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羅山縣龍山街道辦事處農業農村服務中心,河南 信陽 464200)
我國農業一直存在科技水平低下、生產效率不高、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無法滿足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把農業經濟與低碳經濟結合起來能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為更好地把握這一機遇,本文圍繞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開展了具體研究。
為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轉變農業方式,比如設法降低對各類化石能源的依賴性以及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發展生態農業。還應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的農業經濟轉型途徑,關注農業種植中化學肥料的替代品,比如采用生態糞肥,減少污染物質。這對土壤肥力的提高、環境保護的強化均有積極影響[1]。
在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應結合低碳經濟理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更好地利用環境資源,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糧食問題是我國最大的問題,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應關注對現代化道路的探尋,以避免環境遭到破壞。總而言之,低碳發展應成為一種推動農業經濟發展轉型的指導理念[2]。
生產結構受到資源等因素的限制時便要向低碳化的方向發展。我國近年來在轉變生產結構、整合各類資源方面的實踐便是典型。因此,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發展應關注對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比如優化用地結構,結合工農業的科學布局,更好地發揮低碳理念的指導作用,以減少農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
融合經濟與生態,用農業技術保護環境保護,可以讓生態農業更好地適應低碳經濟的發展。同時,在各類先進技術的支持下生態化農業還能夠較好地助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更好地開發農業資源,真正實現現代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實踐方面應做好對土地資源的優化和利用,避免出現土地浪費。還要重點普及相關知識,拓寬農民就業渠道,以保證他們能生產綠色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具體可通過改良品種、提供補貼政策等方式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支持。
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發展還可以對循環農業的建設進行探索,深度融合低碳經濟理念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以進一步完善農業經濟發展結構,幫助其更好地應對低碳經濟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從而實現生態環境與農業生產的共贏。將農業生產廢物轉化為沼氣是最常見的循環農業經濟模式,它能使用沼氣發電,其剩余沼渣還能作為肥料。循環農業經濟模式能節約農業生產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率,具備較高實用價值[3]。
為了讓糧食生產推進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本文結合河南省的實際情況提出創新土地制度。這需要轉變政府的管理模式,制度核心為耕地生態補償。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區,河南省的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直接關系著我國的糧食安全。而本文通過實際調研發現傳統命令控制性農業發展管理模式仍是河南省農業生態補償體系的主流。這種模式忽視保護生物多樣性、防風固沙、凈化耕地等生態服務的價值,很容易出現各類環境問題。因此,河南省低碳農業經濟發展需設法轉變政府管理理念,并推行土地制度的創新,做好耕地生態補償政策體系的建設,以更好地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服務作用,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糧食生產之間的良性循環,同時實現低碳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河南省平原地區的糧食生產能力較強,政府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連接和指導作用,必須關注耕地資源對當地發展的限制,設法實現“農地使用方—政府—農戶”的土地流轉制度的創新,滿足當地糧食生產對土地規?;洜I的需要,以提高耕地資源效率與糧食生產效益。此外,在創新土地流轉制度的同時還要有針對性地設計耕地生態補償方式,具體需涉及技術、資金、實物等,以進一步實現耕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針對河南省非農產業發展較為優秀的地區,應關注對其他產業反哺能力的激發,創建的土地流轉制度需以市場為導向,讓糧食生產能力可以隨著土地比較利益的增長而提高。還應結合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有針對性地制定農業生態補償標準政策和土地制度,以實現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存在較高的碳排放量,因此應設法創新農業生產技術,同時還要構建高水平的低碳糧食生產模式。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固碳釋氧的糧食作物有較強的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因此,在農業生產技術創新的探索中河南省應將糧食生產當作重點碳匯產業,同時還要重視生物固氮作用的發揮。如探索可操作性強、實用性強的農作物固氮產氮模式,以大幅減少氮肥生產的能源消耗,從而直接或間接減少糧食生產過程帶來的水質、土壤、大氣等污染。在具體實踐中應結合不同地區的糧食作物類型和自然地理條件,積極發展與水稻、小麥相關的生物儲碳技術。同時,還要圍繞玉米、水稻、小麥等作物有針對性地探索結瘤固氮技術,如固氮螺菌、稻黃桿菌等生物固氮菌類,以有效降低農用化肥的使用量,控制糧食生產環節的碳排放量,從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提高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是低碳糧食生產的核心目標,因此基于糧食生產的低碳農業經濟發展還應逐漸摒棄傳統糧食生產理念,樹立節約資源和能源的理念,在糧食生產領域積極推廣節地、節能、節水、節肥等新型技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明顯,因此不得盲目采用統一的現代農業技術,需要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農業技術。在節地方面,河南省豫南等地區需設法重點提高土地復種指數。例如,對一年多熟的糧食生產進行探索,實現對當地光熱資源的充分利用。對于山地、丘陵等糧食生產區域,可采用立體農業模式。例如,在豫西北等地區推行林糧間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糧食生產。在節能層面,應關注對精確化耕作、保育化耕作等新型糧食耕作模式的應用,同時做好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區域性建設,設法實現對跨區域農機和農業技術的使用,充分發揮農合組織的作用,以延長糧食產業鏈,降低糧食生產的能耗。在節水層面,豫東、豫南等平原農區需做好渠系、機井、灌排、管道等的布局,并配置相應的配套基礎設施。此外,還要發展水肥藥聯用、滴灌、低壓管道輸水、噴灌等技術。對于存在大量山區、丘陵地形的豫西農區,應關注雨水資源的充分利用,保證引入和應用的技術能提高農業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如運用旱作栽培、土壤保水、免耕直播等技術實現土壤保墑能力的提高。在節肥層面,需保證農技推廣體系能夠充分發揮作用,要結合實際情況持續提高人們使用肥料的能力,避免過度使用肥料,更好地保護環境。此外,還要同時考慮不同地區在糧食作物品種和自然地理條件方面存在的差異,選擇合適的節肥技術,進一步推進基于糧食生產的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
基于糧食生產的低碳農業經濟發展離不開科學農業技術的支持,因此還要關注科學農業技術的推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在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科學農業技術均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因此政府必須在技術研發和推廣方面加大投入,并關注新能源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做到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經濟發展兼顧。政府相關部門需做好宣傳工作,保證農民能夠真正形成長期發展意識,而非僅關注眼前利益。只有大力推廣科學農業技術,可持續的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具體的宣傳工作可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如圍繞試驗田直觀展示科學農業技術的優勢,并為農民學習先進技術提供人才、資金方面的支持。
低碳經濟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需關注多方面的影響因素。本文結合河南省糧食生產的實際情況提出的創新土地制度、以碳匯農業為核心、建立節約型糧食生產體系等建議,直觀地展示了可行性較強的農業經濟的低碳發展路徑。為更好地適應低碳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還需關注生產能源結構的優化、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相關制度法規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