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王立佳,李國棟,李德勝
(黑龍江省自然資源調查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845高地西北鉬礦點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陳巴爾虎旗阿爾布拉格村東北約6km處,行政區劃屬內蒙古自治區陳巴爾虎旗管轄。有特尼河至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的縣級公路,各牧場、居民點之間均有草原簡易路相通,交通較為方便。礦點位于大興安嶺西坡。
區域上以中生界地層發育為主,侵入巖和變質巖不發育,脈巖零星發育。
2.1.1 上侏羅統白音高老組
該地層大面積分布在礦點周邊,巖性以英安質火山灰凝灰巖、英安質巖屑晶屑凝灰巖、流紋質熔結凝灰巖及流紋質晶屑凝灰巖為主。
英安質晶屑巖屑凝灰巖:巖石呈灰色、淺灰色,巖屑凝灰結構,塊狀構造。由晶屑、巖屑、火山角礫、火山灰等組成。晶屑含量5%~20%,成分主要為斜長石及少量的石英,大小0.5mm~2mm。巖屑含量約10%~30%,主要英安質凝灰巖、英安巖,大小0.5mm~2mm。火山角礫含量約5%~15%,主要為英安質凝灰巖、英安巖,大小2mm~10mm,棱角狀-次棱角狀?;鹕交抑饕獮榧毿』鹕剿樾迹?5%~80%。
流紋質晶屑熔結凝灰巖:巖石風化面呈褐色,新鮮面呈灰紅色。熔結凝灰結構,塊狀構造。巖石由晶屑33%,漿屑30%,火山灰37%組成。晶屑:次棱角狀、熔蝕粒狀,成分石英為主、斜長石及少量黑云母,大小0.1mm~2.3mm。漿屑:火焰狀、透鏡狀、團塊狀,脫玻為長英質集合體,部分集合體中保留氣孔被石英充填,少包含石英、斜長石晶體,透鏡狀部分繞剛性碎屑稍顯流動?;鹕交遥撼涮钣谏鲜龌鹕剿樾嘉镏g,脫玻為長英質隱晶集合體。
2.1.2 上侏羅統瑪尼吐組
該地層大面積分布在礦點西側,巖性以安山質晶屑凝灰巖為主。
安山質晶屑凝灰巖:巖石呈灰色、灰褐色。晶屑凝灰結構,塊狀構造。晶屑和巖屑10%~40%,火山灰含量60%~90%。晶屑,大小0.5mm~2mm,成分主要為斜長石及少量黑云母和角閃石。巖屑主要為安山質凝灰巖和安山巖,大小0.5mm~2mm。火山灰主要由小于0.5mm的細小火山碎屑組成。
巖石發育網脈狀硅化、鏡鐵礦化等。
區域上脈巖零星發育,有花崗斑巖、閃長玢巖脈等。
區域上構造發育,以北東向為主,次為北西向。礦點附近發育火山機構1處,鉬礦化體產狀與火山機構關系密切。
1:5萬高磁特征:礦點所在區域位于高精度磁測異常Ⅰ-1內,主要表現為正負相間環形磁場,形態為串珠狀正磁異常包圍著負磁異常。整體呈團塊狀,北部未封閉,異常東西和南北長均約7km,由串珠狀正磁異常包圍著負磁異常。推測負磁異常為上侏羅統白音高老組(J3b)流紋巖和全新統(Qhalp)第四系沖積坡積層的反映,而環繞其周圍的正磁異常則較為復雜,異常北部的正磁異常是下白堊統梅勒圖組(K1m)橄欖玄武巖、玄武巖、粗安巖、安山巖的反映,異常東南部的正磁異常則是上侏羅統白音高老組(J3b)噴發間歇期的礫巖、砂礫巖及砂巖等的綜合反映。
高精度磁測△T等值線平面圖上13Ht-3組合異常中部為一環狀高磁異常,磁場變大,北側高磁負異常梯度帶呈北西展布,并推測一斷層。在剖面平面圖上呈鋸齒狀抖動的正負相間的磁異常,△T值-500-150nT之間。遙感影像上異常有零星的鐵染異常分布。
1:1萬高磁特征:礦點所在區域整體表現正負相間的環形異常,該類型異常強度變化較劇烈,剖面平面圖曲線大多呈鋸齒狀抖動。異常幅值均在-1900~500nT。等值線平面圖顯示異常為團塊狀,負磁異常呈環狀包裹著中心的正磁異常。根據巖石標本磁化率測定結果和地質圖推測正磁異常為熔結凝灰巖引起的,負磁異常為低磁性的安山巖和安山質晶屑凝灰巖的反映。
1:1萬激電中梯特征:視極化率值普遍較低,異常規模較小呈橢圓狀或細條帶狀北西向展布,較大規模的異常,呈串珠狀分布,由三條北西向分布的串珠狀條帶組成的。視電阻率多在150~250Ω·m之間,為低阻區,視極化率多在1.4%~3%之間。
1:5萬化探特征:礦點位于1:5萬土壤測量13Ht-3組合異常、單元素Mo-6異常內。該組合異常總體呈北西向展布,面積為52.3km2,由Mo、W、Cu、Pb、Zn、As、Sb、Li、Bi、Cd、Th、U、Nb、Co共14種元素101個單元素異常組成。各元素分布具較明顯的水平分帶,Cu、Pb、Zn、Sb、Bi、As等元素異常沿Mo異常呈半圓狀分布,Mo元素面積較大,其它元素異常面積相對較小。主成礦元素為Mo,其中Mo元素有7個單元素異常,其中Mo-6呈不規則狀,總體上呈北西分布,面積約16.067km2,平均值為5.51×10-6,最大值為90.00×10-6,襯度3.39,規模54.42,具內帶;Mo-16呈不規則狀,總體上呈南北向展布,面積約4.369km2,平均值為13.13×10-6,最大值為4.10×10-6,襯度2.70,規模11.79,具內帶;其它Mo單元素異常面積較小,規模較小。As、Sb元素異常相對其它元素面積較大,并具內帶,其它元素面積較小,分布較零散,多具外帶,個別具中帶。
1:1萬化探特征:礦點分布在1:1萬土壤測量組合異常Ⅰ15Ht-13內,該異常大致呈北西向展布,面積約為0.081km2,由Mo、Pb共2種元素2個單元素異常組成。主成礦元素為Mo,其中Mo-18呈不規則狀,總體上呈北西向展布,面積約0.068km2,平均值為10.29×10-6,最大值為70.52×10-6,襯度5.15,規模0.35,具內帶;其中Pb-5呈馬鞍狀,總體上呈北西向展布,分布于Mo-18異常的南側,面積約0.01km2,平均值為31.2×10-6,最大值為32.8×10-6,襯度1.04,規模0.01,具外帶。異常區出露上侏羅統白音高老組英安質晶屑凝灰巖、英安質火山灰凝灰巖等,異常區西側分布一處火山口,見有網脈狀硅化、鏡鐵礦化等。
蝕變特征:在該礦點施工了1個探槽,編號TC6,工程長度92.3m,方位:33°,共采集化學樣品(刻槽)58件。在探槽中出露一條硅化帶,控制寬度約51.4m,巖石具弱硅化、硅化、弱鏡鐵礦化、粘土化等。硅化表現形式主要見有面狀、網脈狀等,見1條石英脈,寬約0.8m,產狀約為:傾向48°、傾角85°,呈灰白色。巖石中零星見有鏡鐵礦細脈,脈雜亂分布,寬小于0.5m。粘土化多呈條帶狀分布,呈灰白色。經過手持式快速分析儀測試,Mo礦化主要分布在節理面,刻槽采取化學分析樣Mo品位最高為0.038%,原巖光譜最高為95.46×10-6。Mo與Li元素的分析結果存在正相關的關系。
礦化特征:按照礦體邊界品位大于等于0.03%的標準,該探槽共圈出Mo礦體1條,出露寬度1m,由1件化學樣品控制,品位為0.038%,產狀約為:傾向48°、傾角85°。
按照礦化體品位大于等于0.01%小于0.03%的標準,該探槽共圈出Mo礦化體9條,編號分別為:Ⅰ1、Ⅰ2、Ⅰ3、Ⅰ4、Ⅰ5、Ⅰ6、Ⅰ7、Ⅰ8、Ⅰ9等,由33件化學樣品控制,出露寬度分別為:1m、1m、10m、1m、1m、1m、13m、2.7m、2m等,算術平均品位分別為:0.01%、0.01%、0.018%、0.011%、0.012%、0.014%、0.016%、0.012%、0.012%等。
鉬礦化帶出露寬度約為43m,規模較大,成礦地質條件較好,具有斑巖型鉬礦特點。
845高地西北鉬礦點經本次槽探施工發現了較大規模的鉬礦化體,是本次工作發現的較好找礦靶區,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因此將其作為A級找礦靶區。
頭道井子—阿爾布拉格Mo、Li、Au、Th、U、螢石礦Ⅰ級成礦遠景區。
該遠景區位于謝爾塔拉—甘河鎮Pb、Zn、Mo成礦帶上,著名的超大型岔路口鉬礦位于該礦帶東北端,1:5萬土壤測量圈出的組合異常有3處為乙2類異常,組合異常面積大,異常元素種類多,元素分帶較明顯。
在845高地西北鉬礦點周邊還存在2處鉬礦點,1處螢石礦點、5處鉬礦化點。遠景區北部的5處鉬礦(化)點距離較近,且處于北東向斷裂帶與北西斷裂帶交會處;南部的3處鉬礦(化)點、螢石礦點距離較近,處于北東斷裂帶兩側;礦體礦化體多受中生代火山機構控制,不排除深部存在賦礦斑巖的可能,且所發現鉬礦點與超大型岔路口鉬礦地質背景大致相同,因此該遠景區具有尋找大型鉬礦的潛力。同時該遠景區Li、Th、U等元素異常規模較大、強度較高、濃度梯度變化大,是尋找Li、Th、U等礦產較好的遠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