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杰 程 燦 張喜娟 周繼華 張 潔 袁 勤,
(1上海弘輝種業有限公司,上海 201323;2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上海 201403)
目前,上海市主推的雜交粳稻品種為“花優14”和“秋優金豐”,但長期種植這兩個品種后,發現其存在產量優勢不明顯、生育期偏長、適宜種植范圍小等問題。由上海弘輝種業有限公司和上海農業科學研究院作物所聯合選育的雜交粳稻“紫祥優26”,不僅繼承了“花優14”和“秋優金豐”的抗倒性強、米質好等優點,更是彌補了兩者的不足。例如,“紫祥優26”的全生育期比“花優14”和“秋優金豐”短3~5 d,適應性更強,產量更高,故更具推廣應用價值。同時,經過幾年的種植試驗,“紫祥優26”的高產制種及栽培技術也已趨于成熟。因此,上海市于2020年開始大面積推廣“紫祥優26”,2020年制種面積達6.67 hm2,在上海市推廣種植面積達666.67 hm2,2021年預計制種面積為16 hm2,計劃在上海、江蘇等地推廣種植面積達1 666.67 hm2。
為了更好地服務廣大種植戶和更大范圍地推廣種植“紫祥優26”,筆者擬對“紫祥優26”的品種選育過程、品種特征特性、高產栽培技術及注意事項等進行總結說明,以供種植戶參考。
“紫祥優26”是以BT型不育系“紫祥A”和強優勢粳稻恢復系“申恢26”配組而成。其中,母本不育系“紫祥A”為BT型雜交粳稻不育系,是由“秀水03”經田間自然變異系選穩定單株“03-87”與BT型粳稻不育系“寒豐A”回交轉育而成,該不育系田間種植群體一致,經濟性狀好,株高80 cm左右,感光性較強,株型緊湊,葉色深,青稈活熟,育性穩定,不育株率100%,花粉敗育率為100%,開花習性好,花時集中,穎花開穎角度大,異交結實率達40%以上;父本恢復系“申恢26”是以“P28”與“繁9”雜交后,經多代系統選育而成,2014年恢復系基本穩定,株高105 cm,播始歷期105 d左右,株型緊湊,穗密集,二次枝粳聚集,葉色綠,分蘗力較強,灌漿速度快,青稈活熟,后期熟相清秀,千粒重27 g左右,開花習性好,花粉量大,易于制種。2016年推薦“紫祥優26”參加上海市雜交粳稻區域試驗,2018年“紫祥優26”通過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滬審稻2018003)。
“紫祥優26”全生育期164 d左右,株高100 cm左右,植株較矮,抗倒性強,株型緊湊,葉色綠,成熟期轉色較好,分蘗力強,穗型中等,成穗率高,每667 m2有效穗數18萬~20萬穗,每穗總粒數160~190粒,結實率90%左右,千粒重約26 g,品質優良,食味品質好。經農業農村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分析,“紫祥優26”糙米率84.2%、精米率75.1%、整精米率71.8%、透明度1級、堿消值7級、直鏈淀粉含量16.2%、膠稠度79 mm,主要米質指標達國標一級優質米標準。
“紫祥優26”于2016年參加上海市雜交粳稻區試,平均每667 m2產量為706.6 kg,比對照“花優14”增產8.6%,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17年參加區試續試,平均每667 m2產量為669.0 kg,比對照“花優14”增產12.2%,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17年參加上海市雜交粳稻生產試驗,平均每667 m2產量為635.8 kg,比對照“花優14”增產12.4%,增產達極顯著水平。
2017年“紫祥優26”在奉賢潘墊、市農科院莊行試驗站、上實集團、浦東弘輝祝橋基地,以及在浙江、安徽等地進行多點鑒定示范種植,平均每667 m2產量為647.4 kg,比對照“花優14”增產14.6%;2018年在浦東祝橋示范種植,平均每667 m2產量為665.9 kg,比生產上主推品種“花優14”增產5.6%,且早熟4 d;2019—2020年“紫祥優26”在上海浦東、金山、嘉定、崇明及江蘇等地進行新品種推廣種植,經專家現場割產驗收,浦東點平均每667 m2產量為722.5 kg,江蘇點平均每667 m2產量為770 kg。
“紫祥優26”適合在上海、蘇南、浙北、皖南等地作單季晚稻或早茬口雙季晚稻種植,可直播栽培,也可育秧移栽,但種植時均要注意適時早播、合理密植、科學用肥、加強病蟲草害防治。
“紫祥優26”抗倒性強,可作直播栽培,也可作育秧移栽,且適時早播有利于其獲得高產。若采用育秧機插栽培,宜在5月中旬播種,每盤播干谷120 g,每667 m2大田育秧16盤,每667 m2用種量為2 kg(若晚播用種量則適當增加),待秧齡為18~20 d、葉齡為3.5葉時,選用行距30 cm的插秧機進行移栽,種植株距14 cm,每667 m2栽1.6萬穴左右,每穴栽3~4株,確保每667 m2基本苗數為4.8萬~6.4萬苗。若采用直播栽培,播種前需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25%氰烯菌酯2 000倍液浸種60 h,催芽至露白后拌驅鳥劑防止雀害;然后選用行距25 cm的精量穴直播機于5月中下旬播種,穴距16 cm,每穴播種3~5粒,每667 m2用種量為2.25~2.50 kg。
大田每667 m2施用純氮總量在20 kg左右,N∶P∶K為1∶0.5∶0.75。具體為:每667 m2施水稻專用復合肥40 kg作底肥,秧苗移栽后5~7 d或直播后10~13 d每667 m2施尿素15 kg促分蘗,間隔7~10 d后再每667 m2施尿素15~20 kg作分蘗肥,7月20日前若田間缺肥較重,每667 m2可再補施尿素5.0~7.5 kg,8月上旬每667 m2施復合肥7.5 kg作穗肥。
水漿管理:分蘗期堅持淺水灌溉,干濕交替,促進根系生長和分蘗;8月底停水曬田,以腳踩田面不陷、田塊輕度開裂為宜;孕穗揚花期和灌漿期田間保持淺水層;收割前7~10 d完全斷水,做到青稈活熟。值得注意的是,若采用直播栽培,播種后至秧苗3葉期前禁止灌水,以促根系下扎。
采用直播栽培,播種后3 d要及時用乙草胺或芐嘧丙草胺等水稻芽后除草劑進行封田除草,水稻4~5葉后再用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滅草松等除草劑滅殺田間雜草;采用移栽栽培,移栽前3 d用噁草酮對秧田進行封閉除草,移栽后7 d結合施用尿素,用芐嘧磺隆·丙草胺進行第2次雜草封殺。
病蟲害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依據病蟲害預測預報,嚴格科學地使用農藥。要特別注意對稻瘟病的防治,應于秧苗4葉期、孕穗中后期(葉枕平)、破口期分別用三環唑、春雷霉素、稻瘟靈等防治葉瘟病和穗瘟病,并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產生抗性。其他病蟲害參照當地植保部門的病蟲情報進行防治。
待95%籽粒黃熟后,選擇晴好天氣進行收獲。收獲后的稻谷要及時曬干或烘干,直至稻谷水分含量降至16%以下。值得注意的是,烘干時降水速度應控制在1.5%以下,以減少爆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