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明
(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江蘇南京 210042)
新型研發機構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而涌現出的一種新的研發組織形式,遵循“研發就是產業,技術就是商品”的基本定位,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創新創業與孵化育成等方面具有鮮明特色,投入、管理和運營機制方面更加靈活,是市場化運營的獨立法人科研實體,早期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注冊登記為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等實體,近年來成立的一般注冊為混合股份制企業[1]。
2017年下半年以來,泰州市啟動“大院大所及人才集聚工程”,圍繞“一產業建設一高端研發平臺”目標,政府主導推動建設一批總投資1億元以上的新型研發機構。
2017年泰州市印發了《泰州市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管理辦法》,明確了研發載體的內涵、運營模式、市級財政補貼政策及范圍等。市財政支持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建設期內總投資不少于1億元,其中購置且用于研究開發的儀器設備原值不低于2000萬元;運營后擁有一支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團隊領銜的研發隊伍,職工總數不少于50人,其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或高級職稱的固定研發人員不少于職工總人數的50%;面向社會的研發服務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不低于50%,其中面向本市企業的研發服務收入不少于年度研發服務收入的70%。市區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經費由區政府、合作院所和高校按照合同約定籌集,其中合同約定的區級承擔經費,市、區兩級財政按照實際撥付資金1:2的比例予以聯動支持。市政府重點支持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可以一事一議予以支持。
為汲取先進地區成功經驗,泰州市每年組織相關市(區)科技局、在建載體調研學習。先后赴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赴中科院深圳先進制造研究院等調研學習,并形成《泰州市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與運營的思考》調研報告。針對部分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存在進展不快、市場化導向不明晰的情況,邀請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對10家載體實施“專家會診”,專家組分別提出指導性建議和意見,并將專家組提出的指導性意見和建議以函件形式寄送至各市(區)政府,指導各地建設工作。
各市(區)政府主導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前期投入主要是以政府平臺公司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研發場地裝修、辦公設施購置、研發設備購置(含相關資產轉移)等為主,后期運營按序時進度給予撥款。市科技局會同市財政局,按照《泰州市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管理辦法》規定的市、區財政按1:2的出資比,兌現了中科院自動化所智能制造研究院等4家新型研發機構市級財政配套科技專項經費2700萬元。同時,督促靖江、泰興、興化按照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方案(合作協議)約定撥付到位,三市共撥付運營資金4000萬元。
通過合作、引進和自主培養的方式,重點引進了國內一批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中科院大化所中國醫藥城生物醫藥創新研究院集聚專兼職人員80人,其中江蘇省雙創團隊1個(2019年泰州市唯一一個)、江蘇省雙創人才1人、江蘇省雙創博士1人、113高層次創新人才5人、中國醫藥城113人才團隊1個。
中科院自動化所泰州智能制造研究院圍繞孵化一批優質項目、積聚一批實體企業、服務一批目標客戶,初步搭建了科技研發與產業服務平臺,省級眾創空間及江蘇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中科院大化所中國醫藥城生物醫藥創新研究院建立了中藥原創創新藥物發現平臺,獲批建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精準檢測質控技術重點實驗室。
哈工大機器人泰州智能制造研究院轉化科技成果3項、自主立項科研項目18項,其中8項已結項,申請專利67件(其中發明31件)、已授權專利17件(其中發明3件);江蘇大學轉讓給江蘇大學泰州新能源產業研究院專利27項(其中發明26項)、研究院申請專利15項(其中發明13項)。
載體建設以來,雖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總體而言還處于發展的爬坡階段。
前期相關區級政府、載體建設所在園區沒有經過充分周全地調研、規劃和論證,總體都存在建設模式不清,導致其功能定位模糊,研究領域不夠聚焦,服務產業科技創新功能不夠明晰,其中江蘇大學泰州新能源產業研究院比較典型。
新型研發機構大多由地方政府與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委托高校院所人才團隊來運營管理。高校院所多數以無形資產的形式持有股份,但在知識產權作價入股方面受制于各級政策,進度緩慢。人才團隊是新型研發機構的實際運營者,但多數機構都不持有任何股份,造成人才團隊工作沒有積極性。
新型研發機構由多方共建,但高校院所主要以無形資產入股,實際主要出資主體是地方政府,往往投資金額巨大,多家新型研發機構計劃投資都在1億以上。但載體由于機制不活、市場化程度不高,支撐產業技術創新的能力很弱[2]。產業化項目和孵化企業很少,主要還是依靠財政支持,橫向課題、技術服務收入很少,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孵化溢出效益不明顯,甚至理論上就沒有盈利模式的可能。
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前期主要關注場地、設備等硬件投入、人才到位情況、服務業績、轉化成果、孵化衍生企業等結果導向機制不明顯。
建議泰州市抓住機遇,市區聯動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圍繞三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創新發展需求,促進創新要素和產業要素深度融合,推動從產業集群向創新集群發展,培育若干產業創新高地。
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是科技創新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環,但新型研發機構不是萬能的,真正能做到集研發、孵化、服務、人才培養為一體的不多。在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初期,應明確各載體功能定位,發揮載體優勢學科,引導新型研發機構向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待成長起來之后,再向綜合性研發載體方向發展[3]。依托國內知名高校院所或境外知名高校院所、知名跨國公司等合作共建的高水平研發平臺,要與校級層面開展戰略合作,而非僅與個別專家層面對接,要保障穩定的科研成果來源。
大力推進新型研發機構企業化管理,委托輕資產公司進行運營,運營公司應為多元投資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人才團隊持有50%以上股份,鼓勵科技人員投資參股,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的創造性。鼓勵新型研發機構股權融資,探索特殊股權結構。各投資方應主要以貨幣形式出資,如確需以無形資產作價入股的,其無形資產應確權,經第三方評估后將所有權轉移至運營公司。
建立完善“產業導向、市場牽引、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院所支撐、機構加持”的發展結構與發展機制。財務上實行自收自支,靠企業孵化、技術轉移和人才培養等資產化的核心能力獲得造血功能。從靠政府投入轉變為各級政府的投入只是引導,主要依靠自身優勢參與市場競爭,更多的從市場上獲得訂單。
新型研發機構運營機制改革的同時,要建立以市場化業績為導向的考評體系。建設啟動階段,每年給予一定運行經費補貼,須對載體進行年度績效考核,明確年度目標任務,依據績效兌現運行經費補貼。針對不同的載體,在研發投入、孵化產出、成果轉化、人才集聚等方面量身定制相對應的考核指標。建設期滿后,納入全市載體正常運營績效考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