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
(武漢外國語學校,湖北 武漢 430056)
在地理教學中,“教”和“學”都不能“純課本化”,教師可將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巧妙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讓地理知識點變得簡單、立體、直觀而形象。因此,將生活化教學引入高中地理知識教學中具有積極意義。一方面,部分地理知識煩瑣、枯燥且晦澀難懂,將其融入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情境以及案例中,可以開闊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將生活化教學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地理課堂的趣味性、可參與性,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從而有效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
所謂生活化教學是指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中,激發起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強烈欲望,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生活化教學模式是新課改后衍生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從而積極有效地展開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為依托、以情感和能力為核心的教學活動。高中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因此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教學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核心素養下的生活化教學能夠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優化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生活實例中融會貫通,從而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實現了“學”與“做”的有機融合,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情境教學法是新課改下衍生的一種有效教學方式,該方法能夠將抽象的知識點轉變成易于理解的知識點。將其應用在地理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生活,能夠更透徹地理解地理知識點的內容,且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還能夠激發學生對地理課的興趣,從而主動探究地理知識。同時,教師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使課本中的地理知識能夠真正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降低其地理學習的難度,并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之中,更透徹地掌握地理知識,提高學習能力與效果。
舉例來說,在學習“海水的運動”這節課時,先為學生展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發起諾曼底登陸戰役,選擇在6 月6 號作為登陸日的相關圖片,使學生能將抽象的地理知識生活化學習,有效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學生能夠從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對相關地理知識的深入探究,有效發散自身的地理學習思維,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夠自主且高效地掌握海浪、潮汐和洋流,對人類活動影響的成因。
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地理知識無處不在。學生面對抽象的地理知識時,常常無法深刻地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將生活中的素材引入高中地理課堂中,優化課堂教學設計,使學生結合生活素材來理解知識內容,化抽象為具象,化繁為簡,輕松突破重難點,并讓學生深刻感知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和魅力。
例如,在教學“地球的運動”時,為了使學生能夠輕松理解地球的公轉、自轉的方向、周期、軌道、速度等基本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教師在講解這節課時可以結合生活中學生常見的場景,引導學生將地理現象與地理知識聯系起來。“每天太陽都會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地球上每年都有四季的變化。”教師通過生活現象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喚醒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規律,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歸納能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生動的生活化課堂導入來快速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例如,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全國降水量預報圖”:一張是未來2 天全國降水量的預報圖,一張是風云二號的衛星云圖,從圖中能夠看到南方地區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雨季后迎來了久違的晴天。學生雖然能夠直觀地看到未來2 天降水量的區域變化,但是對于如何分析出未來天氣的走勢產生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借助導入環節的氣象衛星知識使學生認識到:從太空對地球和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地球衛星將數據傳回地面站后繪制成各種云層、地表、海面圖,然后經過了一系列的處理和計算得到了各個區域的氣象信息。生活熱點的導入不僅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結合生活熱點問題強化自身的區域認知,從而提高了地理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課堂中,教師應深度挖掘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根據對學生的不同教學內容,將各種生活資源有效地運用到教學中,為學生構建生活化且高效的地理學習課堂。讓學生能夠基于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對各種地理知識的深度探究,深化自身對于地理知識本質與規律的理解,使得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地理的學習價值,將其有效地運用在實際生活之中,從而將學生都培養為國家所需的優秀地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