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娜,曹毓其
(中車大連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21)
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生產要素價格整體上漲,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加之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猛烈沖擊,導致很多企業徘徊在生死線上。為此,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資委”)要求國有企業要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并且要更加全面地、深入地、系統地開展提質增效活動,廣開源、善節流,不斷突破與創新,通過內部挖潛過難關、開新局、謀新篇。
提質增效是我國對國有企業提出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性任務要求,也是中央企業需要持續深入推進的頭號任務。根據不同的經營形勢和發展態勢,國資委每年針對國有企業每年開展不同主題的提質增效專項活動。
提質增效的內涵就是以企業戰略綱要為統領,圍繞年度經營工作思路,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鎖定“品質、效率、效益”目標,通過“創新、融合、變革”,聚智聚能,持續深化企業經營體系與管理體系建設,強化結果導向,注重過程管控,強調全過程、全要素、全方位的提質、降本與增效。站在企業有效經營與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看,不難發現提質增效的本質就是通過不斷創新與變革,著力突破體制機制束縛,持續激發企業內生動力,發揮資源的最大價值和效用,從而實現企業經營品質和管理水平的雙提升。
提質增效包含企業盈利、運營、投資、風險、人工效率、質量對標六大類共十八項指標。通過對各類各項指標進行分析發現,關鍵指標要素是收入、利潤和兩金周轉(存貨與應收賬款),因此,企業只要做好開源、節流(成本費用)和兩金周轉,就可以較好地實現提質增效的整體目標。換言之,開源、節流和兩金是提質增效方案策劃和專項活動開展的發力點和落腳點。
持續改善(Kaizen)方法最初是日本“持續改進之父”今井正明在《改善-日本企業成功的關鍵》一書中提出來的。持續改善是指對企業不同領域或工作位置進行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涉及企業的每一個人和每一工作環節。如今,持續改善更廣泛的是指企業聚焦價值并不斷識別與消除浪費的各項活動。換言之,持續改善是一種鼓勵全員勇于打破現狀和常規,不斷追求品質更優、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效益更好,并最終實現成果共享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由此可見,提質增效與持續改善之間有著嚴密的內在邏輯關系,即提質增效是方向、是目標、是結果,持續改善是路徑、是方法、是重要手段。
本文以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某零部件生產制造企業(以下簡稱“D企業”)為例進行闡述,該企業主要負責機車、動車等核心零部件的營銷、設計、生產制造等,要實現提質增效,就要聚焦改革與創新,基于精益化組織機構和市場化經營模式構建持續改善體系。
文化是強大的思想武器,D企業以內部市場化機制改革為契機,在全公司打造市場經濟文化,樹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多勞多得、優勝劣汰”的價值觀和“不等不靠不要、敢想敢干敢闖”的行為導向。與此同時,D企業塑造持續改善的企業文化,強調“改不改善不用談,改善多少可商量”“不怕你有多落后,就怕你不改善”“所有工作都必須持續改善,改善永無止境”等。
系統學有一個重要原理,即結構決定功能。D企業基于精益思想,聚焦價值,將整個業務過程區分為“經營過程(獲取訂單)”和“運營過程(實現訂單)”?;诖耍珼企業構建精益化的組織機構,成立事業部(具有營銷、產品設計、售后服務等職能),主要目的是獲取更多有效訂單;成立制造中心(具有采購、工藝、生產、試驗檢測、倉儲物流等職能),主要目的是保質保量低成本地完成訂單交付;將職能部門當作平臺支撐,主要目的是做好管控和服務;最后基于完全責任制,厘清各部門及各崗位的工作職責。
D企業基于精益化的組織機構建立內部市場化精益經營模式。首先,明確各部門經濟責任,即事業部經營對象是各條產品線,其經濟責任是基于每條產品線創造更多的收入和利潤,此時擔責組織是各個產品線經營團隊;制造中心經營對象是各條產品線,其經濟責任是基于每條產品線降低成本費用,從而創造更多利潤,此時擔責組織是各個產品線經營團隊;各職能部門是費用中心,其經濟責任是利用政策和價值實現等進行多渠道創收,管控各項費用,此時擔責組織是各部門。其次,在事業部與制造中心之間建立內部市場交易機制,確定各產品內部交易價格。最后,對事業部和制造中心分別進行完全成本核算,并將經營效益與薪酬分配關聯起來,實現差異化、市場化的薪酬分配。
D企業導入方針管理、建立組織愿景、圍繞核心經營指標在戰略規劃上制定3~5年突破性發展目標,然后明確年度突破性目標。并運用一階X矩陣對年度突破性目標進行部署,自上而下逐級制定二階X矩陣、三階X矩陣,依照各階X矩陣自上而下制定對應的突破性改善項目。再針對各個突破性改善項目,確定項目目標、實施計劃、所需資源等,建立獎勵項目預約機制,明確各個項目獎勵金額,在全公司范圍內公開進行項目預約,鼓勵全員主動挑戰、積極突破,并在年末根據各項目實施效果兌現激勵金額。
群眾性改善是企業持續改善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D企業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地開展自下而上的群眾性改善工作。首先,通過微信、條幅、勞動競賽等方式營造鼓勵全員改善的文化氛圍。其次,在全員范圍廣泛開展精益理念和精益工具方法的知識培訓及案例推廣活動,通過召開層級會議、改善提案等方式廣開言路。最后,建立全員改善激勵機制,規范評審標準,定期組織評審,發布優秀案例。
基于持續改善體系策劃與部署提質增效工作方案是D企業全年工作部署的重要工作內容。首先,承接戰略目標,把規劃目標分解為年度經營目標。其次,聯動財務預算,以年度經營目標作為財務預算目標值,并按部門進行分解。再次,將預算值與上年度實際完成值的差異作為當年突破性改善目標值,并運用X矩陣進行改善項目的分解和部署。最后,通過召開層級會議、改善提案等方式開展群眾性改善工作。通過自上而下的突破性改善和自下而上的群眾性改善能夠落實提質增效要求。
需要采取相應的保障措施確保持續改善體系的有效運行,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D企業的保障措施主要有以下六點。第一,建立持續改善組織,設立公司領導小組決策機構、專家委員會咨詢評審機構和持續改善辦公室,將這些機構組織作為策劃和組織實施的辦事機構。第二,加強持續改善的領導力,把持續改善能力作為干部選用提拔的主要依據,要求每個干部每年都必須領導若干個改善項目,并將承擔項目數量及完成效果與干部評價考核及年薪掛鉤。第三,評審、批準與發布年度提質增效方案及各級改善項目。第四,通過領導者現場督查機制、層級會議機制等定期對方案和項目進展情況進行指導、督查和跟蹤。第五,建立健全評審機制,規范評審標準,定期評審實施進度、驗證實施效果。第六,加強知識管理,對最佳實踐進行固化和常態化管理,形成知識積累。
提質增效促發展,持續改善練內功。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要結合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立足價值創造,強化持續改善,注重挖潛增效,提高發展質量,打贏提質增效攻堅戰和持久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使企業長期處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