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丹 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水資源總量 1 990.9億m3,約為全國平均值的2.3倍[1],地表水系發達,地下水量大,全區獨立存在的地下河共有593條,總長1萬多公里[2]。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優質的水源,水源地的水經過漫長的自然凈化、礦化、溶濾、離子交換和富集等綜合作用,富含硅、鈣、鐵和鋅等微量元素,具有原生、小分子團、弱堿性、極軟水和負離子水等特殊品質,其純天然、無污染,富含人體所需礦物質。全區已探明的礦泉水就有8種類型。偏硅酸占總礦泉水的58%,含鍶偏硅酸型占26%,含鍶型占8%,含偏硅酸碳酸型占3%,其他占5%[3],河池、南寧、桂林、百色和賀州等地都是具有遠景開采潛力的礦泉水、天然泉水資源地。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飲用水消費理念逐漸從“喝水”向“喝好水”“喝健康水”轉變。歐睿咨詢統計數據顯示,2013-2018年我國瓶裝水銷售規模逐年增長,由2013年1 069.2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 830.9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11.8%。2019年市場規模突破2 000億元[4]。近年來,廣西包裝飲用水行業發展迅速,平均每年以至少20%的速度增長,娃哈哈等國內飲用水行業龍頭企業已在河池、南寧、桂林和玉林等區內重要水源地建立了一批飲用水產業基地。截至2021年3月份,廣西共有包裝飲用水生產企業452家,年產量已超過1 000萬t。
廣西飲用水企業通過電視網絡媒體、平面廣告和贊助大型活動等方式,不斷加大品牌文化宣傳力度,重點突出壯鄉文化、長壽養生文化和生態文化,如巴馬、羅城的飲用水企業依托當地的健康長壽文化、綠色生態文化,培育了巴馬麗瑯、九千萬、巴馬活泉等著名品牌。其中,巴馬麗瑯、九千萬等多次成為中國-東盟博覽會、廣西民歌節等大型活動的指定品牌,進一步增強了廣西天然優質飲用水品牌的影響力。目前,廣西天然優質飲用水已形成了餐飲、酒吧、商場、大型會展活動、政府部門團購等傳統渠道和電商平臺新型渠道相結合的多層次銷售模式。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推進飲用水產業與健康養生產業融合發展,在桂林、巴馬等旅游景區,以及長壽之鄉的天然優質水源地初步形成了集休閑、養生、保健、療養和旅游功能為一體的健康養老產業集聚區,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健康養生、旅游等產業與飲用水產業互促共進發展的新格局。
近年的抽檢數據顯示,廣西壯族自治區飲用水抽檢不合格率仍然較高,企業也飽受產品銅綠假單胞菌及溴酸鹽不合格的困擾:2015-2019年全國各級市場監管系統監督抽檢廣西包裝飲用水生產企業447家,已覆蓋廣西區內所有獲證生產企業442家,共抽檢4 622批次樣品,檢出不合格樣品392批次,不合格率為8.48%,每年抽檢的樣品不合格率均高于6.5%。其中銅綠假單胞菌和溴酸鹽的不合格樣品量最多,分別占不合格樣品總批次的83.67%、10.71%,嚴重影響飲用水飲用安全[5]。日常監督檢查情況發現,部分飲用水生產企業生產條件簡陋、生產技術薄弱、管理水平低下,在生產許可條件保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實等方面還存在著較多問題,質量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廣西包裝飲用水生產企業規模小而散,部分飲用水生產企業設備簡陋,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產品質量不夠穩定。大多數飲用水企業的銷售范圍都局限在區內,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與其他省份相比,廣西高端飲用水品牌較少,且品牌影響力不高,廣西知名度較高的巴馬麗瑯、巴馬活泉和九千萬等品牌也未能進入國內主流市場。消費者對廣西天然優質飲用水認知度相對較低,限制了產品的銷售和企業的發展。
廣西泉水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率較低,資源開發力度有待加強。相關配套產業不健全,瓶坯、瓶蓋及紙箱等包裝原材料需從外省購買,部分產品外觀和商標設計、印刷等也需要依賴外省的公司,由于水源地多處深山,飲用水生產企業周邊交通配套設施滯后,產品運輸距離較長,造成飲用水企業的物流成本較高。
近年來,各地政府和生產企業都認識到天然優質飲用水的巨大市場潛力和升值空間,競相發展和布局天然優質水產業,在全國范圍內爭奪天然優質飲用水水源地。而且飲用水行業技術相對成熟,門檻較低,品牌眾多,市場呈現兩極分化格局,大品牌的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品牌認知度低的小企業發展愈發艱難。同時,飲用水產品趨于同質化,市場惡性競爭現象嚴重,企業常以價格戰的方式爭奪市場份額,企業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
食品生產監管部門應嚴格按照“四個最嚴”和“四有兩責”的工作要求,督促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嚴格實施從原輔料入廠、生產過程控制,到出廠檢驗、運輸銷售等全過程管理。針對飲用水銅綠假單胞菌抽檢不合格率較高的情況,加強風險隱患排查,督促企業嚴格落實檢驗管理制度,有效提高出廠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并鼓勵企業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源頭可溯、去向可追、問題可查、風險可控”的電子追溯體系。
飲用水企業應提升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意識,依法嚴格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建立嚴格的生產經營質量管理體系,實現產品來源可追溯、過程可控制、責任可追究,確保生產銷售的產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和有關規定要求。
加快標準體系建設,構建上下游聯合、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標準制定與實施機制,充分發揮標準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在水源使用、工藝裝備、質量安全、安全生產和包裝標簽標識等方面,建立一批符合國家標準、具有廣西特色的包裝飲用水標準體系。
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推動食品安全工作由政府單一監管向社會共同治理轉變。落實新聞媒體公益宣傳和輿論監督等方面的責任,鼓勵有關技術機構參與飲用水安全科研和理論建設,暢通消費者投訴舉報渠道,探索建立飲用水安全責任保險制度,營造人人關心、人人參與、人人有責的飲用水安全輿論氛圍。
堅持自主創新,完善行業創新體系,著力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鼓勵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和新產品開發力度。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引導飲用水企業與上下游企業、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結成產業創新聯盟,建設行業公用研發平臺,推進飲用水行業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