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娜,張孟芳
(鄭州工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1400)
歷史上素有“綠城”之稱的鄭州,隨著城鎮化的加劇,生態環境越來越差,很難尋覓到曾經“綠城”美譽的蹤跡。長時間嚴重霧霾已經使鄭州成為名副其實的“霧都”。所以,人們越來越對城市高質量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環境產生了強烈的需求。開始關注城市的“宜居性”。但是如何打造城市的宜居性呢?鄭州市長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鄭州”。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宜居水平,塑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生態環境,打造天更藍、水更清的美麗中國示范城市。
綠色發展內容包含了多層涵義。首先是強調保護環境,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生態環境問題。要求既要做到提升經濟發展,也要兼顧到環境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共同發展。楊平[1]認為綠色發展是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與統一,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綠色發展是對傳統觀念的摒棄、是對現代發展觀念的補充,更加尊重人的精神層次需求。因此,綠色發展的范圍不僅包含了社會經濟,還包括了社會文化、政治層面的因素。王玲玲等[2]認為綠色發展包括綠色環境、綠色經濟發展、綠色政治和綠色文化,而且它們之間存在著聯系。因此,目前大多數學者所研究的城市綠色發展就包括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強調人的主體地位,考慮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協調發展。
2020年,鄭州市空氣質量在168個重點城市排名進位3個名次,但依然排名倒數20名。空氣污染狀況依然十分嚴重。特別是冬季,空氣質量長時間被嚴重霧霾占據,鄭州已然成為名副其實的“霧都”[3]。第一,鄭州市人口密度大,人口集聚帶來環境壓力增加。2020年全市總人口1100萬人,城鎮人口880萬人。同時鄭州市機動車保有量持續高速增長。2020年9月開始啟用豫V號牌,保有量已達455萬輛。汽車尾氣排放、交通擁堵問題增加;住房壓力增大,隨之帶來的垃圾、噪音增加。第二,地鐵、輕軌、公路修建。截至2021年,已開通地鐵5條線路,含已開通、在建和規劃中共有22條地鐵線路。近幾年多條地鐵建設同時進行,很多地鐵地底下建設以及道路需要重新修理,帶來的環境污染依然很嚴重。第三,鄭州市正處于快速發展的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城市化水平達到80%左右。由于過快過多的房屋拆遷,造成大量地表裸露,土質疏松,沙塵飛揚;大量安置房的建設造成城市垃圾增多。目前鄭州市四環以內還存在著大量的大型批發廠、制造廠、燃煤廠。全市圍繞中心城區,共分布著11家燃煤電廠。以二七塔為中心,半徑90 km范圍內燃煤電廠達到了26家,這些工廠對環境的污染也很嚴重。此外,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都在嚴重影響著城市環境,加強環境保護,治污排污問題迫在眉睫。
雖然近年來鄭州市經濟發展迅猛,但是整體經濟依然制約著城市的綠色發展。2018年我市傳統產業占比高達46.2%、高耗能工業占比36.7%,戰略新興產業僅占12.1%、高技術產業僅占8.2%[3]。一是從產業結構來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結構不協調,第一、二、三產業的比例分別為1.4%、43.9%和54.7%。傳統產業占比較大,過分依賴于房地產經濟。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中,在過去的2019年全國17個GDP萬億城市中,鄭州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度為最高,達到了GDP總量的28.9%。第二產業占比雖然偏高,但存在著全而不強的問題,使得競爭力不足。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服務能力低,整體帶動性差,使得結構不優問題突出。二是偏重于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即便是傳統經濟,依然存在產業鏈集聚、品牌不突出等問題。同時這些傳統經濟又存在著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是當今經濟發展的一大阻礙,未來必須考慮可持續性發展。三是數字經濟發展嚴重不足。除北上深之外,廣州、蘇州、杭州、西安、重慶、南京、天津和成都處于第二梯隊,研發投入均在400億元以上。其中,廣州和蘇州超過600億元,杭州超過500億元。在15座第二梯隊的城市中,鄭州的研發投入絕對值排名墊底。比如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等數字經濟領域方面,政府及企業的資源投入還遠低于其他城市,致使研發能力和發展水平都存在不足[4]。因此,對于鄭州市綠色經濟發展,必須從多方入手著重解決鄭州市經濟發展狀況。
近年來,鄭州市的城市規劃建設整體上存在一定不足。首先是對道路的規劃問題,俗話說“鄭州鄭州,天天挖溝”。從路面擴建、BRT專道修建、到修高架、建地鐵,基本上每年都處于修路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交通帶來一定的壓力。其次,鄭州市的快速城鎮化發展,城中村被拆,但是回遷房速度慢,給住房帶來很大的壓力,造成房價和租房價的攀升[5]。鄭州的污水排放系統也存在問題,一些地下管道,由于老舊已經發生過幾起地面塌陷,甚至給市民造成了生命安全隱患。一些區域一旦遇上暴雨天氣就會形成城市內澇,嚴重影響城市交通運行。目前,鄭州市包括郊野公園、社區公園和小游園共計986個。但生態濕地公園僅有8個。公園數量和面積均跟不上人口增長量。一旦遇上節假日就會出現公園人員爆滿,超負荷接待游客。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綠色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
我國很多城市在進行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都存在著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忽略城市文化發展。城市文化要么是“千城一面”,要么就是“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6]。總之,都缺少了當地的個性特色。鄭州也不例外。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未能彰顯出一座城市獨特的魅力。比如鄭州的綠城、商朝古都的特點蕩然無存,只是剩下一派繁華都市景象,跟其他的都市城市并未有多大的區別。當地的風俗習慣也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人潮的沖擊逐漸消失。這樣不具有個性、生機與活力的城市很難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勢必影響整個城市的長遠發展。
當今社會對綠色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欠缺,并未形成良好完善的法律體系。一是行政管理體制不健全。雖然政府部門也出臺了相應的環保監管管理制度,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存在著監督不到位,管理人員職權不清、責任不明確,存在著互相推卸、推諉的情況[7]。二是生態環境的投入機制不完善。環境保護投入較為單一化,大多靠政府治理,或者是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沒有鼓勵和引導社會中的公民或者企業投入資金參與到當地的環境保護當中。三是相應的考核指標制度不健全。未來城市發展不要一味地偏向于經濟指標。因此,政府部門應從法律層面入手解決城市綠色發展的阻礙問題。
改善空氣質量、降低水污染、加快廢物資源化處理已成為城市綠色發展的重要部分,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礎[8]。
4.1.1 空氣治理
空氣質量惡化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健康生活,環境治理迫在眉睫。要想改善環境,必須堅持多措并舉。一是機動車尾氣排放方面,繼續加強限號出行,盡快淘汰黃標車,嚴禁重型柴油車進入市區。積極提升石油品質,提高科技研發,大力推廣新型能源車的投入使用。二是進行城市合理規劃,將一些污染性強、資源消耗強的企業工廠外遷出鄭州四環外,減少市區污染物的排放。三是加快城鎮化進行,合理安排拆遷和重建范圍,對地鐵進行合理規劃,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對廢棄物的處置。多方入手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才能還給人們一個空氣清新的城市。
4.1.2 水資源治理
全面推進“碧水工程”建設,強化水污染治理。一是加快推進南水北調、賈魯河和黃河流域、北龍湖等河流湖泊的治理工作。建設好河流隔離帶,定期對水質進行檢測、對污染物進行打撈處理。二是對企業工廠廢水的排放處理。嚴格按照法律要求,達標排放,對于違反規定的企業或個人進行嚴厲處罰。三是加快改善市區內排污排水系統[9]。避免因暴雨天氣形成的洪澇進一步影響污染飲用水質。四是加強對飲用水的開源和保護,切實落實飲水質量,確保居民安全用水。總之,水資源要在防洪、生態、景觀、文化、旅游、交通等方面的綜合功能,努力實現“水清河美”目標。
天然氣溫度低,且密度比空氣大,一旦泄漏會聚集于地面,不易擴散;而當天然氣在常溫時,密度會小于空氣,泄漏后極易揮發擴散,因此,在氣化站設置EAG處理器和泄放管,最終匯集到泄放塔中集中排放,保障工藝的安全性。
4.1.3 綠化治理
城市綠化不僅能改善生態環境,還能提升城市美觀度。因此,在城市綠化治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增加公園數量,保證公園游玩質量到。每逢春季,春暖花開的季節,各大公園都人滿為患。由此可見,目前鄭州城市的公園數量難以滿足市民的需求。因此,要適當擴建公園。預計2021年,鄭州市要建成至少100處遺址生態文化公園。二是對公園、道路兩旁植被的更新保護,適當地進行維護和修養。三是綠化藝術性。綠化不僅能吸塵,保持空氣清新,不同的綠化造型也能為城市增添色彩和美觀。
4.2.1 優化產業結構
第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從長遠考慮,要盡快推進結構調整,全面升級改造傳統行業,發展新興行業。堅持朝第三產業、服務行業轉移,從項目源頭上切斷污染源的產生。第二,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行業。服務行業存在著高勞動力的聚集,對環境消耗、污染度較少[10]。鄭州市是著名的商都,應結合鄭州市的歷史文化背景,大力開發旅游產業。比如,二七紀念塔、建業電影小鎮等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建設,都能帶來低污染、高收益的綠色經濟。第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高新技術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比如,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在互聯網、5G時代的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應積極將高新技術讓融入到第三產業發展中,提升產業水平,打造智慧宜居城市,才是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4.2.2 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能夠對資源進行充分的使用。這一高效率的使用能夠優化產業結構,對能源結構也能進行改變。這與綠色經濟的發展剛好吻合,既能實現經濟的發展,又能對環境起到保護作用。比如,風能、太陽能、水能等自然資源,可以無限次的使用,帶來清潔的能源,以此來降低其他污染性高的能源消耗。在鄭州市可以利用太陽能、風能來提供一定的能源,也可以通過垃圾回收、或者廢物重新利用等方式實現循環經濟。加快構建綠色能源系統,優化能源結構,推進交通節能、工業節能和建筑節能。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關系著居民能否在城市中便利、舒適的生活。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提高居民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度[11]。
4.3.1 提倡綠色交通
目前鄭州市交通擁堵現象十分嚴重,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居民的正常通行。使得市民在上下班高峰期時浪費了很多時間在路程上。要想解決擁堵問題,建設綠色交通,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加大公共交通車的通車頻率次數,全方位全方面概括所有地區,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降低地鐵、公交的出行費用,調整早晚上下班高峰期的發車頻率。其次,鼓勵市民綠色出行,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的大力支持和發展。最后,建設科學合理的交通體系,落實到大街小巷。
4.3.2 建設綠色的公共設施
隨著鄭州市人口的極速擴張,對城市的基礎設施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大。因此,必須加強對公共設施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首先,城市公園建設,滿足是市民日常休憩、娛樂活動的開展。其次,圖書館、文化館等的建設,提供培養市民科學文化素養的場所,提升市民的科普知識,建設和諧的文化氛圍環境。最后,加強居民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供水供電供暖的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社會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更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對社會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綠色文化建設,是推動城市綠色發展的一種動力。
4.4.1 積極培育綠色文化
綠色生活還需要綠色文化的熏陶,因此要加強綠色文化建設,發揮綠色文化的熏陶作用。文化建設要與當地的特色結合起來,因此構建鄭州城市綠色文化,就要與鄭州的“綠城”和商都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得綠色文化建設時既與生態文化的“綠城”文化想融合,也與具有歷史悠久的文明文化想融合,從而使鄭州市綠色文化的發展有依有據。而綠色文化的推進,更是需要結合當今時代的要求和教育,也需要一些科研機構、公眾等群體不斷地更新綠色文化,既保留了傳統又創新了綠色文化。
4.4.2 推行綠色生活方式
推行居民的綠色生活方式,首先要轉變居民的綠色發展理念,提高公眾對綠色發展的認識。可以通過將綠色發展觀念教育納入到學校、企事業、社區等各個地方,使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行業、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都能接受到宣傳教育觀念。也可以通過利用各大網絡平臺、電視媒體、商場、旅游景區等地方進行報導宣傳;總之,不斷開發新的宣傳渠道,盡量覆蓋到不同層次的人群,讓綠色發展觀念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深入人心。
公眾要樹立綠色發展觀,并將理念付之于行動。健康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有利用構建和諧的綠色文化。人們要從衣食住行等多方面踐行綠色發展觀,健康、綠色的生活,這樣城市才會朝著綠色發展的方向前進。
綠色發展完全依靠市場化是不夠的,還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的監督和管理。一是發揮政府的監督職能,加強執法力度。要有法可依,完善相關生態保護立法,明確各部門職責;要執法必嚴,對違規、違反法律規定的、破壞生態環境的個人和企業,一定要嚴懲不貸,加大懲罰力度;提高政府部門的執法意識和服務意識,培養執法人的責任感。二是優化監管機制。建立相應的問責機制,對于未履行未完成的責任人,要進行追責和處罰;還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比如建立視頻監控系統、大氣實時監測系統等來及時發現生態環境變化情況,能夠及時進行追責和處理。
城市綠色發展,不僅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的努力,也需要社會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公眾參與政府的相關決策。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時,要立足于民眾,切實考慮民眾在綠色發展建設中的需求;政府部門多方面鼓勵和支持公眾的參與,聽取公眾對綠色發展的相關意見
城市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城市不再是適宜人類居住的宜居場所。生態環境的惡化、地方人文環境的破壞,使得人們越來越渴望舒適、優美的居住條件。在打造宜居城市的過程中,城市綠色發展理念應運而生,也順應了宜居城市建設中如何將經濟與生態進行協調統一。本文就是在此基礎上,以人為本,結合綠色發展理念,從綠色環境、綠色經濟、綠色社會、綠色文化和綠色政治五個方面對城市綠色發展提出了建議和對策,以實現城市建設同生態系統、經濟系統、人文系統和政治系統的和諧統一,建設美麗宜居的綠色城市,打造美麗宜居的鄭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