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祥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肝膽二病區 貴州 興義 562400)
膽道出血作為一種比較常見的臨床病癥,該病在現有臨床研究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很多患者在發病之后會表現出比較顯著的臨床癥狀[1]。如上腹部疼痛、黑便等癥狀,如果不及時采取診斷治療措施,對患者自身健康造成的影響將是非常大的[2]。通過相關研究分析發現,以Quincke三聯征和B超以及多層螺旋CT等影像學診斷技術等為患者診斷,能夠滿足患者診斷需求,對患者的病情控制具有一定幫助[3]。且在給予患者診斷處置過程中,能夠滿足患者的診斷需求,為患者自身病癥的控制奠定了基礎[4]。同時在完善各項診斷后,給予患者肝動脈結扎、肝葉切除、選擇性肝動脈栓塞及膽囊切除及膽總管引流治療均能夠有效幫助患者改善膽道出血癥狀,提升了患者治療效果,所以能夠得到患者認可。本文選取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50例膽道出血患者,探討膽道出血的診斷及治療方法,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50例膽道出血患者,為患者進行診斷及治療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齡范圍23~76歲,平均年齡(56.32±2.36)歲。50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實施肝動脈結扎治療,18例患者實施肝葉切除治療,5例患者實施選擇性肝動脈栓塞治療,5例患者實施膽囊切除及膽總管引流治療。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所有參與患者均符合膽道出血患者納入標準,患者在入院前2 h內有明顯的出血癥狀。排除標準:非自愿參與,臨床資料不全,以及患有其他嚴重疾病,精神溝通交流障礙者不予以納入。
為50例患者進行臨床診斷及治療,具體如下。
診斷方法:按照Quincke三聯征中對于膽道出血患者的判斷標準,為患者實施對應的診斷,具體如下:(1)按照周期性消化道出血,血常規檢查,觀察紅細胞指數,以及血紅蛋白下降情況,如果患者癥狀符合上述標準,則可以斷定患者為膽道出血。(2)采用B超以及多層螺旋CT等影像學診斷技術,為患者進行相關的診斷和分析,在診斷過程中如果發現肝內液性暗區則可以初步斷定患者為膽道出血。(3)借助纖維十二指腸鏡觀察患者十二指腸乳頭出血情況,并且在造影劑的輔助下做好患者的診斷和評估,以此為患者膽道出血確診提供幫助。
治療方法:在為患者治療過程中,結合患者臨床癥狀,最終采用肝動脈結扎、肝葉切除、選擇性肝動脈栓塞及膽囊切除及膽總管引流治療,具體如下:(1)肝動脈結扎治療,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后,在患者右側肋緣下切口或右側旁正中切口入腹切口。探查患者肝、膽囊、十二指腸以及胃脾等臟器狀況,確定患者是否能夠行肝動脈結扎術,然后結合患者臨床表現,按照肝固有動脈搏動位置,將肝十二指腸韌帶前層分離,在膽總管左側鈍性分離固有動脈。并且在肝動脈游離處給予0.5 cm絲線雙重結扎處置,結扎結束后給予患者術后縫合止血以及縫合腹腔處置,術后給予患者抗生素防感染。(2)肝葉切除手術,做好術前準備工作,然后給予患者術前評估分析處置,待患者達到手術條件后為患者進行手術操作。手術之前給予患者全身麻醉,通常采用硬膜外阻滯麻醉法,隨后切斷肝圓韌帶,將部分右冠狀韌帶分離,讓左側肝葉呈現游離狀態。解剖肝十二指腸韌帶,在膽總管內側分離固有動脈,并且給予患者雙重結扎處置。在肝橫裂左側分離左側肝管,門脈左干,給予患者結扎處置。隨后在膽囊窩左側與肝上、下腔靜脈左沿連線部位進行切斷處置,分離肝葉,做好病理送檢分析。同時在肝葉切除后給予患者快速止血處置,沖洗腔體,實施縫合,術后做好預后指導。(3)選擇性肝動脈栓塞治療,給予患者術前準備工作,然后經皮股動脈穿刺為患者進行栓塞治療。治療過程中,以碘化油、明膠海綿粉粒等作為栓塞填充物,通過穿刺處置后為患者進行止血操作,幫助患者做好止血控制。(4)膽囊切除及膽總管引流治療,給予患者全身麻醉處置,隨后進行膽囊切除治療,期間以腹腔鏡作為輔助探查技術,做好患者的診斷和評估,且在腹腔鏡輔助下進行膽囊切除。同時對于出血嚴重患者進行膽總管引流治療處置,經膽總管引流治療處置后,幫助患者做好出血控制,改善患者膽道出血癥狀,逐漸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突出患者治療優勢。
50例患者經過診斷分析后得出,誘發其膽道出血的原因主要和以下幾方面因素相關:即腫瘤疾病誘發出血25例,上腹部疼痛誘發出血患者22例,周期性出血患者1例,黑便患者1例,黃疸患者1例。
50例患者最終治療效果如下:22例患者實施肝動脈結扎治療,18例患者實施肝葉切除治療,5例患者實施選擇性肝動脈栓塞治療,5例患者實施膽囊切除及膽總管引流治療。經治療后,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4.00%(47/50),3例治療無效。
作為一種消化道常見的臨床病癥,膽道出血在現有臨床研究中的發病率是相對較高的。很多患者在發病之后會表現出比較顯著的臨床癥狀,這種情況下,應該采取科學的治療處置措施[5]。通過相關研究分析,在患者發病之后,如果不及時采取診斷及治療措施,將會對患者自身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甚至還會威脅到患者自身的生命安全,因而需要在患者診斷技術及治療技術的選擇上作出科學的分析,從而保障在患者診斷和治療過程中,能夠更為有效的為其病癥控制提供幫助。并且在臨床研究工作開展中發現,上述診斷及治療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的安全性較高,患者經處置后,其治療的有效性較高,這對于患者的自身治療而言是非常關鍵的,所以能夠將上述診斷治療技術推廣,以此為患者治療水平提升奠定基礎。本結果顯示,在為50例患者實施診斷及治療處置中,患者的表現是有所不同的。首先,患者診斷結果顯示,50例患者經過診斷分析后得出,誘發其膽道出血的原因主要和以下幾方面因素相關:即腫瘤疾病誘發出血25例,上腹部疼痛誘發出血患者22例,周期性出血患者1例,黑便患者1例,黃疸患者1例。患者治療結果顯示,50例患者經過治療后其最終治療效果如下:22例患者實施肝動脈結扎治療,18例患者實施肝葉切除治療,5例患者實施選擇性肝動脈栓塞治療,5例患者實施膽囊切除及膽總管引流治療。經治療后,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4.00%(47/50),3例治療無效。
綜上所述,在膽道出血患者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為患者實施科學的診斷及治療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能夠在臨床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做好患者診斷篩查工作,科學的為患者選擇治療方法,確保在治療方法的選擇及處置過程中,能夠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現階段社會發展中,由于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發生了改變,所以這種情況下,出現膽道疾病的人數在逐年增多,而膽道出血作為最為常見的膽道疾病之一,在當前社會發展以及臨床研究中都是比較危險的病癥之一。很多患者在發病之后會表現出比較顯著的臨床癥狀,因而這種情況下的患者治療及指導中,應該注重治療方法的選擇和篩查,通過以Quincke三聯征和B超以及多層螺旋CT等影像學診斷技術等為患者診斷,能夠滿足患者診斷需求,對患者的病情控制具有一定幫助。同時在明確患者膽道出血原因后,應該采取對應的治療技術,就目前臨床發展情況來看,在膽道出血患者治療中,能夠采用肝動脈結扎、肝葉切除、選擇性肝動脈栓塞及膽囊切除及膽總管引流治療。經臨床證實,上述治療技術在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較高,能夠滿足患者治療需求,為患者病癥控制奠定了基礎,也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有效的幫助其改善了臨床癥狀,所以在臨床治療技術選擇過程中,能夠將上述技術與患者治療結合,以此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