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芳 張 旭
(上海市嘉定區外岡鎮農業服務中心,上海 201800)
近年來,上海市嘉定區外岡鎮圍繞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目標,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蔬菜,當地蔬菜產業因此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目前,外岡鎮蔬菜生產面積達200 hm2,其中設施蔬菜面積約100 hm2,主要由上海綠望蔬果產銷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綠望蔬果)、上海百蒂凱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百蒂凱蔬果)等規模化主體進行經營。而蔬菜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外岡鎮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當地蔬菜生產中用工難、成本高、效益低等問題日益凸顯。例如,勞動力價格的大幅上漲導致了蔬菜生產成本劇增,而季節性、區域性、結構性過剩并存的供求關系以及上海大市場大流通的市場現狀,使蔬菜價格無法與生產成本同步上升,從而壓縮了蔬菜生產經營主體的利潤空間,導致經濟效益下滑(以綠望蔬果為例,在2015—2020年,長期雇工的工資由90元/d大幅上升至140元/d,而蔬菜平均銷售價格反而略有下降)。因此,推進外岡鎮蔬菜生產“機器換人”工程,提高蔬菜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已成為確保外岡鎮蔬菜產業穩定發展的當務之急。在此背景下,筆者擬通過對外岡鎮的蔬菜產業進行全面調研,分析外岡鎮蔬菜機械化生產現狀及制約當地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提升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的對策與建議,以供參考。
外岡鎮自2019年開始推進蔬菜生產“機器換人”工程,以實現“綠葉蔬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為最終目標,通過提升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為蔬菜穩生產、提效率、降成本、增效益提供重要保障。外岡鎮自開展“機器換人”工程以來,先后創建了綠望蔬果、百蒂凱蔬果等2家市級“機器換人”示范基地,且在示范基地創建過程中,及時總結創建示范基地的好經驗和好做法,并以召開現場會、培訓、媒體宣傳等形式,展示“機器換人”的成效。例如,百蒂凱蔬果引進的“YTLM-110起壟覆膜機”,可實現一天單機起壟1.67 hm2,較傳統人工起壟的作業效率提升了15倍以上,且作業質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綠望蔬果引進的“3WPZ-600SH噴桿噴霧機”,動力為純電動,可實現一天單機噴藥4 hm2,平均每667 m2機械作業時間只需8 min,使用該農機設備后,在提升作業效率的同時,提高了防治效果、減少了農藥施用量。目前,這些新型實用的機械設備已在外岡鎮多家蔬菜生產合作社進行了推廣使用。通過“機器換人”示范基地的創建及引領,有力提升了外岡鎮蔬菜生產的機械化水平。
近年來,外岡鎮陸續引進并應用了涵蓋耕(整)地、播種、移栽、灌溉、施肥、植保、采收等生產環節的機械設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蔬菜生產上用工難、效益低等問題,但蔬菜生產基礎設施與機械不配套的問題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外岡鎮蔬菜設施大棚以GP-C832型為主,存在種植面積小、匹配的機械生產能力差等缺點。(2)因受上海地區多雨寡照氣候條件及外岡鎮西片區地勢低等因素的影響,在當初設施大棚建設時偏重排水溝的設計,從而影響了蔬菜生產機械進出大棚。(3)部分蔬菜園藝場的道路與大棚作業地塊的落差較大,對機械的作業深度與作業效率產生了影響。
通過對綠望蔬果的蔬菜生產機械應用情況進行調研可知,該合作社雖在近3年內陸續引進了23臺各類機械,涵蓋了蔬菜生產的各個環節,但許多機械設備在實際蔬菜生產中并沒有達到預期的使用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大多數機械的功能單一、通用性較差,再加上不同蔬菜生產經營主體的蔬菜種植模式復雜多樣,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種植布局零散等,導致蔬菜生產機械的實際使用效果欠佳,尤其在播種、移栽、采收環節,機械的利用率更低。(2)在蔬菜生產的耕(整)地、灌溉、施肥及植保等環節,機械化程度雖較高,但部分機械因質量不高、日常保養欠缺及農機手操作使用不熟練等,導致機械的維修率較高,甚至出現了維修費用超過購買成本的現象。(3)與稻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相比,蔬菜中葉菜類蔬菜品種較多,因其生長環境不同、生產方式多樣,很難設計出通用的綜合性機械,而這是目前蔬菜產業機械化發展的瓶頸問題,單從機械設備方面,短時間內很難取得有效突破。
農機與農藝融合不深是目前上海市蔬菜生產“機器換人”工程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蔬菜的種植模式復雜多樣,標準化生產水平低,種植規模相對糧食作物小等,導致不同的蔬菜生產經營主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根據不同的蔬菜品種,摸索形成了相應的種植習慣和生產方式,種植技術自成一體,沒有統一的作業標準。(2)有的蔬菜生產經營主體的生產技術粗放,例如,在大棚種植同一蔬菜品種,其行間距不盡相同,再加上農機具的相互配套銜接性和通用性不強,影響了“機器換人”工程的推進。(3)不同蔬菜生產經營主體在機械起壟(作畦)、收割等環節采用的機械作業方式各不相同,一旦出現問題,這些蔬菜生產經營主體不會主動去改進農藝技術,促使農藝與農機銜接磨合,而是主觀地認為是機器不適合,從而影響了“機器換人”工程的推進。
“宜機化”改造是對存量老舊蔬菜生產設施進行改造,從而提高機械作業效率的一項后補措施。2019年,綠望蔬果針對其現有的部分GP-C832型大棚進行了“宜機化”改造試點,改造內容包括:管棚端面門頭改造為全開型,以提高作業機械進出的便利性;管棚同一軸線“合二為一”,使大棚的長度增加1倍,以提高機械的作業效率;大棚兩側的卷膜器由手動改為電動,以減輕工人的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宜機化”改造試點,合作社的機械化作業水平及作業效率均得到了明顯提升,基本達到了“宜機化”改造的任務目標。因此,將來外岡鎮應以大棚“宜機化”改造為抓手,在百蒂凱蔬果等蔬菜生產經營主體中進一步推進大棚“宜機化”改造,以彌補蔬菜機械化生產設施的短板。同時,在“宜機化”改造過程中,應及時跟蹤生產者的實際使用情況,總結各種形式大棚結構改造后出現的優缺點,以不斷完善改造技術,從而形成適宜蔬菜生產經營主體“機器換人”作業的設施建設規范標準,從源頭上解決目前存在的設施不適應機械作業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推進蔬菜生產“機器換人”工程。
通過調研發現,綠望蔬果、百蒂凱蔬果等規模化蔬菜生產經營主體種植的蔬菜品種多達20個,其中青菜、生菜、茼蒿、羅勒等主栽品種的種植面積占比達80%以上。因此,在現有或新建的蔬菜基地內,可通過政策引導、統籌規劃,將主栽品種和搭配品種進行分類歸并,形成主栽品種的集中規模化種植基地,以此為基礎開展農機裝備、農藝技術的融合試點,并進行總結歸納,最終形成針對某一蔬菜品種的標準化、可操作性強的機械化生產技術規程,從而促進設施蔬菜機械化生產裝備和技術的推廣應用。另外,主栽品種的集中規模化生產,也契合上海市蔬菜生產的綠色認證要求,有助于蔬菜產品通過綠色認證,進而提高產品的品牌知名度,提升產品附加值。
根據《上海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外岡鎮將啟動以數字化無人農場為核心的外岡綠色田園先行區建設。目前,先行區內規劃有泉涇設施菜田提升、周涇設施菜田建設等3個設施菜田建設項目,總建設規模達66.67 hm2,而先行區建設可為外岡鎮推動蔬菜生產“機器換人”工程帶來機遇。因此,外岡鎮可圍繞綠色田園先行區建設,在充分了解蔬菜生產經營主體的實際機械化生產需求和及時了解國內外蔬菜機械化生產發展最新動態的前提下,在規劃提升或新建設施蔬菜基地時,將基礎設施建設、設施大棚設計、作物品種布局與機械化作業結合起來,在先行區內打造技術裝備先進、生產綠色循環、品牌優勢突出的都市蔬菜“機器換人”生產示范區。
具體措施:(1)加強對蔬菜生產經營主體的培訓,通過農機現場會、農機培訓班等形式,宣傳示范各類新機械、新技術、新模式,促使農機手熟練掌握農機使用技巧,促進農藝與農機的充分磨合。(2)借鑒外岡鎮農機合作社在糧食生產中社會化服務的成熟經驗,探索外岡鎮蔬菜生產農機社會化服務模式,通過培育和建立蔬菜生產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為區域內種植規模較小的種植社(戶)提供專業化、低成本的機械化生產服務,以降低機械單獨購買、使用及維修的成本,提高機械利用率。
蔬菜生產“機器換人”工程是一項不斷發展、完善的長期工程,要做好這項工作,離不開相應的配套扶持政策。具體為:(1)要充分發揮國家及上海市農機購置補貼等扶持政策的作用,擴大現有蔬菜農機補貼目錄范圍,由生產環節向產前及產后兩端延伸,并實行動態管理,以及時調整更新實用型蔬菜生產“機器換人”設備。(2)為鼓勵蔬菜生產經營主體自主引進使用新型機械,可對蔬菜生產經營主體根據自身生產情況自行購買的機械設備,在其作業達到一定面積后,或經農機主管部門認定具有推廣價值的,或后被納入補貼目錄的,以“先買后補”或“以獎代補”等形式予以支持。(3)可借鑒水稻機插秧補貼的經驗,對蔬菜生產環節應用“機器換人”作業達到一定比例的蔬菜生產經營主體進行專項補貼,以增強蔬菜生產經營主體購置農機、使用農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