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曙蓮
(廣東省羅定市華僑中學,廣東 云浮 527200)
現階段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班主任教師盡管意識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且投入了較多的精力,但得的成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體現在德育教育策略方面,德育教育策略的不合理、不完善,制約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展開。因而,文章立足于這一現實問題,就其的相關策略進行探究。
信息化時代的當下,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為初中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對此,班主任教師可組織“德育小觀察員”的評選活動,使之日?;?,以周為單位每周由班級全體學生投票選擇出一名綜合表現最佳的學生,在課間穿插“公益廣告”環節,通過主題多樣化的小片段引發學生的心靈思考,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道德思想品質,在他們在傳承我國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基礎上,懂得如何去辨別身邊的真、善、美、假、丑、惡。與此同時,采取評選的激勵方式,可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現階段的德育工作多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展開,由身邊事例入手進行德育知識的滲透。在評價上一般以學生的道德行為為基準,引入激勵點評方式可有效規避強硬語言的套用,且能夠由積極、正能量的角度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能力。比如,在觀看洪水突襲、火山爆發等災難視頻后,可引導學生大膽地發表自身的建議,讓他們說一說初中生應如何保護自然環境;如果遇到摔倒的老人時,是否應當扶起,怎么扶等等,為學生的自由討論創設空間,教師可借助激勵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的善心、道德心,幫助其認知突發事件的處理方式,如何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幫助他人。該教學模式的良好運用,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視野,且具有一定的情感價值,即使每一名學生感知到自身也是被關愛、被關注,從而規避違反道德行為與思想的產生。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若想達到其效果的有效提升,并不意味著過多地注重德育便可實現,因而,在激勵的同時也需要把控好這一個度,堅持適度性原則,即激勵的恰當性、摒棄過度溺愛的觀念。倘若針對初中生的各種行為均以激勵作為管理策略,久而久之,學生們便會厭煩疲憊,且感覺到茫然。比如,在學生違反班級規定時,班主任教師就應當采取恰當的方式進行教育,探尋如何在維護其自尊的基礎上,明確自身的問題及錯誤之處,關愛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從而使之獲得最佳的德育教育。除此之外,家長的參與也較為重要,因而,應協調好家長、學校、班主任教師三者的關系,并創設出三者共同參與的德育教育環境,以多元化的激勵方式強化德育工作效果。
相較于榜樣等情感激勵來說,物質層次的激勵更加直觀、具體,為學生帶來的感受也更加真實。對此,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教師也可以物質激勵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力。舉例來看,班主任教師可對考試中表現優異的同學提供學習文具等物品獎勵,并將本次成績張貼在個人榮譽欄中。直到本學期結束,班主任可結合這一學期內學生們的表現情況,進行“獎品頒發”,可提前告知學生獎品都是什么,也可設定相應的范圍讓學生們提出自己想要的物質激勵。以該方式對學生進行激勵,使其更加激情都能參與到“好人好事”之中,從而使激勵的效力得以充分發揮。總而言之,在初中德育工作的推進過程中,班主任教師應注重激勵方式的運用,出一般形式上的口頭激勵,物質激勵的主觀性更加顯著,將二者結合運用,可使激勵的運用得以有效發揮,與此同時,在獎品等物質的選擇上,無需認為貴的便是好的,而是應當在分析學生需求的基礎上進行恰當的安排。
綜上,作為培養與強化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式,德育為班主任日常管理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尚不成熟,這一階段內的不良影響可能會伴隨一生,因此德育工作尤為重要。對此,要求班主任教師能夠立足于德育工作的發展現狀,為學生探索出一條符合其自身發展的德育學習之路。