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學院 武嘉
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前提,良好的環境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資源和條件,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廣大農村地區,居民的生產發展對于環境的依賴程度更高。當前,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控制能力顯著提高,并獲得了較為成熟的環境保護及治理經驗,對進一步提升農村經濟發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市場經濟發展迅猛,而我國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仍有一定欠缺,導致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存在較大缺陷。對于這些問題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以減輕環境污染,促進環境質量提升,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動力。
農村的水環境面臨著多方面的污染問題。一方面,居民生活廢水亂排放,生活垃圾以及動物的糞便未及時處理,經過雨水沖刷流入河道。殘留農藥、化肥處理不當,流入水體當中導致了水污染。另一方面,城市中的工業廢水排放進入農村水體,也是導致農村水污染的原因之一。當前,我國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力度正在加大,城市的污染控制越來越嚴格,一些污染比較嚴重的中小企業便轉移到農村的鄉鎮進行發展。雖然這部分企業的到來帶動了農村的經濟發展,緩解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壓力,但也給農村的水環境帶來了災難性的污染,與之相比其經濟效益遠遠低于環境價值。
除工業及城市“三廢”對農村污染,即外源性污染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多外,農藥、化肥、農膜、獸藥、糞便及秸稈引起的污染,即內源性污染的種類和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由于部分農戶施肥技術比較落后,以至于化肥用量掌握不當,化肥利用率低,大量化肥流失殘留于環境中,是造成水體富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肥料的不合理施用,氮、磷、鉀施用比例不合理,氮肥超量,磷肥與鉀肥用量不足,從而導致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低。農村動物糞便等有機肥利用率逐漸減少,導致土壤肥力不足,土壤出現板結現象,土質嚴重惡化。
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日益增大,絕大部分露天堆放,嚴重污染空氣和水體。大部分農村缺少污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經過任何處理直接排放。農村的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給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推進農村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的調整和改變,完善農村污水、垃圾處理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認真做好飲用水源地保護、畜禽養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養殖污染無害化處理進程。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提高環境監督管理能力,進一步拓展環保部門,加快向鄉鎮和村組延伸,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村環境監控體系。落實基層環保力量,充分發揮鄉鎮政府和村組環境保護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從源頭上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物排放,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升資源綜合開發率和回收利用率。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要進一步深化認識,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實抓好鄉鎮污水處理和宜居示范鄉村創建工作,促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化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創新,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成熟的經驗要及時轉化為政策;要以美麗中國建設為目標,務實推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整合資源,著眼可持續,控制農村面源污染,確保農村飲用水安全,讓農村環境好起來、面貌靚起來。
在做好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礎上,著力提高農業面污染源的監測。大力推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積極引導農民科學施肥,多使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產地和蔬菜產地的污水灌溉,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總而言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導致的環境污染,不僅影響農產品質量,而且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因此,有關部門必須對其生態環境問題給予有效治理,確保美麗鄉村生態環境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