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曉英 榮成市檢驗檢測中心
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對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尤其在飲食方面,食品安全問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食品檢驗報告也受到消費者的重視。食品檢驗機構指的是擁有一定檢驗技術能力與設施條件,從事食品檢驗或是其他提供中介檢驗服務的實體機構[1]。食品檢驗機構的業務來源一般為企業委托和政府委托,企業委托是為取得產品是否安全可靠的證明,政府委托則是為輔助監管部門對食品安全的監管。食品檢驗機構應積極完善食品檢驗報告,總結其常見差錯并采用相應對策進行改進。
基本信息是食品檢驗報告中不可或缺的內容,通常包括名稱、生產日期、生產單位等。這些基本信息是被檢樣品的身份特性,若是出現缺失將影響食品檢驗報告的法律效力[2]。基本信息會涉及對食品類別的判斷,檢驗項目中食品添加劑、污染物等食品安全指標的限量是有差異的,如果各級審核過程中未能及時發現并更正,將會影響檢驗報告的準確性。基本信息的不完善多是由人工原因造成的,檢驗機構需加強審核,防止此類問題出現。
食品檢驗報告想要具備法律效力,不僅要擁有完善的基本信息,還應具有明確的法律法規。食品檢驗報告引用的標準通常包括方法標準及判定標準。食品檢驗報告中出現錯誤引用標準的情況有3種:①引用標準錯誤,檢驗項目或是產品與標準不符;②引用標準版本錯誤,一些食品安全標準會不定期更新、替換、修改或內容增補,出現引用廢止版本標準的現象;③引用方法標準和委托指定方法不同或不適配[3]。
食品檢驗報告中所使用的計量單位按照判定標準相關要求錄入,但在原始記錄中的檢驗結果則多是按照檢驗方法標準所用的計量單位填寫。若是檢驗人員在工作時沒有注意到計量單位的換算,很容易影響檢驗結果。尤其在檢驗營養成分時,計量單位方面的失誤會使結果有很大的偏差。例如,在一款果醬的檢驗報告中,營養成分“鈉”的原始記錄檢測結果是 3.56 mg/kg,而檢驗結果則描述為 3.56 g/100 g。
在食品檢驗報告中,檢驗結果是十分重要的一欄,其數據有效位數同標準要求一致。編制檢驗報告時隨意修約會令檢驗結果不規范,導致臨界值結果方面的錯判,影響檢驗報告的質量[4]。若是檢驗結果比方法檢出限小,則應當標明小于檢出限而非標示具體的檢驗數據,如果標示為未檢出,應當同時標出檢出限。
規范、合理的檢驗制度能夠保障食品檢驗報告的質量。由樣品至生成檢驗報告的過程關系到許多環節,制定制度時應考慮檢驗的整個過程,在抽樣、儲存、交接、檢測、報告等各個環節制定相應的檢驗制度。同時要求工作人員嚴格遵循,使檢驗過程制度化、規范化,以保障檢驗報告的質量[5]。相關部門可不定期對制度運行 狀況實施評審,一旦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解決。
檢驗機構應重視員工培訓工作,提升員工的專業能力,同時明確員工的責任范圍,避免權責界限模糊。機構可定期召開座談會、講座等活動,通過多元化方式提升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食品檢驗技術工作有著極強的專業性,食品安全標準、食品安全檢驗方法等內容都有著較快的更新速度,檢驗機構工作人員應當重視培訓學習,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始終保持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
檢驗機構應當構建全量化的質量監督考評體系,提高檢驗報告的質量,有效避免失誤所引發的不良影響。檢驗機構可將考評結果和工作人員的利益直接聯系起來,提升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針對已出具的檢驗報告,檢驗機構可實施不定期抽查,并制定合理的獎懲制度,對表現良好的工作人員給予資金獎勵,促使工作人員重視檢驗報告的質量,保證所出具的檢驗報告均能做到信息資料完整、數據精準、結論公正合理。
食品檢驗報告中標準引用錯誤是由于前期樣品受理合同評審沒有到位,受理人員的專業能力與工作經驗不足,合同評審不夠嚴謹,影響報告質量問題。標準體系復雜多樣,檢測機構對標準的掌握程度不同,采用的檢測方法也有所不同,不同檢驗機構的檢測數據也有差異[6]。食品檢驗工作人員應了解產品基本情況,熟悉標準使用范圍、實驗方法與技術要求,指導委托方填寫合同,不可隨意更改。
食品檢驗報告是產品質量是否安全的直觀體現,在商品流通過程中的作用越發重要。目前,食品檢驗報告中仍然時常出現差錯,檢驗機構要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解決,提升檢驗報告的質量水平,全方位提升檢驗報告的完整性、真實性、權威性與有效性,保障市場經濟的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