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臨清市農業農村局 邢啟龍
臨清歷史悠久,為千年古縣,黃河故道古桑樹群規模龐大,資源豐富,現有古桑樹群1500余畝,其中一萬多株古桑樹,平均樹齡300年左右,集中分布在臨清東部黃河故道經過的4個鎮街。被評為“省級地質公園”,古桑樹群被聯合國授予“全球農業文化遺產”。臨清市依托特有的古桑樹資源把桑黃產業的發展納入鄉村振興的發展規劃,將“小桑黃”做成了“大產業”。
近年來,為進一步推動品牌興農強農助農,臨清市把桑黃產業園項目列入重點工程,并連續兩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桑黃產業。根據當地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及品牌運行規律,臨清市農業農村局與臨清清源正本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山東百仕達地標產業有限公司成功推出了“臨清桑黃”區域公用品牌,并以其為主導打造桑黃產業全鏈條產品體系,通過人工栽培桑黃和古桑林下桑黃立體種植的新模式,培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研發系列產品,培樹特色品牌,促進了當地經濟和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
2020年12月19日,第二屆中國桑黃產業發展大會在臨清市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300余名專家學者、企業家和桑黃產業從業代表齊聚一堂,他們充分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共商桑黃產業發展大計,讓桑黃的藥用價值得以充分體現。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引才聚才,為臨清市桑黃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科技動力。臨清桑黃產業園的建立是桑黃產業取得新發展的成功典范。該項目聯合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研究院,以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托,先后組建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建立了一支由院士、教授為主的頂尖科研團隊,實現了從最源頭的桑黃菌種培育到產品加工銷售的完整的一條龍產業鏈。
臨清黃河故道古桑研發中心的成立,為桑黃產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該研發中心重點開展古桑樹高值化利用及產品研發,保護桑黃種子資源等學術課題研究,開展基于桑枝的人工栽培桑黃菌工藝技術研究,通過菌種優選、培養基優化、栽培工藝技術優化,建立人工栽培桑黃關鍵技術體系。通過人工栽培的方式提高桑黃的產量,將標準化種植模式發放給農戶。同時通過功能活性成分提取、發酵開發、復合林藥產品開發等工藝進行精深加工,增加其加工附加值。人工種植與精深加工的結合,將帶動臨清桑黃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研發的桑黃系列產品已在國內取得領先水平。
為了進一步壯大桑黃產業發展,臨清清源正本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桑黃產業項目被列入聊城市2020年農業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該項目占地126畝,其中技術研發和生產用地56畝,中藥材菌種培育溫室用地70畝。計劃建設桑黃人工栽培及產品開發科研基地、恒溫恒濕標準化大棚、桑黃菌絲培養庫、菌棒、無菌桑黃特醫食品、桑黃中藥飲片等車間以及桑黃博物館共7.8萬平米,購置桑黃中成藥和中成藥飲片提取、生產、檢測、包裝等設備710余臺(套),年產100噸“臨清桑黃”中藥飲片和功能性食品。項目投產后,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0億元,實現年稅收4000萬元,可帶動3000人就業,帶動種植戶1000余戶,可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如今,桑黃產業正成為臨清引領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桑黃酒、桑黃茶、桑黃顆粒等系列產品,成為古桑樹群所在地輻射帶動致富的“金疙瘩”。下一步,臨清的桑黃產業將以推動和提升山東省黃河故道桑樹林下經濟發展為目標,充分挖掘“黃河故道古桑樹群”農業資源,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發展千家萬戶的種植戶和種植基地,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同時依托“全球農業文化遺產”稱號,打造世界桑黃看中國、中國桑黃看臨清的“桑黃之都”地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