芽勢,同時可以殺滅種子表面的病菌。為了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成芽率,防治種傳病、土傳病及早期氣流傳播病害,一般需要對小麥種子進行包衣,可以根據當地情況選用殺蟲劑(如辛硫磷、毒死蜱乳油、吡蟲啉懸浮劑種衣劑)、殺菌劑(如戊唑醇干拌劑或濕拌、咯菌腈懸浮劑、苯醚甲環唑懸浮劑種衣劑)及生長劑(如旱地龍、磷酸二氫鉀)等,經包衣處理后的種子播種后可以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持續發揮抗病蟲害作用,有效防治金針蟲、蚜蟲、灰飛虱、紅蜘蛛等害蟲,防治小麥條銹病、根腐病、紋枯病、黑穗病等細菌性疾病,提高小麥出苗率,促進麥苗生長發育,增強自身抗病能力,減少病菌侵染機會,有效調節作物生長、促進根系發達,提高小麥產量。
要根據當地的氣溫、土壤和小麥品種等因素合理確定具體播種時間。為了保證冬小麥的品質和產量,一般控制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小麥的品質。
旱地、梯田及比較貧瘠的土地一般按照每畝播種量30~36萬粒的標準。
目前常用的播種方式有耬條播、機播等,無論采用哪種播種方式,都要保證行距一致,下種均勻、深淺一致,一般控制在3~5厘米為宜,不漏播,不重播,地頭地邊也要播種整齊,保證出苗整齊。
冬小麥秋季播種后要歷經冬季和春季兩個低溫干旱的季節,低溫生長發育期長,需要的肥水也比較多。入冬前小麥處于分蘗期,需要的養分比較多,進入冬季后生長緩慢,對養分的需求較少,春季返青后開始拔節、開花期、灌漿至成熟期是小麥生長旺盛的時期,對養分的需求很大,根據需要合理增施氮磷鉀肥。
按照“重施基肥,巧施追肥,氮肥后移”的原則,合理施用小麥生長所需的肥料。冬小麥苗期越冬,磷和鉀要根據小麥生長情況確定用量。冬季氣溫低,小麥根系柔弱,往往對磷肥的吸收不足,如果不能及時的增施磷肥,會影響麥苗返青及分蘗,因此,磷肥要施足,確保小麥安全越冬。前茬作物收獲后秸稈還田,秸稈還田后在漚熟過程中會產生鉀元素也會消耗土壤中的氮元素,產生的鉀元素能夠滿足小麥前期生長需求,對于消耗的氮肥要配施尿素,防止麥苗發黃。
小麥返青期進行分蘗,并形成春季新根,拔節期則為穗粒生長蓄積養分,此時是追肥的最佳時機,要追施氮肥,確保小麥生長發育所需的氮肥需求。
小麥生長后期,為了提高小麥的光合作用,提高小麥的品質和產量,可根據小麥的生長狀況酌情噴施穗肥,適當對小麥的葉面噴施鉀鎂肥,促進小麥葉面進行光合作用,增加小麥的抗倒伏性,促進小麥灌漿結穗,籽粒飽滿,進一步提高小麥的品質和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