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剛,李 琪
(四川省煤田地質局一四一隊,四川 德陽 618000)
人類活動對山體的開發以及自然環境的變遷,都會對邊坡產生影響,如果邊坡的穩定性下降就容易誘發滑坡、崩塌等礦山地質災害,對危險區范圍內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必須做好礦山地質災害的治理,加強生態恢復,保證地區的生態穩定,對可能出現的礦山地質災害問題,采取科學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
礦山開采所誘發的山體滑坡、崩塌,是礦區常見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之一。由于采礦開挖而形成的高陡邊坡,長期受風化、雨水等侵蝕易形成破碎危巖帶及山體開裂等,尤其是在運用崩落法采礦、暴雨不當時,極易誘發山體滑坡、崩塌等現象。泥石流是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在礦山的資源開采中,由于山上的植被和巖石遭到破壞,特別是在暴雨天氣經過水的搬運作用,會形成降雨性的泥石流,這種泥石流的發生也有其自身的特點,一般由石塊、沙礫和粘土組成,目前我國礦山泥石流的發生主要與礦山開采中的廢石堆較多、攔護措施差、結構松散等有關。礦山開采所引發地面塌陷也被稱之為采空塌陷。采空區塌陷的現象主要發生在以空場法、崩落法進行開采的地下礦山區域,在形成一定規模后自然發生垮落,一旦無法及時有效地進行預防處理,將會誘發嚴重的事故隱患,甚至在近地表的巖移中,威脅到地表建和道路的使用質量安全,嚴重的還可進一步引發大規模山體滑移。根據目前對礦山地質災害的研究,滑坡災害發生時,因其平面范圍、滑體體積、前后緣高差、巖土體結構等不同,滑坡失穩之后的嚴重程度也會明顯不同[1]。比如很多礦產地區,容易因為礦山開采導致大規模滑坡,這不僅會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還會引發人員傷亡,而農村地區的小規模土體滑坡影響范圍就相對較小。但是對任何地區,都需要加強對滑坡災害的重視,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科學做好預防和治理工作,改善礦山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
對礦產資源的勘查工作中,物化探是比較常用的技術手段,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用該方法相比普通找礦法具有明顯的優勢,尤其可以發現一些隱伏礦。在裝產的預查和普查工作中,可以使用物化搖技術,能夠完成直接找礦和間接找礦工作。該技術一般對大型、特大型礦床或者礦產比較有效,能夠了解礦床內部的結構和構造,滿足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要求。
電法勘探在地球物理學中應用比較多的技術,該技術的實用性很強,能夠了解巖石、礦體的構成成分,和分析地殼的地質構造。探測的原理在于利用不同類型的地質結構,在電磁特性、介電性、電化學性質上都有所不同,在探測的過程中,就能夠根據這些差異性和獲得結果中特征,來對巖石、礦石的各種物理參數進行分析,判斷是否有礦體存在,研究礦體的形狀和大小,以及確定礦體的位置和埋藏深度,能夠滿足勘探目標的需要,而且對解決工程地質深部問題也有一定的幫助。
傳統的勘探工作中,會使用平面圖或者剖面圖顯示勘探的結構和當地的地質構造,雖然可以比較精確地表示各種信息,但是存在表達不直觀、對專業性要求高的問題。隨著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可以利用勘探的數據、結果、性質信息等等繪制當地的三維圖,能夠比較明晰地表示礦體的特征,方便勘探人員直觀地對礦體的情況展開分析,具有極高的實用性。
進行固體找礦地質開采的工作中,也可以對是礦體的情況進行直接觀察和分析,獲得當地周邊地質條件、地質構造的物理性質、化學特性就能夠了解當地的地層中是否含有礦產資源。使用該方法,能夠初步對礦產的位置進行評估,以及分析礦產的含量,之后結合電磁波和元素分析,就可以確定礦產的種類和儲量,是一種比較基本的勘查技術。
礦山地質災害大多是由于人類工程活動對山體的過度開發,導致邊坡的穩定性下降,最終引發滑坡問題。例如礦區道路、生產生活等基礎工程建設開挖山體,在缺少對現場充分勘查研究,以及科學開發計劃的情況下,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改變邊坡結構和受力特點,從而對邊坡的穩定性產生嚴重影響,最終引發礦山地質災害問題。結合工程施工實踐情況,很多項目會使用爆破技術,爆破過程中產生的震動將會影響邊坡結構穩定性,為追求施工進度,有些工程中會頻繁使用爆破技術,將導致邊坡內部巖體出現錯位,埋下發生泥石流的隱患;在對現場情況缺少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如果對坡腳盲目開挖,也會導致嚴重的地質災害。
降雨的作用下,邊坡位置的地下水位會開始上升,巖體強度會因為雨水侵蝕降低,邊坡內部的空隙水壓力也會明顯增大,導致邊坡受到的外部壓力增加,自身強度降低[2]。一般情況下,雨水并不會改變邊坡的硬質結構,但是會進入巖體的結構面中,如果巖體周圍濕度較高,雨水長期浸潤,就會導致其填充物的強度降低,巖體將會失去抗剪強度,最終造成邊坡出現失穩的問題。如果有強降雨出現,將會導致地下水位大幅度增高,一些水位上升受到限制的局部地區就會出現失穩的情況。由于地下水壓力的轉變,會加速巖體裂隙的發育,導致巖體破碎之后滲透系數增大。邊坡的孔隙率也受到雨水影響增大,最終對邊坡的穩定性將產生破壞性影響。
4.1.1 支擋與錨固
滑坡治理的主體工程多采用支擋與錨固及其復合型式等,利用支護結構自身的抗力來保證滑坡穩定,避免其失穩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支擋工程又分為樁和墻兩類,錨固工程又分為錨桿和預應力錨索兩類,復合型式主要有錨桿擋墻、樁板墻、錨拉樁等,各類抗滑工程均有其優點和適用條件;一般地,擋土墻多用于支擋剩余下滑力較小的滑坡,抗滑樁與預應力錨索多用于加固剩余下滑力較大的滑坡。原理上,擋土墻、抗滑樁等支擋工程是從外部加強邊坡結構的被動加固,來保證邊坡的穩定性,而錨固則是通過改善巖土體結構面的強度來達到主動加固;從滑坡類型來看,對巖質滑坡采用預應力錨索加固比采用抗滑樁加固的效果更好,土質滑坡則正好相反。
此外,減載與反壓也是滑坡治理的常用措施之一。削方減載主要在滑坡后部坡面較陡的下滑段,通過減載來降低下
滑土體的重量;回填反壓主要在滑坡前緣剪出口和阻滑段,反壓材料多采用濾水性較好的袋裝砂礫石或砂性土。
4.1.2 截排水溝
截排水溝能控制和排放地下水,降低因為雨水滲入導致的巖體侵蝕作用,以及降低土壤的重量,提升巖體結構的穩定性,避免滑坡問題發生。截水溝多設于滑坡后緣2m以外,兩側應接入自然溝道利于排水,滑坡平面范圍較大時可在滑坡體上設置縱橫向排水盲溝,引排滑體中的地下水;在設置截排水溝時,應保證水渠結構和當地環境相協調,使其能充分發揮排水的作用,保證巖土結構穩定。因此,截排水溝施工前應做好對現場的調查,設置合理流路、縱坡、入流與出流、轉折與消能,降低水對滑坡穩定性的影響。
4.2.1 客土噴播技術
客土噴播是把客土和種子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在坡面上噴灑,在噴灑種子的同時,也給植物創造了生長環境,充分利用植物提升地表土層的穩定性,恢復礦山地質災害過后的生態損害,也能達到地質環境保護的目的。植被生長之后,能固結表面邊坡,減少由于雨水沖刷所導致的影響,降低水土流失速度。植物的根系能深入地下,提升邊坡表面對地表徑流的抵抗能力,避免邊坡被徑流沖刷過于嚴重,使邊坡可以保證長期穩定。
客土噴播在侵蝕面比較明顯的高大邊坡中應用效果較好,噴播時應該先進行邊坡的整理工作,然后在邊坡上設置植被網,設置時應注意順序是從上到下,而且要保證網和破面之間保持平順,保證結合效果,完成噴播工作之后,也要做好覆蓋和養護工作。由于該技術的機械化程度很高,所以不僅施工效率高,而且可以獲得較好的施工效果,但是施工人員應結合邊坡的情況做好控制工作,以及將混合物充分拌和均勻,確保噴播工作的效果。
4.2.2 植生袋技術
該技術是將植物種子、肥料、土壤、保水劑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裝在無紡布袋中制作植生袋,一般在石質邊坡上設置。設置植生袋時,一般使用錨桿施工工藝將植生袋固定在石質或者土質邊坡,隨著植生袋內的植物生長,就會發揮對邊坡的固定作用。該方法的優點在于施工后的植物存活率較高,而且植物的出苗速度快,植生袋的運輸也十分方便。但如果進行高邊坡施工,現場沒有窗格式混凝土肋的保護,就很難保證施工效果。
治理滑坡災害時,必須做好地區地質環境條件的調查研究,確保治理方案的針對性,通過分析滑坡失穩的原因,通過計算確定滑坡當前的內部受力情況,把安全系數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圍內。使用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完成對滑坡的治理后,也要做好生態環境的恢復及后期維護工作,避免滑坡再次失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