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海珍 安徽省巢湖市市場監督檢驗所
食品安全抽樣檢測可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準,改善人們的身體健康,為保障該項檢測工作的科學性,應合理完善抽檢程序的抽檢方案,提高食品合格率。
在食品安全抽樣檢驗時要確認檢測流程,掌握檢驗方案和檢測方法,確認檢驗食品的類別與數量,數量或種類不同,檢測方案也要適時調整。抽檢人員根據食品的類型,確認了檢測方案和檢驗手段。在正式檢測前要確定抽檢數量,其遵循的原則為樣品數量達到檢驗標準,具體數量值要根據食品性質、檢驗方法與判定標準而定。在挑選相關樣品時其內部的微生物指標應滿足檢驗標準。比如,當前微生物檢測依據食品致病限量,該食品的內部指標需與致病菌的限量規定相符,抽檢人員需綜合考量該樣品內部的各項數據。食品抽檢的過程中,應適時監測其樣品保質期,抽樣前要保證其保質期在1個月以上,只有在該類時間下其部分乳制品的菌類才能滿足質檢要求。
明確抽樣檢查的方案和要求,要參考當前抽樣新規,合理優化抽樣程序,如封樣簽章的確認、信息采納、現場告知等。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部分食品的抽樣檢測采用了網絡抽樣法,即專業人員遵照已設定完成的網絡抽樣程序輸入相關數據信息,信息采集和費用支付都依據網絡系統內部的標準。抽樣的過程中,需全面檢查相關食品的內部信息,合理審查其食品包裝中的細節,確認抽樣范圍與食品門類,提高該項工作的專業性[1]。
在食品抽樣期間管理者應始終堅持抽樣原則,一般來講,抽樣檢查的目的是發現帶有質量問題的食品,若該類食品流通較廣泛且日常消費量較大,需重點檢測該類食品以保證人們的健康。在食品抽檢的過程中要合理劃分食品的風險等級,風險級別較高時,相關人員應增加其抽檢次數,當添加劑使用次數較多或某些環節存在污染時,該食品的風險等級較高[2]。食品安全管理者要嚴格管控其風險等級,加強對食品安全檢查的重視,切實改善食品質量,保障人們的食用安全。抽檢人員還要根據食品風險等級制定科學的抽檢計劃,利用網絡信息系統來強化抽檢數據的專業性,為食品檢測增強數據支撐。管理人員需重視相關消費者的意見或建議,對舉報或反應較強烈的食品嚴格檢測,并擴大抽樣檢測范圍,全面了解與掌握該類食品的整體質量。抽檢人員需定期更新食品抽檢名錄,若該食品連續抽檢多次都沒有出現質量問題,可適時調整該食品抽檢的頻次與數目,增加風險較高的食品的抽檢次數,切實改善食品抽檢工作的整體效率[3]。
食品抽樣檢測時相關人員需注意其內部的關鍵點,一方面,在開展抽樣檢測的過程中要注重其可追溯性,及時關注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許可證與營業執照,將抽樣產品進行集中擺放,地點設定在企業內部的成品庫中,其原因是該區域可有效儲存相關食品,保障其整體質量。若對餐飲單位或食品經營企業的進行食品檢測,要全面記錄其產品整體的庫存量、銷貨信息等信息,確保在發現該食品出現問題后能進行有效的追根溯源[4]。另一方面,抽樣檢測有隨機性特征,將相關食品投入到抽樣檢測地點時,無需告知其食品的批次與種類,食品經營者不得提供相關樣品,該行為會增加抽樣檢測者混淆的概率,只要將待檢測食品放置到合適的地點即可。在確定抽檢食品以后,抽檢人員也要對相關產品進行隨機抽取,在抽檢現場確認其抽檢比例以保證該項工作的公平性。
抽檢人員在抽檢現場需時刻遵守雙隨機原則,抽樣對象與抽樣者都需帶有隨機性,在現場執行該任務的人數要保證在2人以上,還要向管理人員出具抽樣檢驗的身份證明,若抽樣過程涉及到事故調查、案件稽查等還要由相關執法人員陪同。抽樣人員在進行食品抽檢時要嚴格遵照《抽樣管理辦法》與《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在確認自身工作職責后合理執行抽樣流程,改善抽檢工作的整體質量[5]。抽檢人員還需接受科學的技能教育培訓,全面了解其工作范圍內的抽檢任務,詳細了解各類食品的抽檢細則,在培訓過程中要將相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利用不斷的抽檢訓練來提升其專業水準。抽檢人員還需加強溝通與交流,增進對該項工作的了解,嚴格遵守抽檢流程,熟練掌握各項食品的分類與安全標準。
綜上所述,在進行食品安全的抽樣檢測時,工作人員應科學掌握該檢測流程,了解各類食品的風險等級,從容應對各類食品抽檢情況,提升抽檢水準,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