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國(山東省鄒平市焦橋鎮政府)
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農業產業的創新發展,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本文就如何發展進行論述,并提出相關策略。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指生態農業產業的建設和發展具有可持續性,可以不斷地開展和進行,同時能夠符合現代化環保理念、市場發展理念、國家宏觀策略驅動等一系列要求,融合科學技術、社會經濟、自然規律等相關內容,持續不斷改善農業產業的基本形態,助力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在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生態農業的發展要脫離傳統農業的束縛,同時以現代化的農業發展策略,提升農業產業的核心價值。例如,針對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改善土地等一系列舉措成為現代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有效替代傳統農業“粗獷式”發展模式,提升土地資源、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維護生態環境與農業產業的均衡發展,保障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不僅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當前農業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現代農業產業的低效產業模式,受到市場利潤、種植(養殖)成本、維護成本、技術成本等一系列影響,逐步被市場所淘汰;另一方面,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從而確保農業產業的持續化;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框架下,才能保障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和實施。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是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必然需求,需要在相關領域投入資源,從而實現生態農業經濟的常態發展。另外,現代生態農業,是一項多學科、多技術、多種類的綜合性產業,具有極高經濟價值和市場價值,同時該領域的發展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政府扶持政策以及精準的產業布局,作為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為生態農業相關技術的應用和推廣貢獻力量。
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存在一系列問題。其中專業人才匱乏是制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導致當前的生態農業發展理念無法有效應用和推廣,特別是一些較為先進的前沿生態養殖技術、種植技術,需要大量專業人才支持,缺乏人才必然導致相關技術無法應用推廣,影響生態農業經濟建設。不僅如此,人才的匱乏,會讓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陷入停滯不前的困境,影響了產業布局,降低生態農業的核心競爭力。例如,山東地區櫻桃產業近年來發展態勢迅猛,但是櫻桃種植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加持,從而保障櫻桃的種植品質與質量,缺乏專業人才必然導致農業產業照貓畫虎,缺乏核心的競爭力,影響了生態農業發展。由此可見,專業人才對于生態農業的重要性。
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存在盲目跟風的問題。從業人員為了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以市場熱門產業為目標,盲目改變自身的產業結構,但是大多數農業產業需要一定的發展周期,進而導致到達豐產期時,對應的市場需求已經發生巨大的改變,導致農民損失慘重。盲目跟風導致農民損失,進而引發農業產業結構一系列問題。例如,A種植戶發現市場熱門品種是煙薯,將自家蘋果園全部砍伐,然后大量種植煙薯,而當煙薯收獲后,蘋果市場價格飆升,而重新種植蘋果至少要4年時間,并且現有的土地已經無法種植蘋果,需要進行土地改良。由此可見,農民需要了解市場的發展和變化,同時也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盲目跟風必然導致現有農業產業的結構失衡。
地方政府通常會制定和發布一系列生態農業產業的扶持政策,大部分農業從業人員對相關政策缺乏了解,從而錯失政策扶持機會。因此,作為農業從業人員,在發展生態農業產業時,要時刻關注國家的政策,享受扶持政策帶來的紅利。
新時代背景下,現代農業產業的專業人才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可以解決當前生態農業產業面臨的人才短缺問題,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生態農業,是一項多元化綜合性的產業,需要先進的技術以及知識儲備,而大部分的農業從業人員并不具備相應的能力,因此發展和建設生態農業專業人才,是保障生態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現代農業產業,已經趨向更為嚴格的精細化管理模式,因此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以保障生態農業產業經濟發展。以山東地區特有的農業產業為例,需要結合地區的氣候條件、生態條件、種植產品特性、種植技術、產品市場需求等一系列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需要專業人才隊伍給予強有力的幫助和支持,生態農業的發展必然邁向更為高效的發展之路,從而實現農產品的高端化、精品化、高附加值化。例如,日本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顯著,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在相關領域投入大量的人才和技術,從而實現生態農業產業的經濟效益持續增加,例如,白色草莓、晴王葡萄等相關內容,成為市場熱門產品,同時也說明當前山東省生態農業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1]。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心理論,生態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策略,需要以自身農業產業為核心,推動農村產業的健康化發展。首先,作為農業從業人員,堅決杜絕盲目跟風現象,減少由于產業布局主觀性調整帶來的潛在問題,同時在產業發展理念上,要充分結合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結合自身的技術優勢,以技術升級、產品升級為核心,提升產品的經濟附加值。另外,作為具有一定年限的農業產業,可以根據當前市場對生態農產品的實際需求,實現農產品精品化發展模式,替代傳統的量產模式,從而實現產品價值的提升。其次,在農業產業的選擇過程中,要結合地方的主要優勢,以優勢助力產業的科學發展,保障生態農業產品的高質量、高產量,從而提高核心競爭力[2]。
作為農業從業人員,要了解國家對于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生態農業的基本策略,從而助力自身產業發展,結合國家政策,建立自身生態農業產業的科學發展模式,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在政策助力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實現農業經濟發展的高效模式,推動地區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助力地方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3]。
綜上所述,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宏觀發展理念,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需要應用現代化管理策略,同時結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相關內容,推動我國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具有極為深遠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