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盼盼(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增長,總體的國民收入也在增加。但我國居民與居民的收入之間存在著差別,且表現出個人與個人之差、空間之差和行業之差的特點。合理區間內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會給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產生一定的影響。
通常來講,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會采用基尼系數這一指標,在這一指標中,數字越大表明收入差距越大,越不公平。0.4這一數值被國際上廣泛認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高于此數,則說明收入差距不合理,要對收入差距進行有效的調節。梳理我國歷年來的基尼系數,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8年,10年間的基尼系數都在0.4之上,且2008年—2015年呈持續下降趨勢,但2016年—2018年三年呈緩慢上升的趨勢。收入差距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是指個人與個人之間在收入上存在的差距,可以從社會各收入階層之間的差距窺見一二。從收入的角度來看,理想的社會是所謂的“橄欖型社會”,即兩頭小中間大,中等收入群體占大部分在中間,而橄欖兩頭小的部分,分別是社會上高等收入群體和低收入人群。但我國現在的收入狀況呈“金字塔型”,即低收入人群是金字塔的底座,占大多數人,占收入比例的一小部分;塔中間部分中等收入人群不多,占收入的比例不大;塔尖部分是高收入群體,人數不多但占收入比例的大部分。
在現實社會中,有的人一個人就擁有幾套房產,資產上億;有的人一套房子都買不起,終日為房貸奔波。這種對比鮮明的現象一直存在。并且,隨著地區與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同步和教育水平的差異,一些人的收入逐步的積累為財富,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由收入帶來的差別向財富差距的方向轉變。
占有財富越多的人,會將財富作為資本投入市場,從而帶來更多的財產收入,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財富總量。該社會群體的財富的不斷積累,必然會擠占其他群體的收入量。這也就是說,占有財富的差距會影響居民的收入差距,而收入差距也會對財富占有差距產生影響。
近年來,勢頭不減的房地產和不斷擴大的金融資產、信息化產業,使得財富差距對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正在逐漸擴大,這增加了調節收入差距的難度。如果僅僅是由個人能力的大小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則可以通過財政的轉移性支付和社會的保障體系來進行合理的調節,例如,我國實行的基本城鄉醫療保險制度、九年義務教育等都是調節收入差距的有效方法。但縮小財富差距比縮小收入差距更為艱難和復雜,它主要是由投資、繼承或者不合理的經營造成的。據統計,我國因繼承或者不合理經營所獲得的收入占收入的很大比重,但目前我國并未實行遺產稅或者房屋稅。新時代,財富差距的問題已然是國家的重點關注之一,應積極地尋找方法進行調節,反腐敗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空間收入差距主要是指城鎮與鄉村之間的收入差距和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兩個內容。城鄉差別和區域經濟發展差別是國家一直關注的重大問題,黨的報告將“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確定作為“兩個一百年”第一階段的奮斗目標(2020—2035年)。
城鎮與鄉村歷來就存在著差別,無論是地理位置、公共基礎設施,還是發展機會城市都遠勝于鄉村,在收入上體現的更為明顯。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19年上半年,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且差距大。為了解決城鄉收入之間的差距問題,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增強農村的經濟實力,進而增加村民的收入水平。比如,城鄉發展戰略的實踐、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脫貧攻堅戰的大力推行,都為提高鄉村的經濟活力和收入水平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尤其是精準脫貧的大力實踐,不僅讓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而且增加了農村的人才數量,帶動了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從而推進鄉村的經濟發展。同時,鄉村的發展必然會提高鄉村的收入水平,縮小和城市之間的收入差距。當然,城市和鄉村的收入差距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達到理想水平,還需要不斷地進行努力。
城鎮和鄉村在收入上存在著差別,不同的地區之間也存在著差距。
漠河—騰沖分界線是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一條線,它也表明了我國東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存在的收入差距。東南沿海地區比西北內陸地區更接近貿易世界市場,更有可能吸引投資和新技術,隨著經濟增長的加速,條件便利的沿海東南地區的收入就和內陸拉開了差距。從2019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榜看出,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294元,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3860元,而甘肅、西藏2019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8785元、7792元。2019上半年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中西部地區明顯存在著差異。針對這種現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西部大開發和中原崛起戰略等,這些對縮小地區經濟差距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目前,東、中、西部的收入差距尚未得到完全解決。
行業的收入差距主要從不同的行業和相同行業兩個角度來看的,第一點,屬于不同行業的工作人員其收入之間有著差別。一般而言,從事高新技術行業和知識密集型的工作人員的收入比勞動密集型的工作人員高。例如,航空公司、電信公司和一般的制造企業相比,其成員的收入是高于勞動制造企業的人的。第二點,行業內部的收入差距主要在于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兩方面。在行業內,管理人員的收入一般是高于普通職員的,但兩者收入差距過大則觸犯了公平,尤其是高級管理人員,其一年的收入和普通的員工一年的收入相比差距甚大;隨著知識型、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腦力勞動者在勞動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使得從事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人在收入上有了越來越明顯的差距。
目前,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的現狀會逐漸地增大人們的貧富差距,給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預防社會失范現象的發生帶來影響。在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有著重要的作用。
收入差距過大首先會造成消費結構的不合理化。收入差距過大會使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限于日常必需品和普通商品,并且受到資金的限制,不能進行有效的投資;而高收入群體則不受以上的限制,可以消費高質量商品,進行資本投資,其主要關注于高端、優質商品。兩者消費的不同會導致消費結構呈普通消費與高端消費的兩極化,中端消費的比例減少,使消費結構出現失衡。
其次,消費結構的變化會對供給產生影響,從而影響經濟結構的調整。消費的兩極化,一方面會使生產普通商品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大生產力度,從而增加普通產業的加入者;另一方面會使生產高端商品的產業升級受到限制,轉而將目光投向消費市場大的外國。這會影響生產普通商品的廠商進行創新發展活動,同時不利于國內高端產業的發展,使我國一些高新技術與資金緊密結合的高端產業少,而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多,導致經濟結構不合理。近年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直深受關注,其要點在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用改革的方法推進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的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給,使供給結構能靈活地適應需求的變化。因收入差距所導致的需求的變化,會對供給方產生影響,從而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一定的阻礙,對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一般來說,社會會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不可能達到絕對的平等,適當收入差距對提升人們的工作積極性、保持社會穩定有著正面的影響。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尤其是過多的財富集中于一些人的手中,使財富占有的差距擴大,會容易讓民眾產生心理失衡現象,例如仇富心理。一旦心理失衡的現象發生,就很容易產生對社會的抵觸情緒,甚至會有反社會的心理出現。如果這種情緒得到擴大,不能得到徹底解決,一旦處于不良的社會環境中,就很容易引發沖突和混亂,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擁有財富的人群經過投資、繼承等一系列的時間上的演變,就會出現“富人的后代還是富人,窮人的后代很難變富”的現象,這被稱為“代際固化”。長時間的收入差距的積累形成了在財富上的差別,它加強了財富占有差距和收入差距之間的聯系。“代際固化”的現象增強了人們的不平衡心理,對社會的秩序穩定有一定的不好影響。并且,收入差距過大會限制低收入者選擇投資教育的機會,降低社會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不利于人才的積累和培養,還不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以及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
社會失范現象是指在進行社會變革的實施過程中,一些人會對現存的社會規范提出挑戰,不認同、無視甚至觸犯規則導致一些錯誤的行為和結果的現象。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國經濟得到了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卻沒有跟上發展的步伐。收入差距,尤其是財富差距使得一些人為了追求財富無視社會的法律、道德和規則,官員的貪污腐敗、以權謀私,企業的非法收入以及亂收費等失范現象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安定秩序。我國大力踐行反腐倡廉,在腐敗問題上給出了強有力的舉措。但要完全地防止社會失范現象的出現,就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體系的建設,聯合社會各方力量,來共同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在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雖然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依然存在,主要體現于個人、城鄉、地區和行業之間。目前我國的收入差距會對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社會的穩定以及社會道德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為了抵消這些不良影響,更好地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需要去解決這一問題。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按勞分配,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鼓勵勤勞守法致富,擴大中等收入人群,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的收入,取締非法所得的收入;加強宏觀財政政策的調控和市場的監管,保證經濟的平穩運行;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合理地處理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在國家、企業和社會的合作努力下達到合理的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